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如何開啟一個連環篡位的時代?
公元220年12月11日,曹操之子曹丕篡漢后正式登基稱帝,這就是魏文帝。
曹丕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篡位的皇帝,早在西漢末年,安漢公王莽就曾逼迫劉嬰將皇位“禪讓”給自己,建立新朝。但新朝只存在了15年,就被農民起義軍推翻,王莽也死于亂軍之中。
相比王莽,曹魏是第一個通過篡位立國,同時又能將皇位傳承下去的政權。曹丕也引領了篡位“潮流”,自曹魏至隋,近四百年時間,幾乎所有政權更替都以“漢魏禪代”的模式完成。曹丕到底做了什么,才成為了“篡位界”的標桿人物呢?
在儒家君臣父子的傳統語境中,篡位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敢篡位的人要頂得住道德審判,更要壓得住不同意見。
但曹丕很幸運,當時的內外環境都有利于他。
先看內部。曹丕繼承魏王爵位,接管了父親曹操手中的一切軍政權力,漢獻帝只不過是個擺設。其實早就有人勸曹操廢掉漢獻帝,而曹操卻說:如果天命在我這,那我就做周文王吧。曹操心里有顧慮,因為他做過漢臣,一旦篡位就成了漢賊,帝王往往很在乎身后評價。所以,曹操只負責搭臺,登基這場戲,由曹丕來唱。
再看外部。孫權偷襲荊州,殺死關羽,導致孫劉聯盟瓦解。曹丕所面對的外部壓力驟然減輕,可以專注于稱帝這件事。
以曹丕的實力,廢掉漢獻帝輕而易舉,但天下還未統一,曹丕不敢把事情做得太絕。況且還有“反面教材”:王莽盲目改制,很快就亡國了。曹丕當然不希望重蹈王莽的覆轍:開國之君變成亡國之君。曹丕萬事求穩,效仿西漢初年,與民休息,恢復經濟,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穩固皇位的做法,為后世篡位者們提供了行為模板。曹丕都做了什么呢?
第一,籠絡住世家大族。登基之前,曹丕批準實行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也就是把人才劃分為不同等級,再加以任用。負責選人的中正官員大部分出自世家大族,曹丕同意這一辦法,實際上就是用人事權來換取世家大族對曹魏的支持。后世隋煬帝就不懂籠絡掌權的豪族,非要重用關東、江南士族,得罪了擁護他爹篡位的關隴世族,結果人家轉而支持李唐去了,這也是隋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強化自己的統治合法性。戰國陰陽家鄒衍最早使用五行來解釋朝代更替,這就是“五德終始說”。當年王莽一改傳統的相克說,采用相生說,建立新朝。曹丕利用這種理論,表明魏的正統地位。既然漢是火德,火生土,那魏就是土德。晉朝開國者晉武帝司馬炎依樣畫葫蘆:土生金,司馬家的金德取代曹家的土德天經地義。
第三,禮遇前朝皇帝。曹丕封漢獻帝為山陽公,一切生活待遇不變,甚至還允許他祭天,這可是天子的象征。曹丕希望通過這些禮遇,來證明自己的賢德。
這一做法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時期,劉宋開國皇帝劉裕殺害東晉恭帝之前,所有的遜位之主都會享受優厚待遇。諷刺的是,曹魏滅亡后,廢帝獲得的陳留王爵位,延續時間達到了兩百年,而魏國只有四十六年。
禮遇漢獻帝還有一個原因,漢獻帝是被迫禪位,可曹丕卻試圖向世人證明漢獻帝是出于自愿。禪位儀式、詔書一定要有,曹丕還命人把《受禪表》刻在石碑上,留下證據。厚待漢獻帝則更能表明,曹丕問心無愧,禪讓在親切友好的氛圍中完成。
曹丕費盡心思,只是想讓世人承認自己稱帝的合法性。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曹丕必須要通過受禪的方式篡位呢?
因為這可以極大減輕輿論壓力。堯禪讓給舜,一直被世人稱頌。如果漢獻帝主動禪讓,就是效法上古賢君,名正言順。曹丕為了把戲做足,還模仿舜娶娥皇、女英,娶了漢獻帝的兩個女兒。同時,抓緊營造“祥瑞”,顯示天子的決定順應天命。
從理論上,受禪登基水到渠成,但反對的聲音從未消失。
第一,大臣們有顧慮。相國華歆、尚書令陳群在登基儀式上面帶憂色,惹得曹丕很不高興。華、陳二人是名士又做過漢臣,出于維護自己道德聲譽的考慮,不好表露得太開心。可這兩個人都是曹魏開國功臣,陳群還是曹丕做世子時的心腹,連他們都忌憚“人心思漢”,別人就更不用說了。
第二,曹魏宗室內部的反對。曹丕的弟弟曹植得知大哥代漢自立,穿上喪服痛哭。曹丕命人向自己的妹妹,也就是漢獻帝的皇后,索要玉璽時,曹皇后不僅不給,還痛哭指責來人無禮。
第三,敵國的反對。劉備以漢室子孫自居,所以反應最激烈。劉備不承認曹魏的合法性,繼續使用漢獻帝的年號。一年之后,他自稱漢室正統,在成都登上皇位,并設壇祭奠漢獻帝(其實漢獻帝沒有遇害)。六年之后,諸葛亮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北伐,魏有三個郡直接反叛,可見漢室的號召力依然很強。
如何完善正統性的問題,直到去世都困擾著曹丕。第二代皇帝曹叡繼位,魏國內部關于正統性的討論仍在繼續。只不過隨著曹叡英年早逝,大權落在司馬家手里,鞏固曹魏正統性的努力也陷入停滯。
曹丕遺命司馬懿為輔政大臣之一,順手送司馬家走向了權力巔峰。
在儒家的思想里,上古三代的帝王,比如堯舜禹的“禪位”代表著君權模式的最高理想。但通過曹丕的“禪讓”把戲,我們可以發現,這無非是一種政治“陰謀”。
曹丕的“禪讓”打造了一個壞的榜樣。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個政權,開國皇帝都效仿曹丕玩了禪讓的把戲,北朝的北齊滅亡北魏,北周滅亡西魏,南吳滅亡南唐也都是依樣畫葫蘆。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曾經提出:必也正乎名,名正則言順。后來宋代歷史學家司馬光在其不朽名著《資治通鑒》中也強調: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我們看曹丕所作的一切,不過是為了讓自己稱帝的行為更加名正言順罷了。
歷代評價
古來只有禪讓、征誅二局,其權臣奪國,則名篡弒,常相戒而不敢犯。王莽不得已,托于周公輔成王,以攝政踐阼,然周公未嘗有天下也。至曹魏則既欲移漢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弒之名,于是假禪讓為攘奪。自此例一開,而晉、宋、齊、梁、北齊、后周以及陳、隋皆效之。此外尚有司馬倫、桓玄之徒,亦援以為例。甚至唐高祖本以征誅起,而亦假代王之禪。朱溫更以盜賊起,而亦假哀帝之禪。至曹魏創此一局,而奉為成式者且十數代,歷七、八百年,真所謂奸人之雄,能建非常之原者也。
——趙翼《廿二史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