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品嘗解決困難的快樂,調整學習心態,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培養面臨各種問題的進取態度;培養集體意識,在班級活動中,善于與更多的同學交往,健全開朗、合群、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培養自主自動參與活動的能力。我校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注意發揮各種方式和途徑的綜合作用,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具體總結如下:
一、通過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知識
1.上好心理健康課。教育部組織編寫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發到了學校,這套教材比我們原來自己編寫的更為科學系統,我校安排專職教師更認真備課、上課,真正提高了心理健康課的質量。
2.注重心理教育的學科滲透。我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并不是孤立地進行,而是與其他學科的教學滲透起來,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語文學科中進行心理教育,在思品課中進行心理教育的滲透,體育課可鍛煉學生的堅強意志,培養學生競爭、拼搏、進取的精神等,讓學生并不是孤立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多方位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二、聯系家庭,引導學生家長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學生家長與學生固有的血緣關系,感情和倫理道德上的內在聯系,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學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種力量。父母在關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時,還應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長得壯、不生病就是健康,這是不全面的認識,事實上,在一些小學生身上存在心理障礙,如說謊、無理取鬧等行為。然而,由于認識的片面性,不少家長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夠重視,甚至采取違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這是不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的。在發現他們心理有缺陷時我們就及時與家長聯系做到及時矯正,如召開家長會、電話聯系等,引導小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科學、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獨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養成樂觀進取的精神。
三、充分利用其他各種途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每學期開展兩次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利用校園廣播或升國旗對全校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分別于3月14日、5月16日、9月14日、11月10日進行了主題是“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如何讓自己有好人緣”、“如何對待父母批評時說的過激話”、“如何做個心理健康的人”,通過講座,引導學生做好自己的心理保健。
2.開設心理咨詢活動,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我校開設了心理咨詢室,接受以學生個體或小組為對象的咨詢。心理咨詢室有專任教師負責,固定的開放時間,固定的場所。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 “心語信箱”,隨時把自己的心里話或疑問以書信形式投入信箱,并很快能得到咨詢回復,引導學生、疏導學生,或接受個別咨詢。
3.指導小學生進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晨會等時間指導小學生學習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學會放松。要使小學生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可以通過想象、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法調節放松。
(2)與人談心。要使小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在學校可以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里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在社會上也可以有談心的對象,如心理咨詢電話等等。無論何事何時都可以與人談話,學會與人談心一輩子受益。
(3)學習寫日記或周記。小學生要學習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對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和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公開日記要得到本人的允許。小學生也不用過分擔心自己的內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學會坦然地對人與對己。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使學生的心靈得到了釋放,也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將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還將不斷努力,爭取更大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