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從隸書演變而來,漢末、三國時期楷書已雛形,雖然此時的作品書體還有隸意,字形以扁方為主,代表作就是鐘繇的《薦季直表》,東晉時期發(fā)展成熟,王羲之《黃庭堅》《樂毅論》《東方朔畫像贊》,王獻之《洛神賦》等。
鍾繇小楷《薦季直表》局部
楷書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長期的發(fā)展積淀,及至唐代,點畫漸趨定型,結構日益規(guī)范,名家輩出,名品眾多,成為繼鍾王、魏碑之外的又一楷書高峰——唐楷。唐楷非凡成就,除了字體本身的發(fā)展,還得益于唐帝王重視書法教育,實行以書取士的科舉制度和官吏考核制度。此外,眾多經(jīng)籍全賴手工抄寫,抄錄和傳播文化的需要也大大促進了唐代楷書的發(fā)展。
王羲之、王羲之父子楷書、行草書貢獻巨大。
唐楷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初唐、盛中唐和晚唐。
初唐,太宗推崇王羲之,魏晉風骨得到全面繼承,書風瘦勁清秀,歐、虞、褚、薛為其典型。
歐陽詢的書法被后世稱為“歐體”,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最為著名,人稱“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還有方嚴的《化度寺碑》,險峭的《皇甫誕碑》,秀潤的《虞恭公碑》等楷書名品存世。筆法一絲不茍,嚴謹規(guī)范,提按頓挫轉(zhuǎn)折并用,結構端正、字體大小勻稱,章法上排列整齊,每一個字結構都是精心調(diào)整,筆畫的安排幾乎不能移動。
褚遂良塑像
與歐陽詢同時期的虞世南,書法特征內(nèi)含剛?cè)幔碜鳌犊鬃訌R堂碑》,圓勁秀潤,平正中和,還是純正的晉韻風流。
作為歐、虞的后輩,褚遂良的書法汲取兩家之長,既有歐的瘦勁,又有虞的飄逸。褚在字形上改變了歐、虞的瘦長形態(tài)而趨于方扁,更加寬舒。其代表作《雁塔圣教序》用筆虛靈,以行入楷,又兼之隸書筆意,是開創(chuàng)唐代新風的不朽作品,影響深遠。
到了盛唐中期,楷書書寫越來越轉(zhuǎn)向點畫的起筆、收筆和轉(zhuǎn)折,就使楷書筆法的提按駐留不斷強化,皇家書法風格上追求寬博肥美,多數(shù)書家也渴望沖破二王的束縛,上追兩漢,有意變法求新。推陳出新變法方面尤數(shù)張旭、顏真卿師徒二人,張旭楷書《郎官石柱記序》受草書影響,筆法靈活,寬博簡遠,疏密參差,上追鍾(鐘繇)王(王羲之)。
顏真卿《顏家廟碑》原石
顏真卿作為張旭弟子,徹底突破二王束縛,無論是楷書、行書還是草書建立起一套新的書寫秩序,形成了書法史上與王羲之并峙的兩座高峰。顏真卿的楷書,既具有肥美的群體風格特征,又具有雄渾、勁健的個性特征,風格重筋尚骨,也不乏血肉,是唐代楷書的肥美的范例,為后世垂范。顏書代表作《顏勤禮碑》點畫橫細豎粗,結體圓渾挺拔,尚存秀潤;《顏家廟碑》則上追商周,完全行篆籀之法,筆畫粗細漸趨一致,結體方正開闊,更顯樸拙蒼古。《自書告身帖》傳為顏氏所書,圓腴肥勁,很好地詮釋了顏體的“筋書”特色。
顏真卿《顏家廟碑》拓片局部
至晚唐,由于社會環(huán)境變化,書法寬博之氣也日漸消瘦,書壇冷清,惟柳公權一枝獨秀。
柳公權有一著名句話“心正則筆正”,其書法也如其人品,剛直瘦硬,最見筋骨。柳體書代表作《玄秘塔碑》,得顏氏筆法,用筆外拓,著意頓挫,復取歐體字形,瘦勁挺拔。另一代表《神策軍碑》,用筆稍加豐潤,穩(wěn)健威嚴。柳公權融合初唐、中唐之書風,自出新意,將楷書程式發(fā)揮到極致。
整個唐代楷書,由初唐的瘦勁清秀,到盛中唐的寬博大氣,再到晚唐的融合,發(fā)展經(jīng)歷了正、反、合三個階段,完成了唐楷的發(fā)展歷程。
趙孟頫楷書《膽巴碑》局部
自唐代楷書發(fā)展到高峰,后世書家學習楷書多以唐楷立身,到元朝橫空出世一位趙孟頫,趙體(楷書)書可與歐、顏、柳比肩,所以在楷書一域有了“歐、顏、柳、趙”的說法。趙孟頫書宗二王與李北海,追求復古。其主要作品有《三門記》、《湖州妙嚴寺碑》、《膽巴碑》,用筆精熟,略帶行書筆意,寬綽秀美。這種流暢婉麗的楷書風格對后世影響極大。
楷書從發(fā)展到成熟高峰,是近2000年來的漢字正體,其規(guī)范的書寫各個領域應用,文字地位不可取代,書法史的地位更不可撼動,所以書法學習以楷書為基礎的地位不可可取代。
當今,我們學習古人,研習唐楷書法時,只有了解了它的發(fā)展規(guī)律,熟悉了它的典型特征,才能更好的抓住本質(zhì),在浩瀚的楷書范本中博觀約取,汲取古人書法精髓。
相關內(nèi)容已獲授權,如有侵權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