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氣不過,對小熊拳腳相加還罵道:畜牲永遠都是畜牲!得救的農夫認出是自己扔掉的小熊,感動地說道:你真好,跟我回家吧,之前打你的地方還疼嗎?熊黯然神傷地答道:傷口早就不疼了,可是你說的那些話還是令人心很疼。人生一世,把話說好只需做到這三點:話不急,音不高,氣不勝。《弟子規》中寫到:“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strong>如果仗勢逼人,對方難免口服心不服;只有以理服人,才讓別人無話可說。當下雖是一個容易讓人功利且急躁的世界,很多人以為伶牙俐齒的說、咄咄逼人的辯就是在理。殊不知,唯有說話做事掌握分寸尺度,方能贏得他人信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任校長時,一次看到一個男孩拿著一塊磚頭砸向了另一個同學。同行的老師當即制止,并責令男孩去校長辦公室接受批評。陶先生回到辦公室的時候,見男孩早已候在門口,就掏出一塊糖遞給他輕聲說:“你比我早一些到了,這是獎勵你的?!?/span>陶先生接著又從口袋摸出一塊糖給他:“這塊糖也作為獎勵給你,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刻就停了手,說明你十分尊重我?!?/span>陶先生掏出第三顆糖果,又說道:“據我了解當時的情況,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孩子,說明你的內心充滿了正義感。”這時男孩幡然醒悟,哭著說道:“校長,是我做錯了,同學就算有錯,我也不該用這種方式對他。”陶先生又掏出第四塊糖:“既然你已經認了錯,那我就再獎勵你一塊,正好我們倆的談話也該結束了?!?/span>陶先生沒有理直氣壯,沒有急赤白臉,而是不動聲色,娓娓道來把“理”說得清,講得明。有句話說:“義正需辭婉,理直也語柔?!?/span>真正能說服人的,從來不是言之鑿鑿的道理,而是心平氣和的態度。白居易說過:“動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strong>能夠感化人心的事物,沒有比情先的,沒有比言早的,沒有比聲近的。生活中,常有這樣的分歧,那樣的矛盾,讓我們情緒失控,一言不合就起高音。那些修心的人,都懂得“有理不在聲高”的邏輯,明白“始于情,攻于心”的道理。不明原因的士兵,到王陽明的府邸尋恤滋事,王陽明并沒有生氣,而是和和氣氣。當時正值冬季,他想讓鄉親們騰出些空房給將士們居住,便派人張貼告示:將士們背井離鄉,請鄉親們多行方便!還親自對將士們噓寒問暖:“現已入冬,你們可以住進那些房子,稻草、棉被也一應俱全,別凍壞了?!?/span>王陽明動之以情的話語,親如一家的姿態,讓士兵們羞愧、感動,于是停止作惡。意思是,上等人聽道,篤定實行;下等人聽道,大聲嘲笑。當他經常聽到有人夸贊老子時,便不遠千里去拜訪老子。于是他大聲責備:“別人說你是有智慧的圣人,我看你和老鼠差不多?!?/span>老子聽了不但沒有動怒,反而溫聲細語地問他:“為什么這么說呀?”士成綺激動地說:“你的住處難道不像個老鼠洞嗎?食物到處丟,雜亂不堪?!?/span>第二日,士成綺覺得自己說話太過分了,又來跟老子道歉。“你說什么,我還是我,它并不能影響我,也改變不了我。”《菜根譚》有言:“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責人不說盡,當你考慮別人的感受時,你已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好人。能控制情緒的人,話不急;有情有義的人,音不高;品德優秀的人,氣不勝。文章來源:京博國學原創(ID:jingboguoxue)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