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抑郁癥,大家肯定不陌生,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兒童和青少年中也有抑郁癥患者。據估計,6-12歲的兒童患抑郁癥的概率為2%左右,到了青少年時期,這個數值會增加到4%至8%,甚至有國外研究資料表明,18歲以下社區人群青少年的抑郁累計發病率可達20%。抑郁癥就像是一個隱形的殺手,難以被察覺,卻對孩子傷害極大。
上周六,杭州市全軍心理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陳曉健做客由杭州市婦聯、杭州市教育局、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杭州市家庭教育學會、杭州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青年時報聯合主辦的第18期“智慧家庭教育大講堂”,指出了兒童及青少年在抑郁癥發病期的狀態以及原因。
陳曉健告訴家長,抑郁癥的發病原因不外乎分為四點:心理因素、生物學因素、文化因素和社會因素,其中心理因素占比最高,達到60%。陳曉健表示,抑郁癥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表現形式也略有不同,比如,學齡前的兒童出現抑郁情緒時,大多會對游戲失去興趣,或是與其他兒童交往困難。到了小學階段,孩子會慢慢出現不愿上學,成績一落千丈,甚至攻擊行為的情況。到了初高中,孩子的食欲、體重、睡眠和之前相比都會有明顯的變化,甚至有自殺意念出現。
這其中,最先引起家長注意的通常是孩子的學習問題。“一個原先每天能按時上下學,并且成績不錯的孩子突然開始找各種理由不去學校,老師也開始反映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不能按時完成,這時家長就該多加關注,孩子是否出現了心理問題。”陳曉健告訴在座家長。
換一角度來看,兒童、青少年時期分別是個體自我意識和自我概念發展的兩個高峰期。他們在這一階段的心理發展會產生很多矛盾,矛盾處理不順利,就會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不良教育方式與兒童少年行為異常、焦慮、心理障礙有密切關系,比如,一些家長采取嚴厲、專制、溺愛、放任的態度等,都會影響親子關系,破壞兒童與父母之間的正常感情聯系。
針對這樣的情況,家長該如何及時干預呢?陳曉健建議:首先,要設置底線,作為家長,不能過多地縱容孩子,而是要讓他們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其次,面對缺少信心的孩子要多表揚;另外,適當的換位思考也能促進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