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蔡京碑)
蔡京是歷史上著名的奸相,他的種種卑劣行徑,使北宋政治腐敗到了極點。可謂“萬千錢財今何在,千古留下惟罵名”。
蔡京(1047年~1126年),北宋名臣。興化軍仙游(今屬福建)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即狀元),先為地方官,后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師。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達十七年之久。蔡京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后,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長沙)。《東都事略》卷一一、《宋史》卷四七二有傳。
古墓派傳人茉莉從河南省、福建省蔡京墓說起。
河南省蔡京墓位于滑縣牛屯鎮蔡村的村北面。傳聞蔡京被腰斬,身葬幾處,蔡村是其中一處。蔡村的蔡京墓與別處不同,蔡京墓土質為黑色,與周圍近在咫尺的黃土截然不同。蔡京墓占地3畝,墓地高大,墓前有一深坑,深不可測,墓前并排3個拱券門,門磚為青磚。拱券門從上面下不來,從下面上不去,平時淹沒在水里,只有在大災之年才出現。
圖(河南蔡京墓)
福建省蔡京墓。宋孝宗乾道四年,即1168年,蔡京裔孫把他的骸骨遷回仙游楓亭故里,葬于楓亭鎮溪南村埔縫。墓葬按三公丞相的等級,墓地規模十分宏大,原為三埕,墓前排列石翁仲、石虎、石馬、石羊等8對,千年來石翁仲保存完整。但墓地在上世紀后期屢遭破壞,幾千塊墓磚被挖去修池塘,大部分石雕被盜賣。1980年,已經不成樣的蔡京墓雖然也被立為縣級保護文物,但卻未加以任何修復保護。
圖(福建蔡京墓)
福建莆田將投巨資修復北宋權相蔡京墓成為網上熱議的焦點話題。為奸臣蔡京修墓“平反”自然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宋史·奸臣傳》中的北宋宰相蔡京也出現在《水滸傳》里,晁蓋、吳用他們智取的“生辰綱”——十萬貫金珠寶貝玩器等物,是梁中書打算“送上東京與他丈人蔡太師慶生辰”的禮物。這個蔡太師,就是蔡京。并且,劉唐還探聽到:“去年也曾送十萬貫金珠寶貝,來到半路里,不知被誰人打劫了,至今也無捉處。”所以,今年照樣可以動手。最主要的是,好漢們認為“不義之財,取之何礙”?于是有了“三阮撞籌”、“七星聚義”,進而奠定了梁山義軍的最初班底。
圖(現藏故宮博物院的《聽琴圖》)
蔡京擅長書法,深受宋徽宗趙佶的喜愛。現在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宋徽宗的自畫像《聽琴圖》,圖中的紅衣人據說就是蔡京,《聽琴圖》上的題款人也是蔡京,他和宋徽宗的關系由此可見一斑。宋徽宗創辦宣和畫院時,天才少年王希孟的一幅《千里江山圖》成為中國十大傳世畫之一。王希孟,英年早逝,是中國繪畫史上僅有的以一幅畫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繪畫史上沒有記載,唯一的資料就是蔡京在此畫上的一段題跋。這幅畫宋徽宗很欣賞,把畫賜給了蔡京。
圖(蔡京的書法)
蔡京的書法名冠北宋,評價一般都是字勢豪健、飄逸、沉著,自成一格。在茉莉看來,其書法典雅舒展,溫潤流暢,筆法考究,筋肉勻停,有柳書之風;筆勢凌厲,姿態跳躍,緊筋健骨,中宮斂結,有羲之之意。
關于蔡京的書法師承,其子蔡絳說:“(蔡京)始受筆法于君謨,既學徐季海。未幾棄去,學沈傳師,及元祐末,又厭傳師而從歐陽率更。由是字勢豪健,痛快沉著。迨紹圣間,天下號能書,無出魯公(即蔡京)之右者。其后又厭率更,乃深法二王。晚每嘆右軍難及,而謂大令去父遠矣。遂自成一法,為海內所宗焉。”
