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信碼
聚焦法律糾紛爭點,一站推薦法律依據、匹配案例、權威觀點。
【小貼士】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查看往期文章;一鍵關注“法信”,從此不錯過每一篇實務干貨和法律資訊。
導讀:公序良俗是民事法律的一項基本原則,裁判者在判定民間借貸合同效力時有遵行公序良俗進行司法審查的義務。實務中有違公序良俗的民間借貸情形多樣,諸如因托人情、找關系、賭博吸毒所欠債務,索要“分手費”債務,負有贍養義務的子女為排擠其余子女獨占遺產利益而虛構父母債務等等,在這些情形下簽訂的民間借貸合同應認定為無效。本期法信小編搜集整理相關法信碼,為您推送相關依據、案例和觀點,供您參考。
法信碼 | A2.J1740
違背社會公序良俗
法信 · 法律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七條 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第五十八條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七條 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十四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民間借貸合同無效:
(一)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又高利轉貸給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
(二)以向其他企業借貸或者向本單位職工集資取得的資金又轉貸給借款人牟利,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
(三)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違法犯罪活動仍然提供借款的;
(四)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
(五)其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
4.《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
16.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借貸合同的認定
違背社會公序良俗是指法律行為的內容及目的違反了社會的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應認定為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當事人因此簽訂的民間借貸合同應認定為無效:
(一)因非婚同居、不正當兩性關系等產生的“青春損失費”、“分手費”、“精神損失費”等有損公序良俗行為所形成的債務;
(二)因賭博、吸毒等其他非法行為形成的債務;
(三)因托人情、找關系等請托行為形成的債務;
(四)具有撫養、贍養義務關系的父母子女等直系親屬之間發生的有違家庭倫理道德和社會公序良俗所形成的債務;
(五)其他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債務。
法信 · 相關案例
1.因請托形成的債務違背公序良俗的,不受法律保護——顧某與趙某民間借貸糾紛案
案例要旨:不存在真實合法的借貸事實,而是因權錢交易等違背公序良俗的請托而形成的債務,如請關系、找人情調動工作、升學、升職等形成的債務不受法律保護。對于已經給付的部分,資金提供者主張返還的,法院不予支持。
來源:江蘇十大典型民間借貸案例
2.持借條追討“分手費”,若債權人不能提供證據證明借款交付事實,也不能就借款發生的具體情況作出合理說明的,其請求不予支持——朱某與武某民間借貸糾紛案
案例要旨:當事人之間因分手等原因,一方承諾向另一方給付分手費,并出具借條,債權人僅憑借條起訴,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借款金額、出借人的經濟能力、交付方式、交易習慣以及當事人的陳述等相關證據,綜合判斷借款事實是否發生。如果債權人不能提供證據證明借款交付事實,也不能就借款發生的具體情況作出合理說明的,對其請求不予支持。
來源:江蘇十大典型民間借貸案例
3.名為借貸,實為包養的協議,違反了法律規定和公序良俗,應屬無效行為——張正青訴張秀方其他民事糾紛案
案例要旨:雙方當事人企圖用金錢去維系不正當的情人關系而簽訂的協議,名為借貸協議,實為包養協議,該協議違反了法律規定和公序良俗,損害了社會公德,破壞了公共秩序,應屬無效行為。民事行為無效,所得的財產應予返還。
案號:(2009)浙杭商終字第1138號
審理法院: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來源:浙江省參閱案例.案例指導 2011.1(總第17期)
4.直系親屬之間的民間借貸糾紛的認定和處理——朱躍祥訴朱學金、趙香園民間借貸糾紛案
