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針灸,相信在大家腦海裹,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三個地方。中國、日本、南韓。其中尤以針灸發源地中國為針灸學術的正統。在我接觸針灸之初到學習針灸,這個觀念已經開始動搖。1822年清政府廢止太醫院針灸科,從此針灸廢而不用或流入民間。到新中國成立,中醫是斷了層(中醫應有的薪傳系統)。看官不相信也罷!當然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是絕不勉強大家要接受我的觀點,祇希望暫時放開習慣的想法,看看被遺忘中醫應有的薪傳系統。在海峽的另一邊,我喚作『臺灣針灸四大門派』。有人問我何不叫做『臺灣針灸四大家』,這是一個重要的觀念問題,不得含糊。不是四位針灸技術很好的大夫,而是好幾代人的努力。有一個系統的治療思辨方法,獨特的手法能薪傳下來。不就是一個派別。其實針灸一直是有門派"如明朝陳會所傳劉瑾重校的《神應經》江西梓桑君席弘遠把針法傳至十一世席天章再傳至陳會(宏綱)再傳二十四人。難道不是一個流派?有關針灸門派的文章,可參看魏稼針灸經驗集第161頁,試論古代針灸學派。169頁"關于針灸各家學說與流派,門派不是故作神秘或黨同伐異的工具,相反是保存有價值的治療經驗使之傳之有人,不絕如縷。有了繼承,才能發展。以下排名祇是以我個人接觸各派的先后作準。雖不叫人滿意,相信仍可接受。以下分別為:
一.董氏奇穴
為董景昌先生(1916---1975)家傳的針灸法。董氏奇穴原為代代單傳的針法,至董景昌先生入臺后始傳授弟子。這一派亦是在臺灣流傳最廣。現時正式有學術交流到大陸的臺灣針灸學派。其弟子楊維杰先生編著《董氏奇穴針灸發揮》的簡體字版已在大陸發行。
董景昌先生原籍山東,本身隨軍入臺。憑著其別樹一幟的針法,療效強,迥異于一般采用十四經針法,自成一套經絡思維方法。如以大腿作一橫切面,在大腿正前方的中線(十四經中為接近足陽明胃經)在大腿正中線之股骨上距膝蓋橫紋上五寸定『通關穴』以此直上二寸為『通山穴』再直上二寸為『通天穴』三穴同時使用三通穴(董氏稱為倒馬針法一一三穴在同一在線使用)對消化不良,妊娠嘔吐確有良效。其中特別之處是以此三穴主治心臟病、心臟性風濕病,也能治膝蓋痛,下肢浮腫是運用火生土的五行關系。其中有關經驗:通關、通山、通天三穴不能雙足六穴同時下針,僅能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針;高血壓患者雙足只許各取一穴,避免過強刺激。在董氏奇穴中駟馬穴正在十四經胃經與膽經之間。駟馬穴分為三穴(駟馬上、中、下穴),先取駟馬中穴,直立,兩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處(瞻經"風市穴)向前橫開三寸是穴。在駟馬中穴直上二寸即為駟馬上穴,如是以駟馬中穴直下二寸為駟馬下穴。駟馬三穴為治療肺臟病所引起之癥候群的特效穴,治療鼻炎、牛皮癬、青春痘均有特效(肺主皮毛。故對皮膚病起作用。);因肺處胸腔內本穴治胸脅部跌打損傷具有特效。所以能治肺病及其相關疾病,是通過『足軀順對法』下肢除與上肢有對應關系外,與軀干亦有對應關系,將下肢與軀劉頂向并列對置,則有如下對應:即大腿與胸(背)院,膝與臍(腰),小腿與下腹(腰),足與陰部。如胸背有病可針大腿,下腹有病可針小腿,反之大腿及小腿有病,亦可在胸腹施治。臨床常以大腿部位之駟馬治肺、三通治心。再舉一例,如大腿內側正中在線下一針為『明黃穴』,以此穴為中心,直下三寸即往膝蓋方向為『其黃穴』。在明黃穴直上三寸往股關節方向『天黃穴』,合稱上三黃穴,為董氏治療肝經疾病的要穴。故治療肝硬化、肝炎、眼昏、眼痛、消化不良、脊椎骨膜炎、調月經,女士面上黑斑此處又正與十四經有關(接近于足厥陰肝經)。董景昌先生不默守家學,常用十四經穴位與董氏奇穴配合使用,對十四經經穴治法亦有突出嶺揮。其它如董氏掌診、刺絡法(放血)、解穴、八種對應法的應用……等等。欲更進一步了解,近年有關董氏奇穴之研究,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楊維杰老師的弟子邱雅昌先生于網絡上發表之文章。
