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無數中華兒女堅定信念、勇于拼搏的奮斗史。從清朝末年西方列強乘著戰船架起大炮在我們家門口耀武揚威,發動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再到日本鐵蹄染指中華,發動甲午戰爭、全面侵華戰爭,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同仇敵愾英勇抗擊,最終又經過三年解放戰爭,終于實現了民族獨立,建立起了偉大的新中國。
在這段艱苦的歲月里,也涌現了一大批立下不朽功勛的優秀將領,新中國也于1955年為他們授予了軍銜以示表彰,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開國十大元帥,而他們的后人也繼承了這種紅色精神,在國家的建設事業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就是開國元帥聶帥的女婿丁衡高。
丁衡高,出生于1931年2月3日,江蘇南京人,父親是一名教師。
受良好家風的影響,丁衡高從小就學習優異,新中國成立那一年,他考入著名的南京大學,當時年僅18歲。
在南大學習期間,他勤奮好學,成績優秀,成為了學校的高材生。三年后,他畢業進入中國科學院儀器館精密機械研究室工作,擔任助理研究員。
由于業務能力熟練,他很快就在單位嶄露頭角。1957年,上級將年僅26歲的丁衡高作為重點培養對象,保送到蘇聯名校列寧格勒精密機械及光學儀器學院進修。
留學蘇聯期間,他不但順利完成所有課程,獲得蘇聯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而且還在異國他鄉,結識了了未來的妻子,這個女孩就是聶帥的女兒聶力。
說來也是一種緣分,在蘇聯求學期間,丁衡高和聶力正好也在同一所大學,這為兩人的相識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在異國他鄉,兩人經過接觸,都對彼此的才華和性格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并漸漸產生了情愫。
然而由于學習任務十分繁重,他們只能將愛情的種子埋在心里,一門心思撲在學業上。
后來,丁、聶兩人相繼學成歸國,兩人的關系也逐步升溫。到了1962年,愛情的種子終于開花結果,31歲的丁衡高和32歲的聶力順利走入婚姻殿堂,結為終生伴侶。
結婚當日,眾多開國將帥和知名人士都前來捧場祝賀,后來參加婚禮的陶鑄女兒陶斯亮回憶了當時的情景:
我從來未見過這么隆重又這么簡單的婚禮。說簡單、是她和丁衡高就那么平平常常地結了婚,日常的裝束,沒有喜宴也沒有賀禮,唯一體現喜慶的是一張大紅紙,不知哪位在上面寫了一首賀詩,內容卻忘了﹐依稀記得詩里含有丁、聶的名字。說隆重么,也是了不得的,因為有一半的元帥還有許多將軍參加了這場婚禮。聶力的婚禮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從那以后我不羨慕婚紗和喜宴,我認為這才是真正擺脫傳統的現代意識,是真正的灑脫……”
從陶斯亮的字里含間,我們可以看出,丁、衡兩人的婚禮,獨特而又完美,充滿了幸福的甜蜜。
說他們的婚禮“獨特而又完美”,是因為兩人來自不同的家庭,一個是開國元帥的千金,一個是普通人家的兒子,從外人看來,可能有點“門不當戶不對”,但是愛情的力量,讓兩人完美地走在了一起。
他們的愛情,也證明了一句話“在真愛面前,一切都不是問題”,后來,聶力回憶起當時的婚禮,還記憶猶新地說:“那時候我和衡高可以說是革命隊伍里最高規格的婚禮了。只可惜未留下一張結婚紀念照?!?/strong>
說完了兩人的婚事,我們再回到他們的工作。結婚之后,丁衡高并沒有因為岳父的特殊身份,而對自己放松要求。相反,他更加以嚴格的要求投入到國防科技事業上,當時國家正在主攻導彈自動駕駛儀、陀螺儀、加速度計、慣性平臺等技術,丁衡高總是早早來到研究室,刻苦研究相關技術。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此后的幾年間,他相繼在國防科技領域取了多項成就,成為頂尖科學家,并斬獲大獎。筆者摘錄如下:
第一項成就:他主持研制成功的“靜壓空氣軸承”,斬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第二項成就:他主持研制的“靜壓氣浮技術及其在慣性器件中的應用”,斬獲國防科技重大成果一等獎。
第三項成就:他主持研制的“液浮慣導平臺系統”,是國家首創且成功地運用于我國戰略導彈潛艇水下發射。
這些成就的取得,是對丁衡高能力的肯定,也是對他的褒獎。1985年,憑借著出色的能力,他被上級任命為國防科工委主任,繼續帶領隊伍在國防科技領域攻關克難。
后來由于他的突出貢獻,上級于1994年簽發命令,丁衡高由中將晉升上將。
而他的妻子聶力,在國防科技領域也巾幗不讓須眉,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于1993年由少將晉升中將,她也創造了一個記錄,即中國第一位女中將。
結語:
“我希望海峽兩岸盡快統一。我希望全國科技工作者牢記科技興國的重任,努力攀登世界高科技的崇山峻嶺,為國爭光,為人類進步多做貢獻?!?/strong>
這句話是聶帥在1992年生命最后時刻,留下的諄諄教導,而丁衡高和聶力,作為聶帥的女婿和女兒,他們沒有辜負聶帥的重托,在祖國國防事業上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如今丁衡高夫婦,都已經90多歲高齡,在此祝福兩位老人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