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孩子的母親來求助:“我的孩子整天都躺在床上玩手機,我該怎么幫助他?”
母親看到孩子的這些行為,自然很憤怒,她認為孩子既然得了抑郁癥,就該多出去活動活動,整天躺在床上又不能治好病。
可是她做了什么呢?她每天都跟孩子說,“你下樓轉轉吧,不要總是躺著。”結果孩子不僅不聽她的,還總是和她吵架。
相信這位母親所經歷過的,對于孩子患抑郁癥的父母來說并不陌生。
我們經常會收到家長的提問:“我的孩子有強迫癥/焦慮癥/抑郁癥,我該怎么幫助他?”
丁香醫生曾發過一個真實案例,一個重點高中的優秀女孩,在高考前這個節骨眼上,患上了抑郁癥。
因為從小不擅長人際交往,高中住校后女孩和同學相處的不好,經常發生矛盾和爭執。她打電話給媽媽求助,說自己在學校總是被欺負,媽媽卻反過來批評她,“為什么別人都要欺負你?是不是你自己有問題?”
老師三番五次的找家長,女孩母親除了跟老師道歉,就是破口大罵女兒給自己找麻煩。
久而久之,以前活潑好學的女兒不見了,女孩變得畏縮,怕人,厭學,經常莫名其妙的哭,甚至出現自殘行為。
直到女兒情緒爆發,站在樓上就要往下跳,媽媽這才幡然醒悟,趕緊帶著她去醫院看醫生。
診斷結果為重度抑郁,中度焦慮。
在中國,像女孩媽媽這類父母有很多,他們無論如何都想不通:我們以前那么苦的日子都過來了,怎么現在的孩子一點小小的難關都過不去?
近幾年,抑郁癥低齡化趨勢越來越嚴重,每年都能看到層出不窮的青少年、兒童自殺案件。
為什么會導致這種越來越嚴重的情況?孩子沒變,時代卻變了。舊的教育理念過于落后,已經和全速前進的時代匹配不上了。
想要幫助孩子度過難關,首先要停止苛責,去理解孩子。
很多心理癥狀產生的原因很復雜,不是平白無故產生的,偏巧不幸砸中了誰。醫學研究表明,包括焦慮癥、強迫癥、抑郁癥在內的大部分心理疾病,都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有的家庭不允許孩子犯錯,一旦孩子成績退步了,動輒就遭受父母的打罵。這種“懲罰”會讓孩子對自己要求極為嚴苛,無法接受犯錯和退步的自己。可是世界上誰又能一直不犯錯誤,一直保持最佳狀態呢?
其次,父母要正確表達自己的關心,積極和孩子交流情緒和感受。
如果我們仔細去了解,就能發現大部分心理出現問題的孩子,都缺少來自家庭的情感支撐。
孩子的家長在發現問題后,往往開始做一些彌補和補救措施,學習與孩子進行情感溝通。但是從前過于疏忽與孩子的情感鏈接,導致很多父母根本不知道怎么和孩子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
甚至還有一些例子,有些父母想和孩子好好交流,但是孩子心寒了,根本不吃這一套。父母在孩子面前屢屢碰壁,情緒又故態萌發,怒罵孩子是養不熟的白眼狼。將岌岌可危的親子關系,再一次推向地獄。
其實幫助孩子,也是幫助父母自己。很多家庭情感的破碎,矛盾點都出在孩子身上。
孩子是夫妻間感情的紐帶,好的親子關系不僅能潤滑夫妻關系,還能讓整個家庭氛圍變得更加融洽和諧。
面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除了滿滿一腔的愛,父母們或許也更需要學習科學的養育方式。
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語言與他們對話,傾聽他們的故事,理解他們的世界。
您的孩子是否患過或者正患有抑郁癥?您又是怎么幫助他/她的呢?有效果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交流一二。
THE
END
一份很有價值的表格,對于大多數對心理疾病沒有經驗的普通家長來說,是非常實用的參考。建議大家收藏,在孩子6到13歲期間每年拿出來自測一次。
↓點擊第二篇文章獲取兒童心理測試表↓
梵歌八周年《健康心學》特別版
【適合人群】
找不到擺脫負能量的方法
經常會感到身心疲憊無力
嘗試健康療養卻收獲甚少
情緒和身心狀態日漸惡化
經常會感覺內心焦慮不安
生命主導權不由自己掌控
幫助你
調整身心健康的狀態
提升自己生命正能量
療愈原生家庭的創傷
為家人進行健康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