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你用來控制別人的東西,都會回來控制你

文/周梵

來源:周梵(zerofield0)





需要刷存在感的,是因為太沒存在感了。


--周梵


1

>>>削弱自己<<<


通過削弱自己的力量這一方式來得到愛,在中國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模式。

 

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所宣導,都是以高度的道德標準來要求人、評斷人,從朱熹禮學,孔融讓梨的故事還有充滿玄幻感的24孝故事等理念翻譯成現代的表達方式就是——

 

你的個人需要和感受不重要,你身邊的人尤其是父母權威他們的需要和感受才是你要負責的。

 

所以在那個時代,當一個人實在不愿意再付出了,能理直氣壯,而且可以反控制別人得到愛和關注,那么只有一個方法,生病。

 

歷史記載的很多古代文人都是孱弱多病的,他們是受道德文化裹挾最嚴重的一個群體(同時也是幫兇),所以生病基本是最有效的獲得愛,拒絕他人的唯一正當理由了。



2

>>>失衡代價<<<


W在一個國企單位工作將近十年了,在最初的那兩年還充滿熱情,但慢慢的這份熱情就消磨的差不多了。

 

在幾年前,W做過一次大手術,后來很長時間身體都不是太好,還時不時需要去醫院復查之類, 所以需要頻頻請假,而單位的領導同事也都知道她的情況,也算很照顧她。

 

即使有時W是有別的事情,但只要說是身體不適需要請假需要休息,基本都是有求必應。

 

而W雖然對工作有頗多不滿,但沖著這點兒“福利”她也覺得還算能找到平衡,也平穩的這樣待了好幾年。

 

一次在課程中,W跟我講,不知從哪一天起,她突然意識到這份平衡被打破了,工作的地方讓她越來越不開心,她覺得那個地方讓她越來越壓抑。

 

因為當她通過不斷自我成長,開始更積極的調整情緒,并且開始健身和瑜伽,身體狀況越來越好,但她發現只要她去上班,她就必須要維持“身體不好”的自我形象,她發現她不敢在同事面前中氣十足的說話,甚至不敢爽朗的大笑,必須要保持病怏怏的姿態。

 

因為她很擔心,一旦她表現的健康起來,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自由的請假了,或者同事們會懷疑她過去身體不好的樣子是不是根本就是一個謊言。

 

這個“身體不好”曾經是W的某種資源甚至是特權。是她在自己的工作環境換取時間資源的有效手段,然而現在這份特權現在變成了阻礙。


她在朋友或家人面前是健康自信的,但只要一去單位就要表現出和現在的自己完全相反的樣子。她說感覺自己現在真的裝的好累,而且一旦進入那個病怏怏的狀態,那種無精打采的感覺就越來越真實了。


她感覺自己很分裂,糾結,并且因此非常抗拒工作了。

 

我提醒她,你為了得到那點兒特權所付出的代價太大了,那個代價是你付不起的,用病痛或弱小來控制別人,最后你會被病痛和弱小本身所控制,始終成為它們的代言人而永遠都無法脫身。



3

>>>意識進化<<<


個人意識在不斷進化,集體意識也是如此。

 

在過去那個時代的選擇也許確實不太多,但這個時代已經完全不同,這是個互聯網普及,全球化,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自媒體爆發的時代。

 

如果現代人還保持一些陳舊的信念系統,比如男人認為女人就應該在家相夫教子,或女人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男人就應該承擔自己一生的幸福之類,那么這些人就是在拖整個集體意識的后腿了。

 

出生在這個時代的中國,是非常非常幸運的。

 

不同的聲音可以被自由表達,你會被集體裹挾或個人控制的可能性越來越弱,你有比你所有的祖先都多的機會活出你的個人意愿。

 

你需要做的是超越你的養育者對你的教導,去相信一個更大的智慧,生命本身的智慧。

 

一旦開始控制你就又開始變得緊繃而疲憊,無論你用權力、金錢、某種身份或是情感操控等任何方式都一樣如此,最終你都會變成你所使用的手段的奴隸。



4

>>>控制他人<<<


那么接下來我們重點來談談很常見的,通過削弱力量來控制他人的三種方式。


 

第一種:我痛苦了,你們都來陪啊。

很多人的內在意識中都有“如果親近的人在受苦,我必須要陪對方一起受苦。”的認同。

 

這是中國人的集體意識,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就有這種“美德”

 