由此可以看出,蔡京的書法師承是由近及遠的,即從本朝蔡襄入手,上溯唐代名家(徐季海、沈傳師、歐陽詢),然后直追魏晉(王羲之、王獻之等)。在學書道路上,蔡京數易名家,但都對自己不滿意,于是,干脆跳出舊轍,“自成一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個人風格,“遂為海內所宗焉”。其弟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為官清廉,與蔡京政見不合,其書法也了得,世稱"二蔡",也留名于史。關于蔡襄、蔡京、蔡卞三人書法成就之高下,明安世鳳《墨林快事》說:“卞勝于京,京又勝于襄。”
圖(臺北故宮藏蔡襄書法《澄心堂帖》,釋文:澄心堂紙一幅。闊狹厚薄堅實皆類此乃佳。工者不愿為。又恐不能為之。試與厚直莫得之。見其楮細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陽日。襄書。《澄心堂帖》,紙本墨跡,是蔡襄論及澄心堂紙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時年五十二歲,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書風的代表作品。全文以行楷寫成,結構端正略扁,字距行寬緊合適,一筆一劃都甚富體態,工致而雍容,頗具晉唐人的韻致。蔡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澄心堂帖》可看作是蔡襄傳世墨跡中最典型、最追蹤晉唐的代表作。)
圖(茉莉收藏了十數年的克隆版蔡襄書法《離都帖》,釋文:襄啟。自離都至南京。長子勻感傷寒七日。遂不起此疾。南歸殊為榮幸。不意災禍如此。動息感念。哀痛何可言也。承示及書。并永平信。益用悽惻。旦夕渡江。不及相見。依詠之極。謹奉手啟為謝。不一一。襄頓首。杜君長官足下。七月十三日。貴眷各佳安。老兒已下無恙。永平已曾於遞中。馳信報之。這件四十四歲的書札,并無意在書法的技巧上追求表現。信札在一開始就顯得非常沉重,結體略微寬圓,用筆厚重,隨著喪子經過的述說,蔡襄的運筆越見凌亂,寫到心情激動處,落筆時而快捷,時而用勁曳長。)
蔡京書法最著名的故事當然是米芾奉承蔡京的那個橋段:“從唐柳公權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問:其次呢?米芾說:是我。”蔡京的書法有很重的柳體味道,很多人也認為蔡京是學柳比較成功的書法家,米芾這個老滑頭自然也看的出來。以蔡京當時的社會地位和做事風格,米芾拍他馬屁也得小心翼翼。但無疑,奸臣蔡京是個實力書法家,其高妙的書法水平倍受肯定。
此處蔡京有一聲嘆息,宋朝書法四大家可有我蔡京?四大家分別是:蘇、米、蔡、黃。蘇當然是指蘇軾,米是米芾,黃就是黃庭堅,前面三位毋庸置疑,分別是大書法家、大文學家,寫出《寒食帖》的蘇軾;蘇軾的弟子,《松風閣詩帖》的作者黃庭堅;狂妄不羈、人稱“米顛”的米芾。這三位書法家,是實至名歸的大書法家。但是后面一個“蔡”到底指的的是誰現在仍然存在爭論,一說是蔡京,一說是蔡襄。蔡京之所以可能不在四大書法家之列的原因在于,蔡京是宋徽宗期間有名的奸臣,正是因為他,宋徽宗才會窮奢極欲,成為一名昏君的。所以在歷史上,蔡京注定是背上罵名的人。
蔡襄是蔡京的堂哥,但是蔡襄的官職要小得多,在宋仁宗朝時期,擔任朝廷財政大員,和官至丞相的蔡京來說,差距還是有點大的。蔡襄《評書》說:學書之要,唯取神氣為佳。或移之左右上下,唯其意之所欲,吳子善畫,張長史師其筆法,豈有異哉?——明確的“筆意”概念呼之欲出:書畫同筆(這筆的含義就深刻多了)唯取其意(這個意雖沒有實指,卻呼應了蘇軾明確的藝術理論)。關于蔡京和蔡襄兩位書法家書法水平的爭論,在關乎藝術評價的問題上,人品和真實的藝術水準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在評判一個人書法水平好壞的關鍵因素上,人品到底要起多大作用,我們能夠真正的撇開個人道德的因素,客觀公正的去探求一個人的藝術水平嗎?書品和人品的關系、蔡京和蔡襄書法高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自有藝術評論家和各位看官定奪。
茉莉欲繼續深究,書法有如此之高藝術水平的蔡京作為王安石變法的堅決擁護者和得力干將,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宋朝經濟的發展,他是如何淪為奸臣、留下一世罵名呢?
