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葉15克,杏仁10克,沙參20克,浙貝母10克,梔子皮10克,淡豆豉10克,梨皮20克。 【功效】清宣涼潤。 【主治】外感燥熱,頭痛身熱,口渴,干咳無痰,舌紅,脈數(shù)等證。水煎服每日一劑
人參、白術(shù)、陳皮、當(dāng)歸、白芍、遠(yuǎn)志、肉桂各10克,熟地、茯苓、黃芪各15克、川芎、五味子、甘草各6克,生姜3片,大棗3枚。方法:水煎,飯前服,1日2至3次。功效:豐乳,悅顏黑發(fā)。
枇杷葉9-12g,桑白皮9-15g,銀花6-9g,黃芩6-9g,生甘草3-4.5g,連翹6-9g,夏枯草9-12g,海浮石30g。主治 尋常痤瘡。用法日1劑水煎服,24劑為1療程。臨床應(yīng)用 共治尋常痤瘡150例,結(jié)果:痊愈50例,占33.3%;顯著好轉(zhuǎn)75例,占50%;好轉(zhuǎn)25例,占16.7%;總有效率100%。
鯉魚一條(約500g),白術(shù)15g,生姜、白芍、當(dāng)歸各9g,茯苓12g【制法】鯉魚洗凈備用,后五味切碎,加水煮汁,去滓,以藥汁煮魚,熟后加 入調(diào)味料即可。吃魚喝湯,日3~5服【功效】健脾養(yǎng)血,利水減肥,適宜婦人肥胖,小便不利,頭暈,四肢浮腫者
生黃芪30克,人參15克, 知母10克, 柴胡5克,桔梗5克 ,升麻6克 功用;益氣升陷。 用法;水煎服。 主治 [1]胸中大氣下陷,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其兼證,或寒熱往來,或咽干作渴,或滿悶怔仲,或神昏健忘,
荊芥10克、防風(fēng)10克、牛蒡子10克、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桑白皮10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黃芩10克、天花粉10克、玄參10克、浙貝母1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治法:疏風(fēng)清熱,解毒利咽。表現(xiàn)為咽干微痛、灼熱、吞咽不利,咽部粘膜充血但未化膿者,治療咽炎
枯草30g,貝母20g,蒲公英30g,地丁20g,穿山甲1Og,花粉15g,白芷12g,橘核20g,王不留行20g,漏蘆20g,甘草12g,全瓜蔞20g,皂角刺20g。主治 乳癖。【乳腺增生】 用法 日1劑水煎服
山藥10g,扁豆10g,蓮子肉8g,太子參8g,白芍6g,葛根3g,苡仁6g,雞內(nèi)金8g,麥芽8g,山楂8g,大棗1-2枚。加減 盜汗加牡蠣,大便干結(jié)加麻仁;貧血加當(dāng)歸。主治 小兒脾陰虛厭食癥。用法 日1劑水煎分3-4次服,2歲以下小兒可只服頭煎
當(dāng)歸15g,赤芍15g,生地15g,蒼耳子15g,川芎12g,紅花12g,桃仁12g,黃芪10g,白術(shù)10g,防風(fēng)10g,辛夷10g。日1劑水煎服。治療過敏性鼻炎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齡16-68歲;病程4個月至21年。療效標(biāo)準(zhǔn):痊愈:癥狀、經(jīng)6-20日治療,痊愈31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2%。
女貞子15g、鉤藤20g、何首烏15g、沙參9g、麥冬10g、當(dāng)歸10g、生地20g、枸杞子20g、川楝子10g,日1劑水煎服,10日為1療程,治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
潞黨參15g,潮六曲12g,火麻仁(打)12g,炙黃芪15g,全瓜蔞(打)15g,升麻6g,炒陳皮6g,制大黃(后下)6g,柴胡5g,炙甘草5g。功效 補(bǔ)氣,潤腸,消滯。主治 便秘 用法用量 日1劑水煎服,連服5-10日。
麥冬 10克,天冬 10克,知母 10克,川貝母 10克,甘草5克, 橘紅10克 黃芩 10克,桑皮 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清肺化痰,潤肺止咳,肺經(jīng)燥熱咳嗽。
人參30克;生黃耆30克;當(dāng)歸60克(酒洗);麥冬15克(去心);木通5克;桔梗5克;七孔豬蹄2個(去爪殼)。 【用法】水煎服。二劑乳如泉涌。 【功用】補(bǔ)氣血,通乳汁。 【主治】產(chǎn)后氣血兩虛,乳汁不下。
百合12g,生地15g,熟地15g,當(dāng)歸9g,白芍9g,生甘草3g,桔梗6g,玄參9g,川貝母9g,麥冬9g。加減 痰多而色黃加膽南星9g,黃芩9g,瓜蔞9g;咳喘甚者加杏仁9g,五味子12g,款冬花6g;咳血重者,原方去桔梗,加白芨9g,白茅根12g,仙鶴草12g。功效 滋陰清熱涼血,潤肺止咳養(yǎng)血。主治 咳嗽
