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博物館藏品錦集
口徑6.8厘米 底徑4.2厘米 高6.5厘米
詳情:罐平口,溜肩,瓜楞腹,折腰,腰以下漸收,小圈足。胎骨堅硬,色作淺灰。器內外施粉青釉,釉面厚實溫潤,冰裂紋開片,為南宋龍泉窯典型器。
口徑7.4厘米 通高5厘米
詳情:盒作上下對合的十二楞南瓜形。蓋頂有瓜藤裝飾,平底,滿施青白釉,胎體堅密白細,釉色瑩潤如玉,造型優美逼真,為宋景德鎮湖田窯典型器。
口徑23.2厘米 高4.5厘米
詳情:碗直口外撇,淺垂腹,玉璧底。碗外及底施紅黃相間的仿木紋釉,底部有六個支燒點,碗內涂施金彩。造型端莊,釉色精美逼真,為乾隆朝官窯佳器。
高10厘米 口徑14厘米 底徑6.7厘米
詳情:托形似高足盤,葵口,淺斜壁,托心凹下,以置高杯足,外撇高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有細小氣泡,口沿及圈足底邊裝飾銀扣。
高46厘米 口徑9.8厘米 底徑16厘米
詳情:盤口,長頸,溜肩,平底。肩部置相間的橋形,圓形系各四個。內外均施半截青釉,下腹流釉,底部露胎,器身飾多層模印貼花,頸下為4朵寶相花,系間飾8只走獸,肩下部為兩道繩紋,其下為8朵寶相花與8只走獸相間。
高12.7厘米 口徑11.2厘米 底徑5厘米
詳情:杯敞口外撇,深腹,喇叭形,高圈足,挖足較深,杯身與圈足分別作粘合殘器,相接處有明顯接痕。胎色灰白,致密厚重,施青白釉,足底露胎,杯口內沿飾回紋圖案,外壁腹部鏤空雕牡丹、梅花、菊花折枝花卉圖案,下至底飾以豎弦紋。
口徑37.5厘米 底徑25厘米 高6.8厘米
詳情:盤菱花形口,折沿,斜腹,短圈足底。折沿繪青花纏枝蓮紋一周,內外腹和內底均繪青花蓮花紋,細砂底。盤為宣德官窯典型器,造型優美,紋飾精美。
高9.3厘米 口徑17.4厘米
詳情:盂唇口微撇,斜肩,折腰,腰部以下漸收,圈足,足邊經過修削,露有三個支釘痕跡。通體內外施白釉,釉色勻潤,胎潔白細膩,是定窯白瓷精品。
高17厘米 口徑8.8厘米
詳情:罐直口,粗頸,削肩,直筒形腹,底內凹。頸肩連接處置對稱泥條雙系。胎灰黃,施青黃色釉,不及底。腹部兩面各以褐彩點繪雞心形外圈,內均繪一圈藍彩點。兩外圈之間各以一中心點藍彩的褐圈填飾,圖案簡潔明快,有濃郁的西亞風格。
高5.3厘米 口徑27.9厘米 底徑19.5厘米
詳情:青花一把蓮紋瓷盤,敞口斜腹,矮圈足,平底。近口徑內外飾青花海水紋,腹內飾青花纏枝蓮紋,內底飾青花一把蓮紋。器外壁由上到下分別飾卷草紋、纏枝蓮紋,之間以兩道弦紋分隔。盤胎質細膩,釉面光潔平滑,青花發色鮮艷,為景德鎮官窯精品。
高11.5厘米 底座長9.1厘米 寬8厘米
詳情:牛駕二輪輿車,方輿箱,束腰弧頂高蓬,蓬頂貼飾寶相花,束帶。車內端坐一高髻簪花的貴婦;前方左側站立手扶牛角的馭者;右側為一騎馬佩箭的侍官;車后有兩扶轅侍從;輪側各有一只小犬。輿箱上刻斜線、豎線作裝飾,牛首飾纓絡。胎潔白細膩,滿施青白釉,釉面有結釉,冰裂。座下露胎。人物、動物及車的顯要部位以褐彩點飾。
通高12.5厘米 口徑4厘米 底徑5.5厘米
詳情:壺形似鴨梨,流微曲。寶珠形蓋鈕,蓋沿及柄上方各有一小系,圈足較高,外撇。壺身刻精細流暢的陰線暗花。蓋面為覆蓮紋,肩部刻四朵流云,腹部為一對回首展翅的鳳凰,飄逸的鳳尾配合巧妙地布置于鳳體周圍的如意云紋,愈加凸顯了鳳翔天際時的輕盈靈動。此壺胎質細膩潔白,置于手中直若無物,握之欲碎;釉面豐腴溫潤,平整晶瑩,胎薄釉厚,因此壺身暗刻的鳳紋須借光透視方能看清,隱約之間,令人頓生親近之感,更欲一窺全貌。
