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報訊 (特約記者)沈良斌9月19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了宣威市抗旱救災取得大春糧食大豐收的新聞。 今年,宣威市按照“小春損失大春補”的思路,堅持以穩定種植面積為基礎,以農業科技推廣為主導,以高產創建為突破口,認真落實惠農政策,強化春耕蓄水和預整地建設,狠抓抗旱點播、良種推廣、地膜集雨栽培、間套種等措施,大春糧食生產取得驕人成績。據有關部門預測,今年玉米總產3.63億公斤,同比增產3600萬公斤左右,畝增38公斤,水稻總產3110萬公斤、大春薯1.84億公斤、豆類1000萬公斤,分別與上年持平,全年糧食總產6.3億公斤的目標有望實現。 今年,該市克服百年一遇的嚴重旱災的影響,抗旱種植、抗旱移栽,全市共完成大春糧種植192.02萬畝,比上年增6萬畝增3%,種植經濟作物42萬畝,同比增6萬畝,全市舉辦間套種及地膜樣板70萬畝,比上年增27萬畝,其中舉辦部、省、市高產創建樣板30萬畝(部省級玉米5萬畝、馬鈴薯樣板5萬畝,市級玉米高產創建樣板20萬畝),推廣大春糧食作物間套種156萬畝,農作物優良品種及配套技術180萬畝,推廣玉米地膜覆蓋技術90萬畝,免耕種植5萬畝;推廣馬鈴薯高壟雙行栽培技術55萬畝,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103萬畝,完成水稻缽盤育秧及拋擺秧技術2萬畝,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20萬畝。 大春糧食的全面豐收,與該市大力推廣農業科技密不可分。今年該市以部省市高產創建活動為契機,按照一畝樹標、十畝攻關、百畝展示、千畝輻射、萬畝帶動的要求,實行"七有三配套"即:有領導機構、有工作方案、有樣板標牌、有培訓計劃、有檔案資料、有地塊規劃、有補助標準,實施良田、良種、良法三配套,在板橋、落水、龍場等10個鄉鎮實施10萬畝玉米、馬鈴薯高產創建,同時,在其它16個鄉鎮開展市級20萬畝玉米、馬鈴薯高產創建,有效促進了農業技術推廣。目前,根據省市專家組測產,宣威市玉米萬畝連片畝產782.6公斤,千畝連片畝產850.8公斤,百畝玉米連片畝產971 公斤 ,馬鈴薯萬畝連片畝產2388公斤,千畝連片畝產2680公斤,百畝玉米連片畝產3360公斤。據測算,全市大春糧食增產4146萬公斤中有2100萬公斤來自于高產創建、2000萬公斤來自于地膜玉米和間套種等措施的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