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館的館藏特色是中國歷代藝術品和近現代歷史文獻、地方史料并重,截止至2014年末,有古代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玉器、璽印、文房用具、甲骨、貨幣、郵票、敦煌遺書、竹木牙角器、地方民間工藝及近代歷史文獻等各類藏品近20萬件,圖書資料20萬冊。
2007年底對外免費開放,2008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是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白玉剛卯嚴卯長2.2厘米 寬0.9厘米
白玉谷紋雙螭璧:玉質呈青色,多處有黑褐色沁斑。出廓部采用鏤雕技法,雙螭螭首相對,伏于璧上,中間以一尖狀物相隔。螭圓眼、耷耳、獨角,身以細陰線雕琢的圓圈紋及毛紋飾鱗毛,螭身造型卷曲繁復,線條靈活優美。玉璧表面飾乳釘紋,每個乳釘琢磨得規整統一,其地子打磨平整光滑,極顯工匠完美的雕琢技藝和高超的治玉水準。
白玉云紋卮
漢 白玉谷紋雙螭璧
黃玉豬龍形珮
墨玉蒲紋獸面紋璧
青玉鷹攫人面珮:質地為青玉,正面陰線雕兼鏤雕正視站姿展翅,爪下連人面及最下面一獸面,用淺浮雕琢制而成。
清 翡翠蟈蟈白菜
清 乾隆御賞款墨玉描金經文佛像缽:墨玉,玉質油潤。玉缽為圓體、斂口、鼓腹、平底。整體紋飾采用刻畫描金工藝制成。缽內為經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外底為蓮花紋,缽外腹部為描金七尊佛像及七佛偈語相間排列,并刻有“乾隆丙午秋御賞”描金款(丙午: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清 尚均雕壽山石彌勒像壽山石為中國名石,因產于福建省福州市壽山一帶而得名。壽山石“質地脂潤,柔而易攻”,早在南朝時期,壽山石便被當作較為珍貴的雕刻用材料。
清 汪洙刻白壽山石山子:此山子質地溫潤,依石之自然紋理精琢而成。其正面有蒼翠林木、屋舍掩映;背面則是山巒疊峭。此間最為精妙的是,作者以石材不同色彩的萬般變化呈現出山川林木的無限景致,與人一種極富空間的審美遐想,令世人驚嘆。若細細觀之,其格局與章法,尤似一幅傳統的中國山水畫,山石的展現則更似繪畫中的披麻皴。實可謂因形取勢、繁中就簡、自然生趣、妙然天開的藝術珍品。
清末 碧玉獸面紋提梁卣
清末 翡翠纏枝菊花紋環耳扁蓋瓶
清末 翡翠纏枝菊花紋環耳扁蓋瓶
商黃玉螳螂形珮:長9.7厘米 寬2.2厘米
商青玉龍形玦:灰青色玉質,器的表面有朱砂。上唇勾翹,張口露齒,“臣”字眼形,角緊貼頸項,邊緣出脊齒。紋飾完全用陰線刻雙鉤技法,刀法剛勁,屬商代晚期的玉龍精品之作。商代玉器表面常有涂朱砂者,說明這種玉器原是商王戚貴族所享用。這種規律性的工藝方法,在鑒定古玉上很有意義。
宋 青玉龍首飾:該器高17.2厘米、寬10.4厘米,青玉質,質地純正,局部有黃色沁,體大且造型渾重、氣韻宏偉。整體采用鏤雕、淺浮雕兼細陰線的雕琢技法,制作工藝復雜細膩。龍眼瞠目圓睜,龍眉粗重濃密,其口中含珠,上唇齜出尖利龍齒,龍唇上下翻卷呈卷云狀,頷下有須,腮部飾火焰紋,頸上飾鱗紋及粗密的鬣,頭頂雕龍耳及粗壯的龍角。沿頸向下為管狀,一邊穿三孔。
元 青玉翼龍紋雙耳壺:元代是蒙古族統治的朝代。在中原傳統文化和宋、遼、金文化的影響下,對傳統的制玉制度和琢玉工藝十分推崇,他們仿效宋代官辦玉制度,并用現有的制玉技術,設置了專門督辦制玉機構。元代墓葬出土的玉器不多,以安徽安慶范文虎夫婦合葬墓和江蘇無錫錢裕墓、蘇州張士城父母墓中出土的玉器為代表。出土玉器種類有:帶鉤、帶板、杯、匜、尊等。
戰國 青玉“行氣銘”文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