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菜根譚》的這句話是多少人向往的生活境界?
可是要達到這種境界是有“硬件”要求的。
只有內心簡單平靜,才有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淡定;
只有生活穩定安寧,才有賞花做詩的心境;
只有家人平安無禍,才有不為世事左右的從容。
如何擁有這樣幸福的“硬件”呢?要靠三座“靠山”。
1
修身的靠山
《道德經》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顏色太多則眼花繚亂,聲音雜亂則耳朵疲勞無法辨認,味道復雜讓味覺失調,放縱讓人身心張狂,珍寶讓人不擇手段。
自古以來,一切賢哲都是主張不為物役。
曾國藩身為清朝重臣,每年薪水自然是非常豐厚的,生活想來應該也是錦衣玉食,可他的生活卻非常簡單樸素,跟平常人家別無二致,甚至不及地方鄉紳。
他一日三餐都很簡單,通常每餐只有一個菜,被人戲稱“一品宰相”。
他穿的衣服都是妻子親手做的土布衣服。只有一件面料稍好的馬褂,只有在重要場合才穿,平時都不舍得穿,就這樣這件馬褂居然穿了三十年。
他主張生活自理。家中女眷親自績麻紡布,晚輩子弟們自己端茶倒水、掃糞撿柴。妻子曾買過一個丫鬟,卻被他逼著辭退了。
人生大疲憊,藏在復雜處。
曾國藩是生活的智者,身在官場的他深知,越復雜越疲憊,復雜的生活簡單過,就是最好的應對方法。
正因如此,物質享受才不能誘惑于他,在復雜的官場才能保住了初心,守住了本真,成為清朝的一代名臣。
大道至簡,大音希聲。
越簡單越真我;越簡單越美好;越簡單越快樂。
2
養性的靠山
《昭德新編》云:“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水面極其平靜的時候,倒影會很清晰;人心極其平靜的時候,就能擁有智慧。
心靜不是毫無目標、碌碌無為,而是靜下心來鉆研一件事,從而在這件事上取得成就,獲得智慧。
但凡能守住“靜”的人,總會在某一天一鳴驚人。
62歲的王震華用5年時間,10多萬道工序,7108個零件,將“天壇”縮小81倍,完美呈現,一舉摘得“2016世界手工藝產業博覽會金獎”,尋回了失傳百余年的全榫卯結構微雕非遺技藝。
他能取得如此成功,就是因為他守住了“靜”。這5年來,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每天工作10個小時,一整年也只休息了10天,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幾乎沒有什么能讓他分心的。
這份專注和執著,實在令人折服。
70后獨立鑄甲師溫陳華,十多年來潛心研究中國歷代甲胄造型工藝和甲胄文化,遵循古法技藝的程序,復原能實戰的中國式鎧甲。
他歷時6年,用甲鑄古法復原出第一套失傳700年的宋代鎧甲,聯手《長安十二時辰》成為首席鑄甲師,被業界譽為“中國唐宋甲胄復原第一人”。
正是因為溫陳華能靜下心來專注做一件事,才有現在的成功。
任正非說:年輕人要持續不懈的努力,不要以為自己很聰明,今天搞搞這樣,明天搞搞那樣,可能青春就荒廢了。能力是有限的,扎扎實實,認定只做一件事可能很成功。
如今社會各種誘惑,一夜暴富、一夜成名、速成大師、快速拿證……人心隨之浮躁,我們很多人,看似多才多藝,最后卻一事無成,就是因為不能專一,不能守“靜”,三心二意,淺嘗輒止,半途而廢。
所謂“靜水流深”。
越是平靜的水面,越是水深底厚。讓心靜下來,心靜了,人就定。
人定了,智慧就會慢慢積累和沉淀。隨之,事業就會成功了。
3
避禍的靠山
《易經》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修善的人家,必多吉慶,作惡的人家,必多禍殃。
《清稗類鈔》有個故事:江蘇的賈先生,受老板重托收欠款,共收得銀洋一千八百多塊裝在錢袋,可是卻把錢袋弄丟了。他感到這輩子要完了,絕望至極。
錢袋被浦東義先生撿了,雖然他正值窮困潦倒之際,但他知道,錢財各有其主,失主可能會因此而喪失名譽,甚至失掉性命,于是便在原地等失主來找。
賈先生對義先生千恩萬謝,非要請他第二天來喝茶。
第二天,義先生來到茶樓,卻搶先道謝,說:“多虧您昨天丟了錢,讓我撿回了一條命!” 原來,義先生昨天已經買好了午間一點鐘的船票,因為等失主取錢把船耽誤了,后來得知,那條船行駛到半途被急浪打翻,船中23人全都淹死了。
正是因為義先生恪守“不義之財不能取”的品德,才避免了一場禍事。
修德,讓自己問心無愧,修行自己的同時溫暖他人,對個人、家庭、社會都是非常有益的。
《太上感應篇》中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福禍無定數,源自自己的所做作為;善惡終有報,誰都逃不了。
修德行善,全家安康。
4
人生短短幾十年,不要讓嘈雜的聲音、眼花繚亂的世界擾亂身心,不要讓急于求成,三心二意斷送了事業,更不能為一己私欲害人終害己。
在物欲橫流中簡單干凈;在紛紛擾擾中靜守初心;在利誘威脅中恪守道德,必能生活美滿,事業有成,全家安康。祝君,世間走一遭,仍覺人間多美好。
※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作者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