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和世界不一樣
那就讓我不一樣
……
我和我最后的倔強
握緊雙手絕對不放
五月天的信寫《倔強》歌詞很是符合清代一位書畫家的氣質。就是金農,他的書畫作品在故宮都有收藏和展出。
別號一籮筐
金農原名司農,字壽田;39歲后,更名為農,更字壽門,一生所署之齋館別號眾多,有冬心先生、江湖聽雨翁、金牛湖詩老、老丁、古泉居士、竹泉、曲江外史、稽留山民、蓮身居士、龍棱仙客、恥春亭長、壽道士、金吉金、蘇伐羅吉蘇伐羅(佛家經上“蘇伐羅”即漢文“金”字,蘇伐羅吉蘇伐羅就是金吉金)、金廿六郎、如來最小弟、惜花人、昔耶居士、枯梅庵主、心出家庵粥飯僧、仙壇掃花人、松長者、百二硯田富翁、三朝老民(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等。
據金農自述,“家有田幾棱,屋數區,在錢塘江上,中為書堂,面江背山,江之外又山無窮。”曾應試乾隆元年在京舉行的博學鴻詞科,未被選中,因而絕意科場,一生未仕,布衣終身。他游歷大江南北,30歲左右來到揚州,年方五十才開始學畫,最后寓居揚州以賣字畫為生。
清 金農 《陶秀寔清異錄》軸故宮出版社《故宮書畫館 第一編》
自創“手刷書”
清代畫壇“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故宮博物院自然少不了他的字畫。比如這幅《陶秀寔清異錄》軸,其書法師漢魏南北朝石刻書跡,大膽變體,創方厚凝重、風格獨特的“漆書”。所謂“漆書”,就是把點畫破圓為方,橫粗直細,筆劃方正,棱角分明,墨色烏黑光亮,像用漆帚刷成的,是指一種特殊的用筆用墨方法。
金農主要成就是在書法和繪畫上,但是書法成就超過了他的繪畫。在金農心中,詩第一,書次之,畫又次之。50歲前金農基本上是不多談論繪畫的事。
五十歲以后始學畫,涉筆即古,善畫竹、梅、馬、佛像、山水,尤精墨梅,所作枝多花繁,古雅拙樸。《清史稿》卷504《金農傳》稱:“其點綴花木,奇柯異葉,皆意為之。問之,則曰:‘貝多龍窠之類也。’”喜山水,中年時曾游歷四方,足跡半天下。
由于“揚州八怪”中大多是布衣、寒士,都因不滿社會畫風才逃到揚州尋求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也體現出了金農等人突破傳統藝術美丑界限強調個性的特征。但拋開水墨寫意精神,“揚州八怪”他們所用的表現手法其實在明代沈周、徐渭等人筆下已經出現過。
清金農人物山水圖冊,中國清代名畫。此畫冊共十二開,分別繪佛像、山水、人物故事等。全畫筆法生拙奇奧,設色清秀淡雅,意境幽深,為金農山水人物畫代表作品。鑒藏印:“曾藏潘健盦處”、“銘心絕品”、“貞甫審定”等62方。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求奇求怪行走江湖
據說金農脾氣很古怪,他看不起的人是不會和他多說半句話的,畫肯定是別想求得了。而對要好的朋友從不以窮富貴賤取人。另外一點,由于金農多半以賣字畫為生,用現在話來說“生意還不錯”,難免會把商業習慣帶入到他的創作領域。所以,現存流入市場的金農作品,有一小部分明顯是有應酬之嫌的,甚至有的畫作是其弟子為金農代筆的,但是,也不能因為這些否認金農作品中他對待藝術和人生的闊達態度。而在我們常人眼里,金農始終就是一個不修邊幅、無拘無束的文人畫家。
求奇求怪在金農是一種天性。他做任何事都不愿隨人腳踵。“棄眾人之所好,收眾人之所棄”的取法路徑既是他的個性使然,也是他美學原則的生動寫照。金農的書畫作品均有一種極強的圖式感。
他嗜奇好古,精于鑒別,收藏的金石文字達千卷之多。他好游覽,中年后涉足山東、河北、河南、陜西、山西、湖南、廣東等地,飽覽了祖國壯麗河山。后以賣畫長期居住揚州的三祝庵、西方寺等地,至衰老窮困而死。
金農 梅花冊
一支傲嬌的老梅
喜歡畫梅花的金農曾在住所旁栽下30株老梅,冒著風雪反復揣摩梅枝的正反轉側、疏密穿插。也曾踏雪查巡江路野梅,以求“戲拈凍筆頭,為畫意先有”的境界。
金農特別喜歡畫寒梅,以表現一個“清”字,“清到十分寒滿地,始知明月是前身。”“凌霜雪,節獨完,我與君,共歲寒”(見《畫梅題記》),以表現他孤傲不阿的志節。
他在故宮藏《梅花圖軸》題詩中曰:“硯水生冰墨半干,畫梅先畫晚來寒,樹無丑態香沾袖,不愛花人莫與看。”其畫梅筆法頓挫有如篆書,花瓣用意筆圈之,并在老干和花萼上點以重墨,用濃淡墨隨意寫之,表現一種幽冷疏散的意境,也是自我的寫照。
金農 相馬圖 立軸
走自己的路 讓別人說去吧
金農的書法在當時及后世都極少追隨者,因為創作個性極強。包世臣將他的書法列入“能品”,對他的評價并不高。力倡碑學的康有為也說他是“欲變而不知變者”。
金農有一股認定了就不管不顧的執拗勁兒,反面意見反而能讓他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他的朋友厲鶚曾勸他不要在書法用筆上沾染奇怪的雜體筆法。但金農并沒有把厲鶚的話當回事,因為最能體現他在書法方面審美旨趣的“渴筆八分書”(漆書)恰恰就是建立在雜體書基礎之上的獨特創造。
所以,還是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任由旁人評說吧。
更多傳奇故事
盡在千龍網京城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