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
3000萬17歲以下青少年陷“情緒難題”
日前,國家衛健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一組數據,全世界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發病率在20%左右,我們國家低一點,但也在逐年增加。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曾發布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而根據廣州市衛生計生委日前公布的數據,目前廣州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中,起病年齡小于18歲的占4成。
專家特別指出,兒童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問題容易被忽視,即使被診斷,也有許多家長不愿面對病情,導致孩子不能得到及時、規范治療。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潘集陽分享了多個有代表性的案例——
案例1
13歲少女稱,活著是累贅
13 歲的小雯原本天真活潑,一年前某次參加正式活動時,小雯莫名地出現了緊張、呼吸困難的癥狀,老師和同學對此難以理解。
她將這件事與父母訴說后,父母對此也不能理解,認為是小雯內心不夠強大。自此,小雯開始與周邊人疏遠,喜歡一人獨處。或許是內心過于痛苦,小雯會偷偷劃傷自己來宣泄,并出現體重減輕,難以入睡的癥狀,嚴重影響了學習和生活。
接診到小雯后,發現她存在“重性抑郁障礙”。重性抑郁障礙,也被稱為臨床抑郁癥、單相抑郁,是一種精神疾病。重性抑郁障礙的核心癥狀包括“情緒低落、快感缺乏、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和睡眠障礙”。
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發布的報告中指出,抑郁癥在“青少年疾病及殘障”中排行首位,抑郁癥在兒童及青少年中的流行率約有5%~12%。
潘集陽說,很多抑郁癥孩子來就診時,家長都不愿意陪他們進診室,是孩子單獨進來的。很多家長的觀念是,孩子沒病,就是學習壓力太大了。
案例2
9歲“熊孩子”根本靜不下來
9 歲男孩小林是家長和老師眼里的“熊孩子”。3年前,他開始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在吃飯、上課和做作業時經常發呆或者不自覺去做其他事情。孩子平時靜不下來,總愛騷擾別人,脾氣也不好,玩游戲時不遵守游戲規則,和同齡孩子相處存在問題,爭吵是家常便飯。
潘集陽說,孩子應該是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在就診過程中,孩子走神以及“坐立不安”的表現證實了他的診斷。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多動癥,是最常見的兒童時期神經和精神發育障礙性疾病。部分患兒成年后仍有癥狀,影響患者學業、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ADHD在學齡兒童中總患病率為3%~10%,男孩患病率是女孩的3~4倍。
像小林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廣州市惠愛醫院兒童青少年科副主任醫師程道猛的門診病人中,20%左右的是多動癥患者。“這些孩子三四歲時就已出現癥狀,但家長沒有及時帶去治療,等到四五年級面臨升學壓力時才來看病,已經相當吃力。”
案例3
小王跟不上學習輟學在家
14歲的小王從小內向安靜,自幼學習成績較同齡人差,兩年前,因無法跟上學習進度輟學在家,平時寡言的他言語變得更少,且對以前喜歡的事情不再感興趣。
數月前,小王開始自言自語,經常一個人看電視至凌晨兩點,早晨不愿起床。而且,情緒變得不穩定,容易發脾氣,與家人交流時反應遲鈍。家有客來,小王也不見外人。
精神醫學科醫師在詢問中發現,小王計算力、注意力欠佳,只能計算10以內的加減。
經過綜合評價,潘集陽診斷:該少年為智力障礙,即精神發育遲滯診斷。智力障礙是兒童常見的致殘性疾病,指各種原因導致的發育過程中(18歲以前)出現智力功能明顯低于同齡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明顯障礙。
ID 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 1%~3%,發病原因有很多,主要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一般來講,這類患兒在發病期不容易識別,因為他們也能夠學習、生活、交流;大多時候家長都會把小孩子的這種跟不上學習進度,反應慢的情況,當作是孩子在耍小性子。
潘集陽表示,小王目前的情況需要通過對癥治療、適當的行為治療及教育培訓幫助他減少不適應行為,讓他能夠適應一般的生活、簡單的社會交往和工作等。潘集陽特別指出,治療精神發育遲滯這類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預防工作,比如婚前檢查、孕期保健、遺傳咨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