熙寧二年(1069年),在滿朝保守派大臣的反對中,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為宰相,實行變法;熙寧三年(1070),興化軍仙游縣蔡京進京應試,得中進士。據明代弘治年間編寫的《重刊興化府志·蔡京傳》記載,蔡京登第后,“調錢塘尉,舒州推官,累遷起居郎。使遼還,拜中書舍人。時弟卞已為舍人,故事入官以先后為序,卞乞斑京下,兄弟同掌書命,朝廷榮之”。王安石上臺后看中了蔡卞,收做了女婿,這蔡卞連升三級成了中書舍人。弟弟升了當然要拉哥哥一把,蔡京出史大遼應對得體,回來成了中書舍人。短短數年,蔡京由地方政府官員變成朝中大臣,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重用。蔡京是王安石變法的堅決擁護者和得力干將。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變法順利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等一一面世,解決了北宋面臨的種種危機。新法推行后,社會矛盾得到緩和,政府
收入有所增加;促進農業生產,全國各地興修水利工程一萬多處。
當時,反對變法者卻眾多,甚至連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出面,帶頭反對。她倆視新法為洪水猛獸,把王安石說成是亂臣賊子。她倆哭著向神宗訴說:“王安石是要用新法把天下搞得大亂!”神宗動搖,罷了王安石的官。后來后悔了,又請王安石出來重新當政。
宋神宗死后,子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聽政,1086年,司馬光出任宰相,盡復舊人舊法,對新人新法一概排除,蔡京這個王安石變法的得力干將,成了被打擊的主要對象。
1086年,王安石在江寧(今江蘇南京)去世;八年后,蔡京還繼續宣傳和介紹王安石新法,使王安石的遺志有人繼承。紹圣元年(1094),哲宗親政,蔡京任權戶部尚書,力助宰相章慞重行新法。但哲宗時的這次變法因新舊黨爭反復不已,難于取得明顯成效。宋徽宗即位后,有意修熙豐政事,又起用蔡京,任命他為宰相,繼續推行新法。
宋徽宗趙佶即位后蔡京一度被彈劾奪職,閑居杭州。宋徽宗派宦官童貫到杭州訪求書畫奇巧,蔡京勾結童貫,以書畫達于禁中,得以重新起用。

圖(故宮藏宋代“蔡”字款汝窯盤,在宋代能夠收藏汝窯瓷器的蔡氏可能只有兩人,一人為徽宗時宰相蔡京,京官至司空,拜太師,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其獲得皇帝賞賜的機會大于常人,而且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榮記。另一人為蔡京的兒子蔡絛,他是徽宗的駙馬,徽宗曾七次至其府第,賜予無數珍寶。)
圖(見山堂藏北宋汝窯天青釉蓮瓣紋盤,雖殘尤珍。口徑17.7厘米,足徑8.2厘米,高3.1厘米,盤敞口,淺弧壁,平底,圈足外撇,滿釉,裹足支燒,足內有五個小支釘痕,盤外側凸起雙層蓮花瓣。《乾隆的詩瓷情懷與大雅汝窯(茉莉講古8)》一文中有更多關于汝窯的介紹)
崇寧元年(1102),蔡京乘機排擠掉宰相韓忠彥、曾布,而為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師。蔡京善于奉迎,先后四次任相,共達十七年之久。始終保持著政治上的極強勢,由于他一手遮天,翻手為云,一味討歡皇帝,任用親隨,打擊忠賢,在朝庭上下形成了以他為首的腐敗官僚集團,激起了階級矛盾,引起了方臘、宋江等農民起義,使北宋皇朝大傷元氣。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蔡京的同鄉方軫向皇帝宋徽宗告發蔡京。此事續資治通鑒卷第九十有載。
蔡京與宦官童貫、楊戩、梁師成、李彥,權臣王黼、高俅、朱等,把持朝政,向宋徽宗進“豐、亨、豫、大”之言,竭全國之財,供其揮霍。設應奉局和造作局,大興花石綱之役;建延福宮、艮岳,耗費巨萬;設“西城括田所”,大肆搜括民田。北宋末年冗員及腐敗問題已經非常嚴重,空有數百萬軍隊卻不堪使用,加之招募饑民入伍,軍隊開支非常龐大,加上遼國等連年入侵,國家逐漸入不敷出。為了解矛盾,為彌補財政虧空,蔡京盡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民怨沸騰,幣制混亂不堪。
蔡京當了二十多年的太平宰相,中間三度罷相,卻都東山再起,最后成為他對手的倒是他的兒子蔡攸。蔡攸才高八斗,深得徽宗喜愛,一日徽宗做上聯“相公公相子”,小蔡立刻答到,“人主主人翁”。后來蔡攸已不滿足給他老爹當下手了,常常在徽宗面前說蔡京另一個兒子蔡絳和他老爹的壞話,迫得徽宗最后罷了蔡絳。蔡京此時已年近八十,眼神不濟了,蔡攸就借探病恐嚇蔡京辭相。
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童貫、朱、李彥、王黼、梁師成為六賊。而稱蔡京為“六賊之首”。靖康元年(1126),宋欽宗即位后,彈劾蔡京的奏折如雪片,蔡京被貶嶺南,在從開封流放嶺南的路上,餓死在潭州今湖南長沙城南的一座破廟里,埋進了專門收葬因貧病而死的漏澤園中。《大宋宣和遺事》載:蔡京最后“至潭州,作詞曰:'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無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遙望神州淚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謾繁華,到此翻成夢話。’遂窮餓而死。”
蔡京的功過是非,后人自有評價,我們解讀蔡京也能更全面地了解北宋那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