例如,父母去世,要三年守孝,不能婚嫁,不能歌舞,甚至不能笑或者流露出一絲喜悅之情,當你表現出高興的樣子,你就是不孝,就會被譴責。

 

一旦人們認同了這個游戲規則,就會參與進去玩,先扭曲自己,再扭曲別人。以至于陪你愛的人受苦,變成了一件十分天經地義的事情。

 

雖然稍微把智商帶進去想一想就會明白,這么做絲毫不會讓事情有任何好轉。

 

這也是為什么有那么多家庭中的家長,仍舊習慣用自己的情緒控制家人,發脾氣,甩臉色,真正是做到了,一人不爽全家壓抑。

 

其實這么做本質上就是尋求關注,通過這種可以控制別人關注力的方式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而需要刷存在感的,是因為太沒存在感了。

 

在過去,你早就把自己活的面目全非了,把真正的自己遺失了,活在一個為討好主流文化而構建的一個虛假的面具人格中。

 

這種情況在中國農村或者三、四線城市更為嚴重,很多家庭會為了給家里的長輩辦一個風光的葬禮而不惜身負巨債多年等。

 

這么做的意義到底在哪里呢,沒有意義,被道德綁架,就會變得盲目又愚蠢,沒有任何一方會從中受益。哦,除了喪葬公司。



 

第二種:我這么痛苦,你還不愛我。

同時,痛苦也是極有誘惑力的,很多人都會講自己的悲慘故事來獲得愛。

 

做受害者就是這樣一個可以控制別人的角色,你可以做父母的受害者,伴侶的受害者,孩子的受害者,甚至環境的受害者或命運的受害者。

 

一旦你習慣了這個角色,你就會越來越習慣這個視角,甚至連你的身體機能都會被改變,隔一段時間如果沒點受害的情緒身體都會不適應。

 

所以人們就會發現,很多人隔斷時間就要整點兒事,情緒爆發的非常規律,頻率很穩定。

 

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因為身邊有個看上去比你還痛苦的人出現,會極大的滿足小我被需要的需要。


一方面你可能會覺得對方簡直就像個無底洞吸血鬼,不停的要你的注意力,同時也會痛并享受著,因為另外一方面會忍不住被“萬一我就是那個改變TA的人呢”這個想法誘惑。


想要拯救對方,畢竟這個圣母/英雄的角色還是很有吸引力的,這可是千載難逢的證明自己獨特性的機會。

 

這也是受害者角色這么有市場的原因,有拯救者就有受害者,有人買賬,還愁玩不下去。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嘛。



 

第三種:我這么不容易,你要照顧(幫)我。

文章開頭W的故事就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好在當我們溝通過之后,她意識到她不想付出這樣的代價。

 

從我們那次談話之后,W再也不再留戀過去擁有“特權”的日子了,她告訴領導,她現在身體已經完全恢復了,謝謝過去領導和同事對她的照顧和支持,以后不用再特殊照顧她了。

 

她終于可以在同事面前表現的容光煥發和精力充沛了,也愿意承擔更多責任,同時也更加投入和帶著熱情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了。

 

控制別人這件事有點像賭博,都是帶著投機心理期待短期見效以小博大的事情,剛剛開始一旦嘗到點甜頭,就會越玩越大,直至賠上身家性命。

 

W能及時收手,而且是去扎扎實實地面對自己一直以來所逃避的功課了。



5

>>>控制與逃避<<<


可是很多人在這條路上走的一去不回頭。

 

就像那些家庭中脾氣最暴躁的人,他們并不是天生這樣的,只是某一次他發現通過發脾氣或者暴力方式達到效果,就迷戀這種輕松拿到成果的感覺了。

 

就像那些第一次對孩子發脾氣的父母,發現狠狠發完脾氣之后孩子真的會變乖,然后每次都會用這招,每當體驗到失控感就發脾氣,讓什么溝通,接納,自我成長都見鬼去吧。


可是卻會發現,每一次效果的有效期都越來越短,直至完全無效的那一天。

 

當他們意識到這個方式好像有問題,想控制住自己的脾氣時,已經非常困難了,發現除了發脾氣什么也不會做,這種方法成為唯一的方法而且成為一種自動化反應,這個人就徹底被自己的脾氣所控制了。


雖然最初他只是想利用這個憤怒的情緒來控制別人。

 

