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即修養品性。那要如何修養品性呢?豐子愷說:“心小了,小事就變大了;心大了,大事就變小了。”所以修心是修身的根本,想要修養品性,就要注重內心的修養。
一顆平心
修得平常心,笑看世間事
看過一個小故事。
有個小和尚,潛心修行十年,覺得自己慧根已生。
之后方丈宣布要挑選有慧根的小和尚繼任,他修行的更加認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卻感覺自己不進反退。
他很納悶,就去問方丈,方丈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帶他去了集市。
集市上有個攤主,賣瓜四十多年,隨手一掂就能說出瓜的重量。
方丈拿出一錠銀子,對攤主說:“我要一個瓜,如果你能準確說出瓜的重量,這錠銀子就歸你。”
攤主兩眼放光,隨手拿起一個瓜,可是左掂右掂都無法確定重量,最后咬了咬牙說:“一斤三兩。”
方丈拿秤稱了稱,卻是一斤半,差了二兩,小和尚很是納悶。
方丈說:“如果一個人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過程那他的眼睛一定會被蒙住,不管做什么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小和尚被接任方丈一職的利益所束縛,修行不進反退。
方丈的話讓他幡然醒悟,繼而潛心修行,最終成為有名的禪師。
生活中,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每天只想著升職加薪,卻忽略了自己的不足。還抱怨為什么別人混得風生水起,自己卻在原地踏步。
只有放下對金錢、權利的執念,保持一顆平常心,腳踏實地的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才能活的更開心。
然而更多的時候我們卻看不透,身處于紅塵的名利場中,不知不覺就沾染了功利的氣息,把名利當做畢生追求,甚至不惜做出無下限的事情,最終只能慘淡收場。
所以我們應該隨時保持清醒,把榮譽當做玩具,玩玩就行,如果太過在意榮譽,就會得意忘形,繼而停滯你前進的腳步。
只有丟開榮譽的束縛,才能不斷精進自己,走向更卓越的人生。
一顆寬心
心若寬一寸,路便寬一丈
有人說:“一個人的心只有拳頭那么大,可是一個好人的心可以容得下全世界。”
一個人的心越寬廣,人越自由。
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名臣,朝廷上也多以“曾左”合譽。在清廷多數為官者是滿人,雖說一同視之,可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清廷多多少少對曾國藩不放心,尤其在曾國藩十年蹭蹭升了十階,朝廷對手握大權的曾國藩堤防之心愈重,玩起了制衡之道,而左宗棠正是朝廷完成制衡的重要人物。
其實左宗棠的崛起還多虧曾國藩的大力推薦,但后來左宗棠高傲自負,甚至多次彈劾曾國藩。
但曾國藩在大事處理上,從不跟左宗棠計較個人嫌隙。
當左宗棠在西北作戰時,曾國藩盡心盡力督辦糧草,而且還把自己手下的一員虎將劉松山撥給左宗棠。
對左宗棠成功平復新疆叛亂,曾國藩欽佩不已,稱他是“當今天下第一人”。
左宗棠有一次故意問左右侍從:“為什么別人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呢?”
侍從回答:“因為曾公眼里有左公,左公眼里沒有曾公。”
《菜根譚》中有言:“忠恕待人,養德遠害。”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做到這三點,既可以養德,也可以遠害。
寬容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勇敢。人人都可以狹隘刻薄,但不是誰都能做到寬容。
忘記別人的傷害或許很難,但如果把心里的委屈轉化成做事的動力,讓自己變得強大,這樣的人一定是強者。
每一次的忍耐,都是通往成功路上的一塊踏腳板。所以心里越是能容下委屈的人,越能成就大事。
余生,做一個寬容的人,容他人之過,寬自己之心。
一顆靜心
心靜消浮躁,萬事皆可成
古人云:“天地間,真滋味,唯靜者,能嘗得出。”
不論做什么事,都要靜得下心,不被功名利祿所左右,才能聽清內心深處的聲音。
著名作家路遙,為了專心投身于《平凡的世界》的寫作,曾一度推掉所有的采訪和活動。
為了寫好這本小說,他閱讀了近百部長篇小說,并查閱各種報紙資料了解十年間的時代背景。
光了解還不夠,還得體驗,他在山上放羊,在田野里過夜,去工地上干活。
正式開始寫作后,為了更直觀的感受煤礦的環境,他帶著資料和書籍孤身一人來到陳家山煤礦。
在這里,他嚴格按照計劃寫作,每天的工作總是進行到深夜。
為了全身心投入寫作,他還壓縮自己的生活水平,伙食經常只有兩個饅頭一根蔥。
在日復一日的寫作中,沒有人和他說一句話,作伴的只有一只老鼠。
他在如此寂寞中耕耘,才創作出了《平凡的世界》。
只有拋開榮譽和個人得失,在浮躁的世界里靜下心,才能得到真正想要的。
《大學》有云:“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心靜是修身的關鍵,只有內心平靜,做事才會有所得。
現在生活節奏太快,我們漸漸丟失了真正的自己,在功名利祿的包裹中,迷失了本心,每天慌慌張張,忙忙碌碌,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從現在開始,靜下心,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找到真正想做的事。
平常心并不是對什么都不在意,而是做事拼盡全力,卻對結果順其自然,淡看利益得失。
寬容也不是懦弱,反而是勇敢的表現。海納百川,從來也不是因為懦弱。
心靜并不是要求我們摒棄外界的一切,而是需要我們堅定的去做一件事,不為外物所影響。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只有修煉好自己的內心,才能成就大事。※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作者子非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