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舊時代常常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兒女的婚姻必須由父母做主,經媒人介紹方可成事,就算婚姻當事人完全不認識對方,甚至不愿意嫁給對方,也不能違背,故釀成了許多愛情悲劇。
李鴻章,一位百年來不斷受到爭議的人物,但不可否認的是他這個人相當有能力,然而當年他卻一意孤行,硬是把自己最疼愛的女兒嫁給了41歲的大臣,究竟是為了什么呢?后來又發生了些什么呢?
李菊藕,原名李經璹(shú),1866年出生于合肥,乃晚清重臣李鴻章的第2個女兒,也是最疼愛的女兒,從名字上便能窺見,當時清政府已經腐敗,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他為女兒改名“菊藕”,是希望她像菊花那般高潔長壽,像蓮藕那般中通外直、剛正不阿。
他擔心女兒被那些不好的風氣影響,便親自給她尋來一位老師,上門教授功課,李菊藕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大才女,加上又是李鴻章的女兒,上門求親的人是踏破了門檻。對于寶貝女兒的婚事,李鴻章十分謹慎,左看右看都不滿意,此時一個男人出現了,他就是張佩綸。
張佩綸這個人很有才,甚至堪稱“天才”,他自幼聰慧過人,少時便能輕松寫出千字文章發表自己對時局的看法,1870年中舉人(22歲),1871年中進士,1874年已經授職編修,1875年大考名列第二。
不止有才,且張佩綸敢怒敢言,當年便以彈劾大臣聞名,10年內,他共上奏折等127件,其中一半都是在彈劾大臣和進諫,毫不拐彎抹角,直擊痛處,可想而知,張佩綸得罪了不少人,但因為他實在太有才,慈禧太后都非常佩服他,別人也不好對他下手。
結果中法戰爭的時候,主戰的張佩綸沒有及時收到法方的致電,法國對著大清的造船基地一頓狂轟濫炸,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炮火嚇得張佩綸趕緊帶著親兵逃跑,此事一出,那些對他不滿意的官員紛紛彈劾他。
1885年,張佩綸被發往軍臺,待了3年,當他獲釋后回到內陸,早已心灰意冷,再也不想做官了,頓感前路一片迷茫,這個時候李鴻章向他伸出了援手,不但收留了他,而且要把自己年輕漂亮、最寵愛的女兒嫁給他,張佩綸吃了一驚。
這一年的張佩綸都40歲了,而且還結過3次婚,喪了2次偶,李菊藕這年才22歲,足足小了張佩綸18歲,起初他并沒有答應李鴻章,李鴻章也不急,說想讓兩個人認識認識。
1889年,李鴻章生日當天邀請了張佩綸作客,李菊藕才第一次見到了這位未來的丈夫,雖然相差18歲,但兩人皆是才華橫溢,很快就聊得熱火朝天,仿佛相識多年的故人那般,李鴻章知道,自己沒有選錯人。
不久之后,兩個人便結婚了,當時的人們皆稱他們為“政治婚姻”,但別人說是別人說,夫妻二人的婚后生活倒也很是美滿,張佩綸常常在自己的日記里寫到李菊藕,二人一起看書一起寫字,最難得可貴的是夫妻二人一起寫了一本武俠小說,可見感情生活很豐富。
然而好景不長,十幾年后張佩綸就去世了,留下37歲的李菊藕,她從此守寡,致力于把二人的兒子張志沂培養成才,當年兒子不能按時背完書,少不了挨李菊藕一頓打,有一位如此嚴厲的母親,張志沂長大后確實成了才,并與心愛的女子結了婚,生下一女取名張煐。
相信很多朋友看到這里就知道了,張煐就是鼎鼎大名的張愛玲,說她家喻戶曉算不得夸張。但張愛玲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父親雖然有才,但品德和性格都不太好,是個浪蕩公子,母親常常與他吵架,著實對張愛玲小時候造成了不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