案例要旨:1.法律并不禁止直系親屬之間形成包括借貸合同在內的交易關系。但對直系親屬之間交易關系和債權轉讓關系的審查和確認,應考慮特定當事人的經濟狀況以及有關當事人應依法承擔的贍養、撫養義務等具體情況。2.處理涉及直系親屬間交易關系的糾紛時,在意思自治和公序良俗的利益考量中應更強調公序良俗的價值取向,案件的處理結果應符合社會主義家庭道德觀念與善良習俗,優先考慮保護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符合實體正義的要求。3.在當事人的經濟地位和訴訟能力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法官應妥善行使訴訟指揮權,平衡當事人的訴訟利益。
案號:(2008)民二終字第139號
審理法院: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
來源:《人民法院案例選》2009第4輯
5.因為賭博、吸毒等違法行為發生的借貸關系,不受法律保護——王某訴劉某借款合同糾紛案
案例要旨:對于因賭博、吸毒等違法犯罪活動而形成的借貸關系或者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為了進行上述違法犯罪活動的借貸關系,依法不予保護。
來源:《民間借貸糾紛訴訟指引與實務解答》,張家麟主編,法律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法信 · 專家觀點
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借貸合同無效
法律上的公序良俗,是指法律行為的內容及目的不得違反社會的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公序良俗是民事法律的一項基本原則。這一原則在現行法上的依據是《民法通則》第7條及第58條,其次是《合同法》第7條和第52條。雖然《合同法》第52條第(4)項中所用的用語是“社會公共利益”,但一般認為,我國法上的公序良俗包含“社會公共利益”及“社會公德”,“社會公共利益”相當于“公共秩序”,“社會公德”相當于“善良風俗”。
法律行為違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者無效,是羅馬法以來公認的規范。即人不可通過其法律行為降低為保護公共利益而實施的法律的重要性,任何降低此類法律的重要性的行為都是絕對無效的。損害社會利益的合同,例如,以從事犯罪或幫助犯罪作為內容的合同,規避課稅的合同,危害社會秩序的合同,賭博合同等非法射幸合同,違反人格和人格尊嚴的合同等,均屬違背公序良俗而無效的合同。公序良俗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有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及一般道德觀念的功能。因立法者不可能預見一切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道德秩序的行為而作出詳盡的禁止性規定,故設立公序良俗原則,以彌補禁止性規范的不足。需要注意的是,因公序良俗原則性質上為授權性規定,目的是在遇有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益和社會道德秩序的行為,而又缺乏相應的禁止性法律規定時,法院得直接適用公序良俗原則判決該行為無效。因此,本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四條第(四)款)規定,既是對《合同法》第7條有關公序良俗原則規定的強調,也是《合同法》第52條第(4)項有關“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無效在民間借貸合同中的具體體現。因民間借貸屬民事主體間純粹的民事交往活動,本身即形式多樣,種類繁多,加之目前我國社會處于經濟、科技高速發展的階段,如互聯網等新型交往工具和交易載體不斷沖擊著傳統的民事交往方式,立法及司法解釋難以窮盡民間借貸合同的無效情況,也難以預測未來出現的新情況,因此,裁判者在判定民間借貸合同效力時有遵行公序良俗進行司法審查的義務。當然,公序良俗作為民法基本原則本身具有較大的解釋空間,人民法院據此裁判時應審慎適用,不宜作不合法理的擴張解釋和不合邏輯的牽強解釋。目前,我國有學者參考國外判例學說,將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類型化為10種,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簡列如下:(1)危害國家公序型,比如以從事犯罪或幫助犯罪行為為內容的合同[如本條第(三)項之情形];(2)危害家庭關系型,如約定斷絕親子關系的協議;(3)違反道德型,如妓館之開設、轉讓合同,對婚外同居人所作遺贈等(亦如實踐中出現的以性行為為對價獲得借款的情形);(4)射幸行為型,如賭博、巨獎銷售變相賭博等;(5)違反人權和人格尊重行為型,比如實踐中出現的以家人人身為抵押借貸的情形,過分限制人身自由以換取借款等情形;(6)限制經濟自由型,比如利用互相借款擴大資金實力以分割市場、封鎖市場的協議;(7)違反公正競爭型;(8)違反消費者保護型;(9)違反勞動者保護型;(10)暴利行為型。上述類型基本概括了目前民事審判活動中遇到的違反公序良俗原則的類型,實值參考。當然,在實際審判中可能遇到其他情況,以上觀點并非對違反公序良俗所有情況的概括,人民法院得依具體情況加以判斷。
(摘自《最高人民法院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杜萬華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
內容編輯:飯飯 版式編輯:長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