二.古法針灸
第一代的代表人物為孫培榮老師,亦是從中國大陸遷到臺灣。在當時已很有名氣,并廣收弟子;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有武仲瑛及周左宇兩位先生;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李相諒老師。此派用針獨到,現舉一醫案為例。貧血不再生的治療針灸名家孫培榮先生,嘗治一「貧血不再生」癥,頗有參考價值,茲將該醫案公布,供作參考研究。
患者賈鳳鳴,男,二十歲,為韓國華僑學生,于民國四十四年間(1955年)患貧血不再生癥。
其病狀為血枯身黃,氣息微弱,不能轉動。
治療處理:通經接氣,滋陰活血,統括俞募標本,原絡交會,悉依古法施治。
賈生患此癥,住臺大醫院治療,醫認系絕癥,每日僅賴輸血以殘喘,最后宣稱已無法挽救乃經僑委會董延齡君,堅邀孫先生為之診療,因其病勢已危殆。舍針灸別無他法,乃依古法,統括俞募標本溝池、溪谷、三才三部等穴,二月有余,由,原絡交會,運用八法五門,兼取山海、丘陵、漸進而好轉,終就痊愈,完成臺大教育。
二月十二日:公孫(八法)、少府(五門)陽谷(五門)通里(心絡)。
二月十四日:臨泣(八法)外關(八法)大敦(五門)臨泣(五門)支正(小腸絡)(按:此條臨泣重復,而臨泣乃八法穴,五門恐有謬誤,待考正之)。
二月十六日,后溪(八法)申脈(八法)太白(五門)三里(五門)蠡溝(肝絡)。絡絡膽腎
二月廿日:列缺(八法)、照海(八法)、經渠(五門)、商陽(五門)、光明
二月二十四日:丘墟(甲)、太沖(乙)、陰谷(五門)、通谷(五門)、大鍾
二月二十六日:腕骨(丙)、神門(丁)、支溝(五門)、勞宮(五門)、飛揚(膀胱絡)。
三月三日:合谷(庚)、太淵(辛)、照海(陰矯)、內關(陰維)、豐隆(胃絡)。
三月八日:京骨(壬)、陽池(壬)、陰陵(二陵)、陽陵(二陵)、外關(三焦絡)。
三月十二日:太溪(癸)、大陵(癸)、陰交、陽交(二穴)、內關(包絡)。
三月十六日:公孫(干)、中院(腑會)、中府二穴)(肺募涌泉(地)、經渠(肺絡)
三月十九日:內關(艮)、章門(臟會)、巨闕(心募)、瓊璣(人)、商陽(大腸絡)
三月廿一日:臨泣(巽)、陽陵(筋會)、期門(肝募)、百會(天)、水溝(溝)。
三月廿三日:外關(震)、絕骨(髓會)、章門(脾募)、大包(上)、風池(池)。
三月廿五日:列缺(離)、膈俞(血會)、京門(腎募)、天樞(大腸俞)、后溪(溪)。
三月廿九日:照海(坤)、大杼(骨會)、肺俞、地機(中下)、合谷(谷)。
四月一日:后溪(兌)、太淵(脈會)、心俞、三里(四總穴)、承山(山)。
四月六日:申脈(坎)、臚中(氣會)、肝俞、委中(四總穴)、照海(海)。
四月十日:太沖(開四關)、合谷(開四關)、脾俞、列缺(四總穴)、商丘(丘)。
四月十三日:通關、血海、腎俞、合谷(四總穴)、陰陵(陵)。
四月十六日:太淵(五門)、后溪(五門)、丘墟(甲)、太沖(乙)、血海(配穴)。
四月廿二日:曲池(五門)、曲泉(五門)、腕骨(丙)、神間(丁)、氣海(配穴)。
四月廿七日:解溪(五門)、公孫(八法)、沖陽(戊)、太白(己)、通關(配穴)。
五月二日:大都(五門)、內關(八法)、合谷(庚)、太淵曲池(配穴)
五月十日:少沖(五門)、臨泣(八法)、京骨(壬)、陽池(壬)、三里(配穴)。痊愈停針。
綜觀此一醫案,可知孫先生精于子午流注,靈龜八法配合八卦干支,以三才四部四總五門七募八會以及十五絡穴,此深得古法之妙,是為全身整體療法,恢復其生理機能,自是造血正常,貧血不再生隨亦消除"施用此一針法,似應切合逐日臨時開闔補瀉,惜乎未見此醫案有關『手法』的記載"
此一門的特點是完全不用任何藥物,傳承有自己的手法。本派資料由武仲瑛老師編纂的《圖解針灸實效歌訣》、《針灸治療靈驗病例》為武仲瑛老師跟隨孫培榮老師學習時的項料整理。另有由周左宇老師結合個人經驗所出版的書籍《針灸斷病法則》、《鐵灸配穴思路》、《扁鵲鋪灸治療法則》等。
三.飛經走氣
