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五味學苑
維持人體生命者是元氣,元氣與人生死攸關。元氣充足,運行正常,是人體健康的標志;元氣不足,或升降出入失調,則疾病發生。臨床中,盡管疾病千變萬化,病情錯綜復雜,但其基本病理可歸納為元氣的反常變化。《內經》首先提出“百病皆生于氣”的理論,強調了氣與人體的關系。
五味中醫 生氣的時候按這個一地方氣就消了
所謂邪氣,是相對于正氣而言,不正則為邪。醫家張景岳早有明示:“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素問·氣運行大論》記載:“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病雖有內傷外感之分,然氣之為病則一。”醫家云:“正以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則無所不離。故其在外有六氣之候,在內則有九氣之亂。而凡病之為虛、為實、為熱、為寒,至其變態,莫可名狀,欲求其本,則只一‘氣’字足以盡之。蓋氣有不調之處,即病本所在之處也。”六氣太過或不及,即成致病之“六淫”。情志過極,則正氣受損而逆亂為患。《素問·舉痛論》有“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之說。雖只明言九氣為病,實則概括無論外感、內傷,皆可導致氣的病變。
臨床上氣之為病,主要是“氣機”之升降出入失調。《素問·舉病論》所列舉氣上、氣緩、氣消、氣下、氣泄、氣亂、氣耗、氣結,皆屬氣機失調的各種表現。“清氣”應升反降而致飧泄;“濁氣”應降反升則成月真 脹。脾氣升則健,胃氣降則順。若脾胃升降逆調,則見嘔逆,噯氣,痞滿,腹脹,胃脘痛,或見泄瀉脫肛之癥。又如肝主升發,肺主肅降,故為人體氣機之常態;反之肺氣肅降失司,則見上逆咳喘氣促。清陽之氣不升,則眩暈、神疲、氣短。故此,中醫認為:人體各臟腑之氣的運行,皆有一定的規律,而各臟腑之間又是相互協調作用。若氣機升降失調,則臟腑生理功能活動障礙。氣機不調之處,即病本所在之處,故有“百病皆生于氣”之論。
五味中醫 “氣機”
張景岳云:“本致病之源也,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為寒,或為熱,或感于五運六氣,或傷于臟腑經絡,皆不外陰陽二氣,必有所本。或本于陰,或本于陽。”故中醫論,本即指陰陽二氣。調節陰陽二氣,使其歸于平衡協調,是治病之根本。《內經》云:“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用針之類,在于調氣。”“氣之道,氣調而止。”“疏其氣,令其條達,而致平和。”故中醫之治,無論立方施藥,還是施以針灸,都是借針藥一氣之偏,以調人體之盛衰,使機體氣血、陰陽歸于平和,則體健無病也。故調氣乃治病之根本也。
張景岳云:“夫所謂調者,調其不調之謂,凡氣有不正,皆賴調和。如邪在表,散即調也。邪在里,行即調也。寒邪壅滯,瀉即調也。虛羸困憊,補即調也。由此類推,則凡寒之、熱之、溫之、清之、升之、降之、抑之、舉之等皆調氣之大法也。”中醫認為,“調氣”是治病之根本。臨證應用調氣法,首當分清表里、虛實、寒熱,才能治有目的。故《內經》有“謹候其氣,無使傾移”之論。(王金亮)
經典為基,臨床為本
醫路漫漫,初心不忘
堅持雖難,諸君為伴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