山藥15克(炒) 阿膠10克,當(dāng)歸9克(酒洗) 白芍9克(酒炒) 山萸肉9克(蒸熟) 巴戟3克(鹽水浸) 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bǔ)益腎水,平調(diào)肝氣。 【主治】婦人腎水不足,肝氣不舒。行經(jīng)后少腹疼痛
烏雞1只,茯苓9克,紅棗10枚。 用法:將雞洗干凈,把茯苓、紅棗放人雞腹內(nèi),用線縫合,放沙鍋內(nèi)煮熟爛,去藥渣,食雞肉飲湯。每日1劑,分2次服完,月經(jīng)前服,連服3劑。 功效:補(bǔ)氣益血調(diào)經(jīng)。 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屬氣虛型,月經(jīng)超前,量多色淡,質(zhì)稀,小腹隱痛,神疲乏力。舌淡,脈細(xì)緩
北沙參10克、玉竹10克、麥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桑葉6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功效 清養(yǎng)肺胃,生津潤燥。主治 燥傷肺胃,津液虧損等。用于治療燥咳,小兒支氣管炎,氣陰兩虛型,小兒口瘡,小兒遷延性肺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咽炎,小兒咳喘
當(dāng)歸尾15克 山楂 香附 紅花(新者,炒黃)各6克 烏藥6克 青皮5克 木香2克 澤瀉5克 【用法】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加酒100~200毫升,食前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婦人氣滯血積,經(jīng)脈不利,腹痛極拒按,月經(jīng)先后無定期。 【加減】兼寒滯者,加肉桂3克。
白茯苓15克,陳皮15克,白術(shù)10克(土炒),白芍10克酒炒),山藥10克(炒),菟絲子6克(酒炒),杜仲5克(炒黑),甘草3克。主治婦人氣血不虧,經(jīng)水?dāng)?shù)月一行。功效健脾益腎,解郁清痰。每日一劑,水煎服。
當(dāng)歸 黃連 山梔 香附 槐花 川芎各3克 白芍 生地各6克 燈心30莖 【用法】水煎,空腹時服,每日一劑。 【功用】涼血調(diào)經(jīng)。 【主治】婦人血分有熱,月信先期而來,紫黑色者
生地 熟地 芍藥各6克 山藥 川續(xù)斷 黃芩 黃柏各4.5克 生甘草3克 苧麻根15克。 【用法】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時溫服,每日一劑,日服3次。 【主治】孕婦妊娠陰道下血,色鮮紅,腰腹墜脹作痛。
仙茅10,仙靈脾15g,肉蓯蓉20g,覆盆子10g,巴戟天10g,金剛丸9g,陽起石15g,鎖陽15g,桑寄生15g,菟絲子15g,黨參15g,熟地20g。功效 主治 男女性功能低下。用法日1劑水煎服。
多皮飲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桑白皮15克,干姜皮6克,大腹皮9克,白蘚皮15克,粉丹皮9克,赤苓皮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川槿皮9克 【用法】水煎,一日服3次,忌辛辣油膩腥滋膩之品。治療蕁麻疹, 發(fā)疹時四肢不溫,脘悶納呆,神倦身困重,口膩,腹脹便溏泄,舌淡苔白膩,脈沉滑
當(dāng) 歸 生地 防風(fēng) 蟬蛻 知母 苦參 胡麻仁 荊芥 蒼術(shù) 牛蒡子 石膏 各一錢 [各6g] 甘草 木通 各五分 [各3g] 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主治〗 或遍身云片斑點,瘙癢,抓破后滲出津水,苔白或黃,脈浮數(shù)。 〖功用〗 疏風(fēng)養(yǎng)血,清熱除濕。
功能清熱降火,解毒利濕。主治糜爛型口腔扁平苔蘚。【處方組成】 黃芩15克、黃柏10克、連翹15克、土茯苓15克、生薏仁15克、白蘚皮10克、赤苓皮10克、紫花地丁20克、生地20克、竹葉15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秦艽(去苗) 桃仁(去皮、尖,研) 皂角子(燒存性,研)各3克 蒼術(shù)(米泔水浸,炒) 防風(fēng)各2克 黃柏(酒炒)5克 當(dāng)歸尾(酒洗) 澤瀉各9克 檳榔3克 熟大黃3克 用法每日一劑飯后服 主治 痔核腫脹痛癢者。(痔瘡) 禁忌 服藥期間,忌生冷、五辛、燒酒、
當(dāng)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各6克,黃芪15克。功效 滋陰清熱,固表止汗。主治 陰虛有火,盜汗發(fā)熱,面赤口干,唇燥心煩,大便干結(jié),小便黃赤,舌紅脈數(shù) ,每日一劑,水煎服。
酸棗仁15克、甘草6克、知母6克、茯苓12克、川芎6克。【主治】 虛勞虛煩不得眠,心悸盜汗、頭目眩暈、咽干口燥、脈弦或細(xì)數(shù)等證。用法:水煎服。功用:養(yǎng)血安神、清熱除煩。
