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白 菜
近日網上一段“南方人不懂”系列的視頻火了!
北京3口人,一次就買了100斤大白菜。
南方小伙伴驚呆了,為何一次買這么多?難道白菜會升值?
有網友笑稱,我在南方的艷陽里一臉蒙圈,你在北方的寒夜里白菜滿屋。
一眾網友感受到了北方人對大白菜的偏愛。
但不管是南方的小伙伴還是北方的小伙伴,肯定會對一顆“大白菜”贊不絕口!
那就是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翠玉白菜。
古往今來,一顆平淡無奇的大白菜見證著歷史。
在過去由于白菜通“百財”,又有“清清白白”之意,倍受皇室及民間喜愛!
▲ 翠玉白菜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利用翡翠天然的色澤雕出的這顆白菜,是眾多游客去到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游玩必看的展品。
其實,翡翠白菜存世并非只有這一顆,只是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這顆名氣最大。
目前根據史料及實物推斷,全世界上應該有6顆“國寶級”的翡翠白菜。
其中,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3顆,北京故宮博物院1顆,天津博物館1顆,還有1顆至今下落不明。
第一顆: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翠玉白菜”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館這顆鎮館之寶,遠遠看來,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是百分之百。
▲翠玉白菜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朝工匠不僅利用玉料翡翠原料上天然顏色變化,琢碾出一片片生動自然、葉脈分明、鮮活欲滴的白菜葉子。
在菜葉濃綠之間還停留了兩只蟈蟈,它們正低著頭,專注地嚼著菜葉。
據說,這顆翠玉白菜是光緒帝瑾妃陪嫁之物,唯一遺憾的是,這件國寶有一處硬傷——白菜葉上的一只蟈蟈的左須缺了一小截。
至于原因,是本來就有,還是后天損傷,至今無從定論!
第二顆: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翠玉小白菜”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除了上面那顆最出名的白菜,還有兩顆翡翠白菜。
其中一顆,因為個頭較小,高度約13.4厘米,人稱“翠玉小白菜”!
▲翠玉小白菜
這顆小白菜,大體綠黃相間,顏色偏黃,菜葉上也有菜蟲。
但因有了上面那件“翠玉白菜”,而且那么出名,這顆小白菜就進入了“冷宮”,極少展出。
但作為清宮舊藏,也極具價值!
第三顆: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翠玉花插白菜”
不只小白菜展出少,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有一顆翠玉白菜,但造型不同,為花插型,稱為“花插白菜”。
這顆“花插白菜”最大的特點是,中心開有一孔的翠玉白菜花插非常嬌小。
白菜的中心在雕刻制作時就被刻了一個洞,因此收藏家推斷,它最初是用于插花。
▲翠玉花插白菜
據悉,“花插白菜”和“小白菜”一樣,也沒有那顆雕了蟲子的大白菜吃香,僅曾與“小白菜”一起公開展示過一次。
第四顆:北京故宮博物院“翠玉白菜”
可能人們不相信,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收藏一顆“玉白菜”,但極少公開展出。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資料上,也很少提到這顆館藏玉白菜。
▲翠玉白菜 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件翡翠白菜花插雖為翠根琢制而成,質地一般,干綠色中有褐色的綹紋。
工匠利用了這褐紅的翡色雕琢成葉脈紋,層次更加分明,立體感極強,一些葉片邊緣的黃褐色更接近于自然狀況。
從能找到的圖片上看,北京故宮這顆翠玉白菜與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相比,稍微欠缺鮮嫩。
所以圈內戲稱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是顆“老白菜”。
第五顆:天津博物館“翡翠蟈蟈白菜”
▲翡翠蟈蟈白菜 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這顆“翡翠蟈蟈白菜”重約2公斤,個頭比臺北的稍大。
工匠沒有回避黃色的翠質,而是大膽的將其留在了菜幫上。
將原本是缺陷的黃色一下子升華了,變丑為美——讓這顆白菜披上霜凍后的質感,透出濃郁的天然氣息,逼真自然,更具韻味。
圈內也給它起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俗名——“凍白菜”。
仔細看,這顆白菜的菜心處也有兩只蟈蟈,更絕的是,菜上還多了一只螳螂,螳螂和蟈蟈和諧共處,可謂妙趣橫生。
第六顆:慈禧清東陵“翡翠白菜”
這顆白菜據說慈禧死后,成了她的隨葬品。
慈禧太后一生好珍珠,之外便是好翡翠,她擁有大量的翡翠飾品。
據《愛月軒筆記》所著,慈禧陪葬品中除了翡翠西瓜、翡翠荷葉帽等翡翠制品外,還有一顆翡翠白菜,最為值錢。
這顆白菜綠葉白心,菜梗上還刻著一只振翅的蟈蟈,另外還有二只紅白相間的馬蜂。
可惜的是,1928年慈禧地宮中的隨葬寶物被洗劫一空。這顆舉世絕品的翠玉白菜從此不知去向,成為歷史的懸案。
不過有人質疑《愛月軒筆記》是托名偽造,隨葬慈禧的這顆玉白菜根本就不存在!
▲慈禧翡翠簪子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那顆“翠玉白菜”其實就是慈禧隨葬的那顆,當年被盜后才輾轉帶到了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其實不管這說法真假,這些“大白菜”都是我國的國寶級文物,不僅體現了當時的翡翠雕刻工藝,也是一段歷史文化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