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告訴你們
一瘋狂君
瘋狂君
原生缸是另一種更接近自然的美,它與生俱來,不需多加雕琢,一切顯得更為真實。其實美,并不需要華麗、繁雜、豐富,只需要能看到自然原本的樣子就行了。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關于原生缸
原生缸,是一種概念
即在有限的水族箱里復刻出
原始水域生態中大自然的感覺
三湖造景就是一種典型的原生流派
1500萬年前的地殼大變動
形成了遼闊的非洲三大湖
孕育了美麗而獨特的慈鯛品種
如今已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觀賞魚類之一
只需用簡單的巖石和沙子就能在水族缸里
還原古老湖泊的原始面貌
每一條慈鯛霸占一塊巖石貝殼的有趣行為
在水族缸里上演的淋漓盡致
這也是許多魚友熱愛和癡迷三湖景觀的原因
三湖缸已經成為當今水族界非常典型的原生缸
從廣義來說
只要是水景多少都會有自然的感覺
但在水草造景中
我們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追求華麗的視覺效果
各種前景、中景、后景草的比例搭配
遵循各種黃金分割等構圖準則,精雕細琢
帶來的確實是近似完美、甚至夢幻般的感覺
但人工痕跡在不知不覺中越來越濃
然而原始生態的原始自然、粗獷的味道淡了
甚至消失了........
從這點來說,草缸和原生缸
應該是屬于完全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流派
其實在自然原生的水域里
哪來什么前景、中景、后景的區分
甚至很多越原始地方的河流中
除了石頭泥沙凌亂的樹枝枯葉之外
綠色植物幾乎沒有
有些山澗的溪流看上去一彎水清澈見底
但一腳踩下去枯葉之下的淤泥立刻泛濫.......
但那又怎樣呢?
那就是原生魚賴以生存的環境
我接受并熱愛自然原本該有的一切模樣
我以為原生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
讓人們分不清這是水族缸還是天然的原生水域.........
2016年國際原生(生態)缸造景大賽TOP40
這次的參賽者有很用心的
例如去原生地取景拍攝視頻
介紹物種再剪接到魚缸的介紹視頻中
這是很好的示范
從我個人眼光來看
并非每一部參賽作品都能做到原始、自然
沒有一點人工痕跡
但是我們可以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
去感受原生棲息地的氣息
NO.1
利科馬島的巖石棲息地
馬拉維湖東南部,莫桑比克海域
水族箱容量1100L
NO.2
水族箱容量4800L
NO.3
臺灣屏東東港流域
水族箱容量180L
NO.4
克羅地亞沼澤流域
水族箱容量182L
NO.5
巴西北部郊區小支流
水族箱容量345L
NO.6
水族箱容量70L
NO.7
蘇門答臘原始流域
水族箱容量700L
NO.8
基戈馬地區,巖石沉積物豐富的棲息地,坦噶尼喀湖
水族箱容量458L
NO.9
尼加拉瓜,蒙莫托瓜亞沃山谷附近的峽谷
水族箱容量480L
NO.10
坦噶尼喀湖流域生態
水族箱容量720L
NO.11
圣盧卡斯子流域,墨西哥瓦哈卡
水族箱容量100L
NO.12
坦噶尼喀湖流域生態
水族箱容量270L
由于篇幅受限
下面就不一一介紹
感謝這些參賽者
他們用自己對水族的熱愛和辛勤的勞動
帶領我們再一次領略世界原生的水域.........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
一個出色的原生造景
要打破原有水草造景的思路
徹底放棄所有人工痕跡........
所有的素材盡可能取之原生環境
給人給感覺是原始、自然、甚至粗獷和狂野
看一個80原生缸造景
這是80cm缸體
(缸體設置者:貧血老道)
打算用來做原生缸↓
造景素材,卵石↓
開缸后,因為主次不明顯
很快這個缸體就翻了↓
翻缸后↓
T5燈管*4+1盞LED
每天開燈時間從早上的8點到晚上9點
一段時間后就是這種效果了↓
翻缸之后↓
中間的石頭被分散開了,左右景分明↓
各種尺寸的石頭分布缸中
其中碎石的添加,讓整個景看起來相當自然
過渡非常妙↓
魚只選擇了異鱲,長鰭鱲,長嘴鱲,光唇魚等
加了造浪泵,它們喜歡有流水的感覺↓
文末
用天野先生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吧
“真正的水草造景不光要騙過人的眼睛
還要騙過魚的眼睛。”
----愿與所有熱愛自然的草友共勉
素材來源: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