黨參 20g,黃芪10g,當(dāng)歸10g,厚樸10g,川芎10g,桔梗10g,防風(fēng)10g,白芷10g,甘草10g。主治 甲狀腺腫。水煎服。臨床應(yīng)用 治療甲狀腺腫37例,男11例,女26例;年齡12-65歲。治療后甲狀腺腫消失23例,占62.2%;明顯縮小10例,占27%;無效4例,占10.8%
生地15g,當(dāng)歸13g,赤芍10g,桃仁15g,紅花10g,枳殼10g,大黃10g,黃連10g,銀花20g,烏藥10g,仙鶴草10g,白芷10g,甘草10g。日1劑水煎,分3次服,禁酒、辛辣之品,主治 濕熱侵入直腸,血絡(luò)損傷,痔瘡腫痛出血。
茵陳蒿(12克) 梔子十四枚(9克) 大黃(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泄熱,利濕,退黃。 適應(yīng)癥:陽黃身熱,面目、周身黃如桔色,小便黃赤短澀,大便不暢(或秘),腹微滿,口渴胸悶,煩躁不安,或有頭汗出,別處無汗,苔黃膩,脈滑
穿山甲(灰炒燥) 鱉甲(醋炙) 赤芍藥 大黃(炒) 干漆(炒令煙盡) 桂心各30克 川芎 芫花(醋炒) 當(dāng)歸各15克 麝香0.3克【用法】上藥共為細(xì)末,再入麝香研勻。每服3克,熱酒調(diào)下,不拘時候。【主治】婦人癥瘕痞塊,及惡血攻心,脅腹疼痛,面無華色,
四當(dāng)歸9~15克,牛膝6克,肉蓯蓉6~9克,澤瀉4.5克,升麻1.5~3克,枳殼3克。 「主治」 老年腎虛。腎陽虛弱,精津不足證。大便秘結(jié),小便清長,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舌淡苔白,脈沉遲。 功用:溫腎益精、潤腸通便。 用法:水煎服
組成:白芍30克(酒炒),香附10克(酒炒),當(dāng)歸15克酒洗),白術(shù)15克(土炒),丹皮10克(酒洗),茯苓10克(去皮),花粉6克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上。功效:解肝脾心腎四經(jīng)之郁,開胞胎之門。主治:婦人懷抱素惡,肝氣郁結(jié),不能生子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劑
蒼術(shù)(炒) 厚樸(姜炒) 陳皮 豬苓 澤瀉 赤茯苓 白術(shù)(土炒) 滑石 防風(fēng) 山梔子(生研) 木通各10克 肉桂 甘草(生)各3克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加減】癢感明顯者,加白鮮皮;若濕滯、。 【功用】清熱燥濕,健脾燥濕,和中利水。 【主治】帶狀皰疹,濕疹,牛皮癬。
豆豉3克,木香3克,陳皮3克,山楂3克,草果1個,枳殼(麩炒)9克,茯苓9克,姜制厚樸9克,蒼術(shù)9克。上為末,姜湯調(diào)下6克,每日2次 溫胃燥濕,行氣止嘔
桃仁12g,紅花12g,川芎12g,生地15g,當(dāng)歸15g,赤芍15g,制半夏30g,膽南星15g,但蠶9g,蜈蚣1.5條。每日1劑,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配合藥物熏蒸、按摩患側(cè)面肌。治療20例,男14例,女6例;病程2-8周,結(jié)果:總有效率為95%。
當(dāng)歸15g,赤芍15g,生地15g,蒼耳子15g,川芎12g,紅花12g,桃仁12g,黃芪10g,白術(shù)10g,防風(fēng)10g,辛夷10g。日1劑水煎服。治療過敏性鼻炎, 水煎服
北沙參10克、玉竹10克、麥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桑葉6克、生甘草3克。 【功用】甘寒生津,清養(yǎng)肺胃:用于燥傷肺胃,津液虧損而見口渴咽干、或干咳少痰,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者。水煎服,每日一劑。
桑葉(10) 菊花(5g) 杏仁(6g) 連翹(5g) 薄荷(5g) 桔梗(6g) 生甘草(3g) 葦根(6g)【功用】 疏風(fēng)清熱,宣肺止咳。【主治】 風(fēng)溫初起。但咳,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shù)。【歌訣】 桑菊飲中桔杏翹,蘆根甘草薄荷饒,清疏肺衛(wèi)輕宣劑,風(fēng)溫咳嗽服之消
白術(shù)15g,白芍10g,山茱萸10g,煅龍骨30g,黃芪30g,海螵蛸30g,煅牡蠣30g,茜草根15g,五倍子15g,棕櫚炭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功效;補(bǔ)氣健脾,固沖攝血。主治 主治脾氣虛弱,脾不統(tǒng)血,沖脈不固所致之子宮出血,脘痛便血、崩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