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月1日,對于很多歌迷和影迷來說,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是他們永遠的痛,因為18年的今天,正是哥哥張國榮離世的日子。
其實,從歷史來看,4月1日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日子。
一千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正是在4月1日這一天登基的。
不過,這位女皇可不是武則天,而是北魏時期的元姑娘。
與武則天不同,這位元姑娘即位時還是尚處于襁褓中的嬰兒,自然是個傀儡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北魏王朝當時實際當家做主的人是她的祖母靈太后胡氏。
這位胡奶奶讓孫女當上了皇帝,跟那個時代的天下開了一個莫大的愚人節玩笑。
離奇的身世
這件事情,僅僅是胡太后不斷折騰的人生中的一個小插曲,臭名昭著的她,在史冊上竟然沒留下名字。
據史書記載,胡靈太后出生時家中便有異象,“赤光四照”,美麗而神圣。
圖片來源于網絡
面對這種異象,北魏大臣胡國珍也很疑惑,所以找了“善于卜相”趙胡,給剛出生的女兒看相。
這個趙胡不知道是個招搖撞騙的貨色,還是真有兩把刷子,對著這個女嬰一頓猛夸,說她面相大貴,“方為天地母,生天地主”。
也就是說,這個女嬰將來是要做國母的,生下的孩子是皇帝。
末了,這位神棍還千叮嚀萬囑咐:千萬不要讓第三個人知道這事啊!
胡氏成年后,其父胡國珍更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為女兒鋪路,千方百計想把女兒嫁給皇帝。
圖片來源于網絡
于是,胡氏那個做尼姑的姑姑,利用入宮講道的機會,反復跟別人夸耀自己的侄女胡氏容顏姝麗,品行端正。
一來二去,北魏宣武帝元恪也聽到了這些傳聞,便將胡氏召入宮中做了自己的嬪妃。
寧死也要生兒子
在許多古裝影視中都可以看到這么一幕場景:
各路嬪妃爭奇斗艷,只為博天子一笑。這不僅是為了獲得皇帝的寵愛,更是想通過與皇帝春風一度,好早日生下皇子,作為鞏固自身地位的資本。
圖片來源于網絡
若是運氣好,說不定皇子還有幸能成為日后的皇帝,到時候自己和家族自然是風光無限了。
但是,在胡氏所處的北魏王朝,嬪妃們寧愿生女兒,也不愿意生下兒子。
之所以會出現這么反常的現象,是因為一項殘忍而變態的制度:殺母立子。
這項制度濫觴于西漢武帝劉徹時期。漢武帝晚年,將幼子劉弗陵冊立為太子,同時下詔賜死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
圖片來源于網絡
再說了,北魏的創立者拓跋珪曾經把自己的外祖父綁了,送給前秦苻堅。拓跋珪當時才多大,能把干這種事情,大概率是拓跋珪的母親的杰作。
(拓跋珪的父親早死,拓跋珪的外祖父勢力尚可,又娶了拓跋珪的母親,這算父女亂倫)
有了這個心理陰影,拓跋珪把“殺母立子”搞成了祖訓。
在北魏,生兒子不再是一種榮耀,反倒很可能是一道催命符。某個后妃的兒子如果被冊立為太子,就意味著她本人離死期不遠了。
因此,在當時的北魏宮中,后妃懷孕了,都會憂心忡忡,跑去對上天祈禱,“皆愿生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甚至為了活命,有些人還會暗中墮胎。
圖片來源于網絡
胡氏不愧是被神棍預言要做國母的女人,不走尋常路,在后宮姐妹們紛紛表示不愿意為皇帝生兒子時,她大義凜然地說了一句話,“天子豈可獨無兒子,何緣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乎?”。
胡氏這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感動了宣武帝元恪。很快,她便懷孕了。
后宮姐妹團再次搬出北魏王朝的舊制,勸她早做打算,不要為了生兒子白白去死。胡氏不僅不聽,還暗中在深夜發誓,“但使所懷是男,次第當長子,子生身死,所不辭也”。
十月懷胎,胡氏果然生下了一個男嬰。這個孩子便是日后的北魏孝明帝元詡。
兩度臨朝聽政的皇太后
延昌元年(512年)十月,年僅三歲的元詡被冊立為皇太子。
許是崇信佛教,不忍殺生,又許是被胡氏的奉獻精神感動,宣武帝元恪最終廢除了“殺母立子”這項殘忍的制度。
圖片來源于網絡
胡氏就此逃過一劫。
然而,元恪不會料到,他的一個善意的舉動,竟會給北魏王朝埋下了禍根。
三年后,元恪去世,朝政大權落入皇后高英與權臣高肇手中。
高英原本想處死元詡的生母胡氏,卻不料宦官劉騰與大臣侯剛、崔光和于忠等人勾結,拯救了胡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