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元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民法院
……………………………………………………
裁判要旨
保證期間屬于除斥期間,法院應當主動審查保證期間是否經過。審查保證期間時,應正確理解《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2條第1款,該條規定的“保證期間早于或者等于主債務履行期限”,僅指保證期間的終點早于或者等于主債務履行期限。當約定的保證期間的起點早于主債務履行期限,而終點晚于主債務履行期限時,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至約定的保證期間終點。
保證人擔保同一合同的債務約定分期履行時,在當事人沒有約定保證期間分別計算的情況下,保證期間應從最后一期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基本案情
2013年4月28日,馬某因向銀行借款20萬元,擔保公司為馬某提供擔保。借貸雙方約定,借款期限從2013年4月28日起至2014年4月10日止,每個季度末月的21日支付當季度利息。保證期間為每期還款之日起二年。保證方式為連帶責任保證。保證范圍為借款本金、利息、復利、罰息等。同日,銀行向被告馬某發放貸款20萬元。
同時,馬某(借款人),李某(反擔保人)和擔保公司(擔保人)簽訂了《反擔保合同》。合同第三條約定,反擔保期限自貸款還款期限屆滿之日起二年。第四條第一項約定,如果由擔保人償還借款,則借款人保證在代償后半個月內向擔保人還清全部代償款并支付利息等。合同還約定李某承擔連帶責任保證。
后因馬某未能按照約定還款,擔保公司于2013年12月30日、2014年4月18日分別向銀行償還借款本息5156.27元、207000.19元,合計212156.46元。
現擔保公司訴至法院,要求馬某、李某連帶返還代償款212156.46元,并支付利息。
裁判結果
法院認為,馬某應按約定返還擔保公司代償款并支付相應利息。擔保公司主張權利未超過保證期間,上述債務均屬于約定的保證范圍。李某作為提供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人,應對上述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法律評析
本案為擔保公司向債務人及反擔保人追償所產生的糾紛,反擔保對應的主債務,為債務人馬某對擔保公司的債務。本案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第一,保證合同中,保證人未提出保證期間經過的抗辯,法院是否應當主動審查保證期間是否經過?
筆者認為,基于以下理由,法院應當主動審查。首先,《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1條規定,保證期間不因任何事由發生中斷、中止、延長的法律后果。根據此條規定,應將保證期間定性為除斥期間。在保證期間內,一般保證的債權人未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連帶責任保證的債權人未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均免除保證責任。換而言之,只有滿足一定的條件即債權人在特定的時期內采用特定方式主張權利,保證人才承擔責任。其次,法律明確規定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法院不應對訴訟時效問題進行釋明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進行裁判。對于保證期間,法律沒有給出這樣的規定。因而,當債權人請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時,法院應當主動審查保證期間是否經過。
第二, 保證人擔保的同一合同中,債權人和債務人約定債務分期履行時,而保證期間沒有約定分別計算時,保證期間應如何審查是否經過?
本案中,《反擔保合同》的第四條約定,借款人應當在擔保公司代償后半個月內支付代償款。擔保公司分別于2013年12月30日、2014年4月18日向銀行還款,故馬某應當分別于2014年1月14日前、2014年5月3日前向擔保公司支付相應的代償款及利息。換言之,本案反擔保人擔保的債務產生了兩期,履行期限分別于2014年1月14日、2014年5月3日屆滿。
但是,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自貸款還款期限屆滿之日起二年”,應如何解讀并處理?
從案情可知,兩期主債務均是因馬某向銀行借款沒有按照約定還款所產生,即源于同一民事法律事實,兩期債務均屬于整個債務的一部分,且給付每一期債務的訴訟時效期間也是從最后一期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算,故保證期間的起算應當與訴訟時效保持一致的處理原則,即從最后一期債務的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相反,如果每一期債務分別起算保證期間,則每一期債務的保證期間終點不同。債權人不得不多次向同一保證人主張權利,甚至產生訴累。故此種情況下,保證期間從最后一期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統一起算較為合理。
第三,主債務履行期限是一個時間點,而保證期間作為期間,必然有起點和終點,《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2條第1款規定的“保證期間早于或者等于主債務履行期限”,是指保證期間的起點早于或者等于主債務履行期限,還是指終點。當保證期間的起點早于或者晚于主債務履行期限時,保證期間應如何處理?
具體到本案中,根據《反擔保合同》第三條的約定,反擔保期限從貸款還款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二年。從合同文意及上下文來看,此處的“貸款還款期限屆滿之日”應當是指馬某向銀行借款的履行期限屆滿之日即2014年4月10日。也就是說,《反擔保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從2014年4月11日起至2016年4月10日止,但是本案最后一期債務于2014年5月3日屆滿。那么本案保證期間的約定是否屬于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
從《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來看,法律明確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保證期間,只是“保證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早于或者等于主債務履行期限的,視為沒有約定”。根據合同自由及鼓勵交易的原則,此處的“早于或者等于”指的是保證期間的終點早于或等于主債務履行期限,而非起點。如果當事人約定的保證期間起點早于主債務履行期限,而終點晚于主債務履行期限的,則有效的保證期間應從主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至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屆滿之日止。故本案保證期間應從2014年5月3日起至2016年4月10日止,即擔保公司起訴未超過保證期間。
核校:焦文 璐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