通高17厘米 口徑6厘米
詳情:壺唇口微撇,直頸,溜肩,橄欖形扁平腹,平底。壺身兩側各有雙耳,為背水穿帶用。壺身通體施青綠色釉,一面用綠彩繪有長腳云氣紋,一面用綠彩書寫古阿拉伯文“真主最偉大”,具有濃郁的西亞風格。
高43.5厘米 口徑5.5厘米
最大腹徑25.3厘米 底徑14厘米
詳情:梅瓶口小頸短,口沿平坦,肩豐漸滑,肩以下逐步收斂,至近底處微微外撇。梅瓶腹部刻劃出一條龍追趕一顆火焰寶珠,其紋飾為俗稱的趕珠龍紋。龍環繞于瓶身一周,龍首上仰,雙角微微后翹,龍眼突起,顯得炯炯有神。以藍釉點綴眼珠,在青白釉的襯托下,更顯突出,起到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龍張口吐舌,露出利齒,上、下顎唇邊卷翹,頸部細長,有一束長鬣作飄拂狀。背部背紋動感鮮明。伸出的四肢指尖鋒利。輔助紋是四朵火焰形云,火焰的根部連有一顆小型寶珠,象浮動的珊瑚枝一樣,更加襯托出巨龍以其叱咤風云之勢,騰飛于萬里長空之中。
梅瓶造型秀美,紋飾精美生動,藍釉呈色鮮明純正。高溫藍釉的燒制成功,為瓷器的顏色釉增添了新品種,為明清兩代景德鎮制瓷工藝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
該瓶為揚州博物館“鎮館之寶
高29.8厘米 口徑16.3厘米
最大腹徑25厘米 底徑19.5厘米
詳情:罐大口、侈唇、高頸、窄肩、深腹呈圓筒形,肩部置對稱的扁環形模印紋飾的雙系,其中間為陽文“王”字,其兩側為陽文云紋。罐外壁滿施均勻黃釉至底,露出米黃色胎,而外底內周(即內芯)向器內凸入處則滿施黃色釉。此罐以褐、綠兩色的圓點相間排列組合成聯珠狀云荷紋,云荷紋即是以五朵小如意云為主,組合成一朵大如意云紋,并于其兩側云梢處飾以亭亭玉立的蓮花各一枝,又在對稱的兩組云荷紋之下的間隙,各補上一枝荷葉紋,這樣,就使此罐構成了一幅完整的云荷紋圖案。其相間排列的聯珠狀云荷紋的兩種色彩線,在黃釉襯托下,顯得更加醒目、突出。此罐特點為:第一是彩釉瑰麗,形體大,紋飾滿。第二是構圖奇異,別具一格,繪畫顯示出一種氣勢美,紋飾采用的聯珠紋與波斯薩珊王朝工藝上的珠紋相同,頗有異國風格。第三是色調明快、和諧,意趣橫生。第四是制作工藝精湛。在出土的唐長沙窯器皿中極為稀見,一九九四年經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定為國寶文物。
口徑12.3厘米 底徑4.3厘米 高6厘米
詳情:碗敞口,深弧腹,小圈足。胎質細膩,白釉微泛青色。碗整體以斗彩繪各式紋飾。碗心飾束草紋,外壁飾如意形草葉紋飾。腹部繪六組石榴紋。底書六字“大清雍正年制”青花雙圈楷書款。此器為雍正官窯產品,紋飾鮮艷精細。
口徑10.5厘米 腹徑15.4厘米 高6.5厘米
詳情:熏作上下對合的球形,蓋布滿火焰形鏤孔,以子母口與熏體套合,束脛,高圈足。胎體堅密白細,器內無釉,器外滿施青白色釉。器形美觀端莊,釉色瑩潤如玉。
直徑15厘米
鏡作圓形,獸鈕,鏡背以葡萄紋襯地,在中心以凸弦紋為界相隔內外二區,內區浮雕四瑞獸,外區浮雕六禽相間環繞。微花鏡邊,高直鏡緣。
直徑8厘米