所有的控制都是基于擔心,這是一種恐懼的能量,帶著這種彌漫的恐懼感,就永遠都無法看到自己內在所蘊含的無限的力量。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才是命運的創造者,而總認為自己只是命運無辜的承受者。

 

人們總試圖通過控制來對抗命運,然而他們不知道,正是他們控制的這個動作促成了那個他們一直在逃避的命運。

 

◇怕孩子以后不夠優秀而不斷鞭策孩子,逼迫孩子去上各種培優班的父母;


◇為確保伴侶忠誠,各種追魂奪命CALL需要隨時了解對方的動態,或者經濟上各種的管控;


◇為了怕合作伙伴以后玩貓膩,提前各種限制各種條款約束;

 

而正是這些控制的動作促成了孩子厭學缺乏自信,伴侶想要逃離而出軌,合作伙伴感到心寒,于是在更好的條件來臨時毅然離去。



6

>>>所謂“臣服”<<<


我在《降臨影評——你在創造你的未來,你的未來也在創造你》這篇文章,談到:觀察本身就是參與創造的一股力量。

 

你對未來的假設或傾向也是你的觀察視角,例如,如果你對未來充滿焦慮感,那么這個焦慮本身也是一種觀察,當然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推測,或者假設,但假設和推測就是一種傾向性,這種傾向就代表了一種立場,其實也是一種觀察的視角,所以你對未來長時間帶著這種“焦慮”的觀察視角,那么你就必然會創造出符合這種視角的未來了。

 

當事情的發展沒有符合你的預期時,試著放下控制,臣服于當下。所謂“臣服”,不是消極的態度,不是懦弱和委曲求全。


是放開個人的好惡,個人的視角受到養育者和當前社會文化制約,往往有極強的局限性,而這局限性卻不被當事人所覺知。不再輕易的認定這事的好壞對錯,而是讓生命做主。

 

擁有傳奇人生的億萬富翁,同時也是靈修者的麥克·辛格在《臣服實驗》這本書里寫到,


“真正的臣服是勇敢地放開自我,全然擁抱當下的變化,然后,我們會看見生命所安排好的、種種超乎意料的驚喜。”



7

>>>放下控制<<<


事實上,臣服比控制要難很多。有時候我看著我們家兩個孩子之間起沖突,我知道小的那個多半要挨打了,但是還是要忍住想沖上去幫忙的沖動,允許事情自然發生,看著姐姐一巴掌扇過去,我所做的只是去安撫妹妹,并且接納姐姐。

 

我知道這一刻的發生是有必要的。妹妹需要學習什么是邊界,跨越了他人的邊界會如何,而姐姐也需要面對自己憤怒沖動下的懊惱感,而她們也會通過沖突和好的這個過程,學習很多重要的人際相處的能力。

 

事情自然發生對她們的價值遠遠大過我強加干預避免沖突所帶來的那丁點好處。事實上,越有力量接納和臣服的范圍就會越大。反之,任何事情都需要干預和控制。


麥克·辛格還在他的書里談到:我們都抗拒改變。即使命運之手已經在敲你的房門,制造一些機會讓你做出改變(也就是成長),但是你還是可以抗拒它,未能將自己的生命活到淋漓盡致的地步。

 

學會改變自己的模式,放下控制,學習信任和臣服,你給你身邊的人自由時,你才會獲得真正的自由。


而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你的無限潛能才有可能被發展。迎接目前生命中所發生的事情,無論它看起來怎樣,都直面迎接它,接納它。

 

最后把作者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多年來,我一直在努力擺脫內在那個始終堅持事情都要按照自己想要的模樣呈現的

軟弱之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你才是你自己生活中“悲催事件”的“肇始者”---受害者模式
微頭條
感同身受才是無稽之談
法制托底:毫無后顧之憂的權利保障,才能成就輝煌未來——五經四書里的儒商智慧之167
善待自己:原諒是最好的報復
做錯與錯過---林海峰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渡口区| 响水县| 久治县| 清水县| 肇东市| 克东县| 黄龙县| 福清市| 盘山县| 大姚县| 乾安县| 墨竹工卡县| 迁西县| 磐石市| 资源县| 陵水| 绥芬河市| 罗江县| 威宁| 桦甸市| 太湖县| 宜丰县| 通许县| 金沙县| 镇原县| 漾濞| 申扎县| 手游| 太原市| 九龙城区| 扬州市| 藁城市| 定边县| 理塘县| 洛阳市| 阿坝| 无棣县| 循化| 米脂县| 闸北区| 海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