2019/09/14
漢丞相諸葛亮,鞠躬盡瘁,一生為國,熬到油盡燈枯,至死不悔,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爭相傳誦的傳奇人物。他曾經(jīng)六出祁山,為復興大漢想盡了一切辦法。那么后來很多人并不知道祁山在哪里?為什么諸葛亮一定要出祁山北伐中原?難道就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回到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時說起。當時諸葛亮為劉備規(guī)劃了偉大的戰(zhàn)略方案,史稱隆中對。這個方案是這樣安排的,先占荊州,再占益州,待天下有變時,從荊、益兩地同時出兵,可以兵占長安,漢室可興。
后來的發(fā)展確實如諸葛亮所規(guī)劃的那樣,劉備先占荊州,后占益州,只是沒有想到鎮(zhèn)守荊州的關羽太大意了,驕傲自滿,讓東吳呂蒙抄了后路。
荊州一失,諸葛亮的復興大業(yè)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原來荊州地處水陸要沖,民豐地富,從這里往北無論是運送糧食還是運送兵馬都特別方便。而益州往北,全是山路,糧草轉運極為不便,荊州丟失以后,諸葛亮沒有辦法,只好把眼睛放在了隴西。從益州出發(fā),經(jīng)祁山古道,兵占隴西部分郡縣,如天水、南安、安定等。
這樣可以獲得穩(wěn)定的糧食來源,一旦糧食充足,從隴西高原直沖長安,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所以諸葛亮六伐中原,祁山古道是必經(jīng)之路。
祁山位于今天的甘肅禮縣以東,是一條狹長古道,長度約25公里,臥西漢水以北。它是從蜀國到隴西的咽喉要道,曹魏當然知道祁山古道的作用,所以蜀魏雙方為了爭奪這塊狹長地帶,長年展開了血戰(zhàn)。蜀軍只要出了祁山,就是隴西開闊地帶,而曹魏在西部的兵力其實并不強。
史書記載,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為馬謖大意失街亭,蜀軍失去阻擋曹軍的門戶,只好退回漢中,好不容易占領的天水、南安和安定也丟了。
當年冬天第二次北伐,久攻陳倉不下,糧草供應不上,只好退兵。229年第三次,只占了武都和陰平,也是因為糧草問題,不得不主動撤退。第四次、第五次都是一樣的情況,直到最后一次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北伐大業(yè)功敗垂成。
從諸葛亮整個行動路線來看,他的選擇是無奈的,因為蜀中多山,糧食轉運極為困難,他除了先占隴西各郡,再圖東進之外,沒有其他辦法。
而他的對手司馬懿老謀深算,看出了諸葛亮的弱點,采用的辦法就是一個字——拖。無論對手怎么羞辱都不出戰(zhàn),生生把諸葛亮拖死在了北伐路上。
真是計劃不如變化快,諸葛亮再能算,也算不到關羽能把荊州丟了,從而打亂了蜀漢復興的全部戰(zhàn)略規(guī)劃。
今天,我們從成都坐高鐵到西安,只要幾個小時而已,而當年的諸葛亮卻走了一生都沒有走到,真是令人感嘆不已。到今天,祁山已經(jīng)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地名了,它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極具象征意義的符號,人們一提到祁山,就會想起忠義千秋的諸葛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