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東晉著名書法家,“書圣”王羲之第七子,有“小圣”之美譽,與張芝、鐘繇、王羲之并稱“書中四賢”,又與王羲之并稱“二王”,歷來被認為是“書法正宗”。以行書、草書見長,唐人張懷瓘《書估》評其書為“第一等”。
其代表作《中秋帖》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和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帖”,位列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首,又被稱為“天下第十一行書”。
那么,《中秋帖》為何能被稱為“天下第十一行書”?它到底好在哪里?
此作為行草作品,縱27厘米,橫11.9厘米,紙本墨跡,原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現(xiàn)僅存三行二十二字。
在點畫上
1、點畫溫婉,變化萬千。觀此作,不難發(fā)現(xiàn)《中秋帖》雖然是行草作品,但其中筆畫深有楷書筆意,在筆畫圓轉(zhuǎn)處他采用了楷書中常用的“起伏頓挫”之法和“節(jié)節(jié)換筆”之法。如“等”字,字的最末兩畫豎鉤和點,王獻之將其連寫,又在圓轉(zhuǎn)處加以頓挫。審視之后發(fā)現(xiàn),圓轉(zhuǎn)部分其實并不圓,而是由幾個很短的直畫組成。
2、中宮緊收,筆畫牽連。觀帖中單字,可以看到每個字中宮較緊致,其點畫的彈性和相互間的張力都明顯要小。另外,此帖筆畫全連,如“中秋”、“不復不得”等均有牽連,且為實連,使得每個字看上去既妍美又莊重。
在用筆上
1、濃墨重筆、藏露相宜、疏密得當、一氣呵成。此帖用墨濃重,轉(zhuǎn)筆圓轉(zhuǎn)外拓,起筆或藏鋒或側(cè)鋒,提按自然,整幅字的筆畫偏于豐肥,如“相”、“何”、“慶”、“等”、“軍”,但又有個別瘦勁的連筆和字做補充,如“得”、“即”、“然”、“人”、“間”等,這樣一來顯得疏密得當。其用筆婉轉(zhuǎn)流動,一氣呵成,有“一筆書”之妙。而且《中秋帖》在草書中穿插了行楷,如第一行的“相”、第二行的“勝”等字。
2、干凈爽利、蕩氣回腸。我們看此作線條極具彈性,并能夠于粗細圓轉(zhuǎn)中展現(xiàn)干凈利落的用筆。字與字間搭配得當,顧盼相依。而行筆看似迅疾,卻剛健飽滿,圓潤多姿,結(jié)體筋骨開張,清勁端和,通篇顯得筆力矯健,氣勢磅礴,給欣賞者一種痛快淋漓之感。如該貼前六字一筆貫通而下,其后連多斷少,氣勢恢宏。
在氣韻上
《中秋帖》為行草字體,屬于動態(tài)書體的一種。相比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態(tài)字體,行草書法作品最重要的原則在于行氣的貫通。觀此作,氣勢磅礴、氣韻流暢、豪邁灑脫、剛勁靈動,相比王羲之的含蓄內(nèi)斂、古雅靈動,此作更加氣韻外泄。
如“軍”字,豎畫向下延伸舒展,顯得氣勢奔放,如“大鵬一日同風起”,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又如“一泓海水杯中瀉”,可謂得天地造化之工,非人力所能及。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王獻之的書法天賦,也展現(xiàn)了兩晉時期不假雕飾、自然灑脫的書風。
此作歷來備受世人好評。米芾稱此作為王獻之書法第一,乾隆對其更是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