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筆者給大家聊聊晚清時期劊子手砍頭的故事。人們印象中砍頭就是劊子手拿著大刀一下子的事情,其實沒這么簡單,晚清時劊子手在砍頭時會根據死囚罪行大小采取不同的砍頭方式,比如譚嗣同被殺時,慈禧太后命令劊子手用鈍刀砍頭。
據當年目睹譚嗣同被處死的人回憶,這哪里是砍頭,分明是鋸頭啊。砍頭的血腥殘忍性,非親身經歷者是無法感受的,對此晚清英國駐廣州領事館的翻譯密迪樂最有發言權,他全程見證了劊子手斬殺33名叛亂分子的全過程。
咸豐元年(1851年)七月二十九日傍晚,密迪樂在廣州市區街頭看到一份告示,說的是次日傍晚將有33名叛亂分子將被公開斬首。出于好奇,密迪樂次日傍晚早早來到刑場。很快,犯人們從站籠里押解出來。
為了方便劊子手砍頭,所有犯人被衙役呵斥成跪著姿勢,并要求臉與地面平行,這意味著犯人的脖子就露了出來。密迪樂還重點描寫了負責這次執刑的劊子手,與影視作品中粗獷兇悍的劊子手截然不同,這名劊子手一眼望去身體強壯,眉清目秀,左手拿著一把稍稍彎曲的大刀。
劊子手站在第一排死囚的旁邊,眼睛盯著不遠處的監斬官,似乎在等待命令。隨著監斬官一聲令下,“斬!”劊子手開始行動了,只見他兩腿分開站立,雙手握著大刀,在死囚脖子上方作了一個比劃,然后用力砍下。
密迪樂描述了當時血腥的場面,“劊子手速度很快,砍到一半時原來的大刀已經卷口了,隨手拔出早已準備好的一把新刀,繼續自己的工作。”密迪樂保守估計,砍下33個死囚的頭顱,前后用時不超過3分鐘。
讓密迪樂更吃驚的事情還在后面,現場擠滿了圍觀群眾,沒有人對死囚表達了同情,反而很多人拿著一束草。起初密迪樂認為這是大家準備祭拜死囚,隨后發生的一幕,讓密迪樂終身難忘。
原來這些人都是等著用草沾死囚脖子流出來的鮮血,當時這是被視為一種藥材。有人就說了,劊子手如此殘忍,他不心虛嗎?其實當時劊子手是一個高薪職業,而且是師徒相傳的,更重要的是愿意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基本都孤獨終身。
比如鄧海山被認為是晚清最后一位劊子手,因他至少砍了100名犯人的頭顱,被視為不詳,無人愿意跟他交流,結果孤獨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