陽燧呈覆盆式,正面內凹,拋光較好。背面飾三弦鈕,圓形鈕座,地紋以蟠螭紋為主,間飾草葉形圖案,清晰可辨。該陽燧為國內僅見,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直徑19.4厘米
此鏡為半圓鈕,菱花形黃蜂枝紋緣。主體紋飾為四名騎士手持鞠杖,躍馬奔馳,作擊球狀。其間襯以高山、花卉紋。該鏡造型完美,鑄造生動,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為唐鏡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直徑21厘米
此鏡為三弦鈕,凹面形圓鈕座。鏡背以云紋和三角形雷紋組成云雷地紋,內向凹面八連弧紋為主紋。寬素緣,低卷邊。此鏡鑄造精,紋飾美,主、地紋相映,繁簡相襯,具有鮮明的戰國時期的風格。
長11.4,寬2.6,高2.8厘米
玉豬為一對,呈伏臥狀,其吻部突出,前后蹄都屈收于腹下,短尾,吻部和尾部各穿有一小孔。器為白玉質地,玉質純正溫潤,造型豐滿圓潤,表面精細光潔,有較強的玻璃光澤,采用典型的“漢八刀”技法雕刻而成,簡練流暢地勾勒出豬的耳、背、尾、腿等各部分輪廓,形態生動,惟妙惟肖,別具一格。
玉豬握是一種財富的象征,其質地因葬者的身份高下而有所不同,在揚州漢墓王侯及其家族墓葬中多出土玉豬握,在一些小型漢墓中的墓主則一般只握有木棒或竹棒。此外,另有一些墓葬中還出土有貼金箔石豬、滑石豬、木胎漆握等。這無疑反映了當時的等級及貧富差別。
長7.7、寬3.8、高6.1厘米
白玉羊作臥伏狀姿態,角鹿角形分叉,抬頭平視,神態安詳,五官采用淺刻的技法,下顎處留有一撮細長的小胡子,胸前有淺刻線五道,尾上卷,底有刻款涂藍“乾隆年制“,此羊做工精,玉質溫潤,線條流暢自然。
長5.3-13.1、寬2-5.6、厚0.7-0.8厘米
此帶板形制有桃形、長方形、排方和鉈尾,帶板均雙層鏤空透雕,其中十五塊玉飾帶板主紋為盤曲飛舞的云龍紋,在龍紋空隙處間飾鸞鳥和云草紋,另兩塊玉帶板飾鸞鳥紋,龍身瘦長形,爪為球狀,龍頭的上方均飾如意紋,這是明代嘉靖前后龍的特點和特有紋飾,其中一塊帶板的背面粘有銅質帶扣,頗為少見
長20.1、寬7.7、厚1.4厘米
玉柩質地為緬甸產紫羅蘭翡翠,呈片狀腰形,為截斷塊,平面顏色呈白中泛紫,周邊玉皮呈橘皮黃色,質地溫潤。玉柩楷書體琢刻較深,其中正面兩行字為“宮保阮公側室唐安人之柩”,另背面三行字為“安人吳縣人,以道光十二年二月四日卒于滇,得年四十有五,孫,恩光”道光十二年即1832年。
高9、徑7、厚0.4厘米
璧質地晶瑩溫潤,雙面琢鏤成器,為佩玉。廓外附琢一鳳,鳳腹下隱刻“宜”字,璧廓內琢雙螭,體態矯健靈動,首尾相聯處分鏤“子”、“孫”二字,寓有祥龍瑞鳳宜子孫之意。
外徑10,內徑4.7,厚0.4厘米
佩為和田白玉質,色青灰,邊緣有紅黃和灰褐色暈斑各一處,系裝飾佩玉。全器以一首尾相接的龍圈曲兩周,小螭纏繞龍身。該器構思巧妙,工藝精細,玉質滋潤,是東漢玉件之精品。
長8.3,厚0.3厘米
器呈青灰色,作雙面片雕,工藝精湛,刻劃細密規整。全器紋樣分為三部,既渾然一體,又可各自獨立成形,頸部以鋸齒紋裝飾,有典型的戰國風格。該器首尾各鉆有一孔,對研究當時的玉器用途提供了新的資料。
長8,厚0.28-0.4厘米
器呈青灰色,作雙面片雕,紋樣刻劃細密規整。夔龍首居一側,身部由兩組相似圖案裝飾,紋飾繁縟,工藝精湛,具有典型戰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