代表人物為修養齋先生,原籍河北,據其著作《修氏針灸全書》自序中所說從王錫紱老師學習中醫經典內、難二經及傷寒論,之后再跟從康滋賡老師學習針灸(康老師的針灸學自苑春英老師)。本帕特重取穴與補瀉,因本派針治病患強調得氣和能控制氣的走向,故外間稱其為飛經走氣派(于此持別一提,不同于大陸一些所謂飛針,祇求以投擲手法,要求病人不痛為技術高超)。現引《修氏針灸全書》有關刺針通經的感覺“刺針的感覺有二種。一為針刺過皮膚時知覺敏感的人,就感有慢性電流通過一樣,全身皆有感覺,傳電式的麻痹,使人四肢不能忍受,這就是針穴而通經的道理。否則下針時如感痛者,不感酸麻或無傳電似現象,這就是手術或穴位刺之不準的原因。例如針合谷穴,針下后一定要像電流一樣竄麻到頭部都有感覺,又如針背部大杼穴一定要麻到臀部,如針腰部腎俞穴及大腸俞穴一定會麻竄到足跟及腳趾,這就是一定的道理。一條經絡由頭部針一針,就可以傳通到足部,足部針一針也可以串走上面到頭部,又可以一條經針中間一穴,使它上下相通似電流一樣,可使一條經中間所經過的穴位皆可挨一個一個的穴道通過,達到一經絡起點至終點,照這樣刺針方法通過的感覺,非一般的醫學所能比較。
以上所講的通經絡感覺有三個要點:
第一要請明師指點。
第二要熟練手法。
第三要有臨床的經驗。
以上三點為主要的目的,奧妙無窮,希望后學者加以研究。中庸云:『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矣。』
本派第二代代表人物為鐘永祥老師,筆者友人就讀中國醫藥學院,曾受鐘老師指導。據友人透露要達到針刺后病人自覺氣能串走,施術者要練氣,丹田氣,自有其傳承方法。
現舉一例『太溪』、『足三里』穴的找法
『太溪』
1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2.與昆侖同高,有麻筋,針時要避開麻筋,往大姆趾的方向針,可平刺、可斜刺。
3每個人麻筋位置不太一樣,麻筋在前方,則針在筋后方;麻筋在后方,則針在筋前方。
『足三里』
1先找陽陵泉,于陽陵泉穴下約二指寬度,腔骨旁溝中(此溝即足陽明胃經)。2.水平進針。足三里針向上,氣向上走會暈針,但胃下垂要躺平,針向上。
足三里,腎俞不要瀉,但胃痛、胃酸過多,腎發炎則要瀉。
胃寒,不能瀉足三里。
四.華陀派
不要懷疑,確實是華陀派,這一代的代表人物為王運安先生。在大陸時拜師(據說要一千八百擔白米的錢),入臺后亦有傳其針術。其人駐顏有術,筆者在王老師七十歲時與其有一面之緣,正值一場演講,在座同學無不嘩然!看上年紀應該絕不超過四十五至五十之間,而且滿面紅光。本派特點是自制針,名之盤龍針,有本身的手法。用蟒針透刺華陀夾脊穴,效果每每氣至病所,患者熱癥感涼,寒癥覺熱后拔針,手法重補"筆者曾遇華陀派的師姊告知養生以『吞津法』;另曾遇給王老師治療過的病人,告知針后三日亦覺觸電感,可想得知其針效之強。
四派有其共通點:
一不贊成用時下的管針(塑料管的管針)過病氣
二多有本派獨特手法。董氏則平補平瀉"
三治療效果強,突出。有本身治療思辨方式。
筆者不欲真正針灸傳統被遺忘,希望有價值的東西可繼續流傳下去,薪火相傳。針灸可不是使患者滿身是針,接上電源就了事。不然針灸祇有一代不如一代;一蟹不如一蟹。
董氏奇穴的應用
靈骨大白應用
靈骨大白是董氏奇穴中常用穴,重要穴。應用好效果顯著。治療疾病范圍極廣。
一)、應用要點:
(1)靈骨大白穴有肺支神經,與肺有關,只要辯證屬肺功能不足,就可應用靈骨大白穴
(2)人身無非氣血陰陽,肺主氣,靈骨大白穴有溫陽益氣作用,又因氣為血之帥,靈骨大白穴又有調血作用
(3)肺朝百脈,其調節周身氣血起著關鍵作用,靈骨大白穴調節周身氣血作用顯著。
(4)靈骨大白穴溫陽益氣時要雙側同用。交叉應用以健側為主。
(5)靈骨大白穴根據不同的病情及辯證結果選則不同的配穴。
二)、配伍應用:
(1)配叉一穴治療腰椎強而不能彎曲。
(2)配肩中穴治療膝關節炎。
(3)配腎關穴補腎陽。
(4)配人皇穴補腎陰。
(5)配下三皇穴補腎。
(6)配通關、通山益氣活血。
(7)配足三重穴活血化淤。
(8)配上白穴治療肩關節痛。
(9)配中白、下白穴治療水腫。
(10)配水金、水通穴治療咳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