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王陽明一生飽受坎坷磨難,但令人驚奇的是,每逢危機的關鍵時刻,他總能抓住機遇化險為夷,經過千錘百煉,最終成為“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陽明先生能從內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這也是心學對于今天的最大價值。
如王陽明所言:“須于心體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即可通。”
修好三顆心,向內尋求力量,一個人才能扭轉命運,真正強大起來。
01
一顆篤定心
王陽明說:“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
人生沒有目標,縱使花再大的力氣,也是徒勞無功。
王陽明12歲的時候,有一天問老師:“什么才是天下第一等事?”
老師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狀元及第。”
然而王陽明卻說:“未必。”
老師反問他,王陽明回答說:“讀書當圣賢。”
王陽明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
他志不在當官發財,而在悟道成為一個圣賢之人。他曾格竹七天七夜,想從中悟出人生道理,結果積勞成疾,大病一場。
此后無論是被冤入獄,還是被貶貴州,他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最終在龍場開悟,創立心學,成為一代宗師大家。
王陽明說:“后世大患,尤在無志。……蓋終身問學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
人生有了目標,便有了砥礪前行的勇氣。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在人生之初就給自己定了宏偉的目標,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目標越來越模糊,以至于到最后成了漫無目的人生浪游。
人的可貴之處,不是常立志,而是立長志。
定下人生目標,便以篤定的心,一往無前。這樣的人生豈有不成功之理?
02
一顆不動心
有學生向王陽明請教他的兵法要義。王陽明回答說:“用兵何術,但學問純篤,養得此心不動,乃術爾。凡人智能相去不甚遠,勝負之決,不待卜諸臨陣,只在此心動與不動之間。”
人生就像戰場,勝負只在心動與不動之間。
人生坎坷,如果不能從容應對,如何才能渡過余生?只有看得開,放得下,才會過得愜意隨性。
王陽明三十五歲之前,仕途不順,三十五歲時,雖然如愿以償,但因為得罪了劉瑾,被捕入獄。
他的學生們想方設法營救他,擔心王陽明,不堪折磨倒下去。然而,當他們去探視的時候,卻發現王陽明精神奕奕。
原來,王陽明入獄后,為了不使自己意志消沉,便開始在獄中研究《易經》,并且和獄友們討論學問。
后來,王陽明被發配龍場,那里地處荒僻,蟲蛇甚多,瘴氣流行。他的隨從們都病倒了。
王陽明親自給他們做飯,熬藥,并將驛站重新裝修。為了打發難熬的時光。他悟
道之余,為手下唱歌吟詩。
在惡劣的環境下,王陽明重新學習理學,開始審視朱熹的“格物致知”。最終創立了“心學”。
王陽明曾對學生講:“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很多人之所以在面臨突發問題時不知如何處理,原因就是內心的良知被各種私欲遮蔽,迷失了方向。
時刻以良知作為人生的最高指引,不因為仼何外在的利害、毀謄、順逆而改變自己的價值堅守,才能“一心不動”,才能內圣外王。
03
一顆平常心
王陽明說:“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有些事,不必爭,爭來了反而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遇事順其自然,物來順應,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公元1519年,寧王朱宸濠起兵造反。書生出身的王陽明以迅雷不及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了叛亂。
然而王陽明并沒有因此受到褒獎。宦官張勇嫉妒王陽明,于是慫恿明武宗將寧王放回,親自去抓捕他。
放了寧王無異于放 虎歸山,但王陽明意識到,如果自己直言上諫,勢必會惹怒好玩的明武宗,更會得罪掌權的張勇。
于是他采取了以退為進的辦法,他上書說明武宗,把平叛的功勞都算在張勇一個人頭上,自己則退隱江湖。
張勇知道后,對王明陽大加贊賞。從此放松了對王陽明的打壓。王陽明從而能全身而退。
王陽明說:“人平旦時起坐,未與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時游一般。”
心清氣朗,與世無爭,有誰能與之爭鋒呢?
世界上有些事,是你的誰也奪不走,不是你的搶也搶不來。
有的人,爭強好勝,凡事斤斤計較,到頭來,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失去了親情,友情和愛情。
有的人,爭權奪利,爭來爭去,丟了幸福,失了健康,甚至身家性命。得不償失。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的煩惱來源于你內心所求太多。
屏蔽不必要的誘惑,人才能快活自在,而打開快樂的鑰匙就是要有一顆不爭的心。
04
寫在最后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縱觀歷史上有名的人物,無一不經過千錘百煉。王陽明一生命運多蹇,然而也正是這凄風冷雨造就他不屈的人格。
王陽明的成功告訴我們:
擁有一顆篤定心,認準了方向,就要勇往無前。
擁有一顆不動心,以不變應萬變,人生才能柳暗花明。
更要有一顆平常的心,得失看淡,才能笑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