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歷史永遠比電視劇精彩xxxxxxxxxxxxxxxxx倍
??點我 ??
本劇結尾,靳輔壯志未酬,含恨而逝;陳潢含冤入獄,貧病而終。此后靳輔原來的下屬張鵬翮出任河道總督,終于在康熙四十六年完成了治河的偉業(yè)。
劇情到這里真的就結束了,但真實的歷史上,遠遠沒有結束。比電視劇精彩XXXXXXXXXXXXXXXXX倍......
首先來說,康熙時代治理黃河的事業(yè),歷經(jīng)三十年,最后基本宣告成功。之所以是“基本”而不是“完全”,是因為康熙時代的治河,只是從總體上解決了黃河大規(guī)模潰決泛濫并沖刷堵塞運河的現(xiàn)象。這倒不是因為靳輔、陳潢水平不高,也不是因為康熙之后的清朝皇帝對治河不上心,而是因為黃河特殊的地質(zhì)特點。黃河是一條含泥沙量極高的大河,在中游地區(qū)因為有水流湍急,泥沙不易沉淀,但到了下游之后,水流緩慢,泥沙淤積,導致河床越來越高。陳潢曾經(jīng)想仿效明朝潘季馴的“束水攻沙”,即通過減少河道寬度,加快水流速度,以達到?jīng)_刷泥沙、降低河床的目的。但很顯然,只要中游的水土流失狀況得不到根本改善,下游的泥沙淤積問題也就無法得到根本解決。因此盡管從康熙開始,清朝歷代皇帝都投入巨資治理黃河,但因為中游的植被破壞越來越嚴重,水土流失日益加重,導致了黃河的含沙量與日俱增,下游河床一年高過一年。這就是康熙治河之后黃河仍然屢屢出現(xiàn)局部潰決的根本原因。《康熙南巡圖卷》局部,描繪了康熙帝在黃河中乘船南巡的場景好在當時清朝國力還可以,哪里潰決了就迅速堵塞哪里,不至于產(chǎn)生嚴重的危害。但隨著時間推移,清朝國力開始走下坡路,黃河潰決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危害也日益加深。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夏天,黃河大堤開封段發(fā)生大規(guī)模潰決。淹死百姓數(shù)以十萬計,開封城墻被滔滔洪水包圍,危在旦夕。此時大清正在打鴉片戰(zhàn)爭,軍費開支巨大,但道光皇帝還是想辦法擠出了錢,由內(nèi)閣大學士王鼎主持,辛辛苦苦干了大半年,才把黃河的缺口堵上,總算保住了開封城。咸豐五年(1855年)夏天,黃河終于玩了一把大的:這年六月十八日深夜,黃河在河南蘭考縣境內(nèi)的銅瓦廂決堤,洪水一路沖進了山東境內(nèi)的大清河的河道,奪大清河的河道一路注入了渤海。山東境內(nèi)出現(xiàn)了大范圍的黃泛區(qū),大批災民家園被毀,無以為生,不得不鋌而走險,去往關東謀生,從而出現(xiàn)了第一波的“闖關東”熱潮;含沙量極高的黃河水在山東梁山縣境內(nèi)沖進了大運河,導致了大運河這一河段的淤塞,直接被廢。從此京杭大運河只剩下個“京杭”的名字,實際上從杭州只能通航到山東濟寧,再往北就無法通航了。除了這兩個重要影響,還有一個是看似和黃河沒有直接關系,但實際卻緊密相關的問題——淮河入海問題。自南宋年間,黃河奪淮河河道入海以來,七百多年,淮河入海就一直是個讓歷朝歷代頭疼的問題。因為泥沙的淤積,黃河河床一年年堆積起來,就比淮河河床高得多,淮河水沒法匯到黃河里去,于是就淤積到了黃淮交匯處。一旦淮河上游發(fā)大水,洪澤湖就會水位暴漲,如果洪澤湖大堤扛不住,洪澤湖水就會沖向地勢低洼的里下河地區(qū),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在靳輔陳潢的時代,解決淮河“入海難”問題的方法主要靠“堵”和“疏”。具體方法就是:加高洪澤湖東岸的高家堰堤壩,靠洪澤湖來蓄積淮河之水,如果洪澤湖水位太高,實在頂不住了,就打開減水壩泄洪,以淹沒大量良田民宅為代價減輕洪澤湖的壓力。陳潢還曾設計過“蓄淮沖黃”的方案,也就是在淮河出洪澤湖的高良澗設置閘門,將淮河水位蓄積到超過黃河水位的高度,然后再開閘泄淮河水,以起到?jīng)_擊黃河河床泥沙同時導淮入海的效果。應該說,這個設計很巧妙,但還是敵不過黃河上游每年沖刷下來的幾億噸泥沙。泥沙每年將黃河的河床不斷抬高,而高良澗的閘門卻無法跟著不斷升高,最終使得“蓄淮沖黃”的設想成為了泡影。在走投無路之下,淮河自己給自己“闖”出了一條入海的通道。1851年,洪澤湖東南方向的禮河壩被沖決,滔滔洪澤湖水沖向地勢低洼的里下河地區(qū),最后經(jīng)寶應湖、高郵湖和邵伯湖匯入了長江,“借”長江的河道實現(xiàn)了入海。雖然意外有了三河這條入海通道,但這條通道畢竟不是經(jīng)過精心設計施工而成的,河道狹窄,蓄水量不足,因此一旦上游淮河發(fā)大水,這條通道就必然是洪水泛濫,里下河地區(qū)人民就一定遭殃。從晚清開始,如何解決淮河入海就成了各方面有識之士關注的問題。有人主張,淮河入海應該要“江七海三”,也就是七成靠匯入長江,三成靠匯入大海。也有人主張淮河入海要“江三海七”,重點還是要把淤塞的黃河故道挖開,讓淮河水能順利入海。兩派各有道理,也各有弊端,從大清一直爭論到了民國,導淮入海問題也沒有任何進展,里下河地區(qū)也就經(jīng)常被淮河水虐得懷疑人生。到了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終于下定決心要解決導淮入海的問題了。專門成立了導淮委員會,請了勘測團隊,花了三年工夫,對淮河入海問題進行了精心的測量和計算。最后得出的結論,是要“江海并疏”,也就是一邊拓寬挖深三河,一邊把淤塞的黃河故道挖開,以實現(xiàn)淮河順利入海。從1934年開始,征集14萬民夫,在三河和黃河故道同時施工。經(jīng)過三年艱苦作業(yè),終于在1937年春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淤塞了多年的黃河故道終于被全線挖通,淮河在被黃河堵了八百年后,終于回到了自己原來的河道中。黃河故道雖然被全線挖通了,但因為經(jīng)費不足,機械缺乏,實際上挖開的寬度和深度都遠遠不夠。這就導致了原來設計的15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速縮水到了455立方米每秒,對洪澤湖里的萬頃洪水來說,效果根本就是毛毛雨。更要命的是,這工程完工沒多久,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第二年,國民黨政府為了擋住日軍進攻,扒了花園口,導致黃河發(fā)大水,蘇北地區(qū)成了“黃泛區(qū)”。到了1950年,淮河治理的問題終于再次被擺上了議事日程。這年6月,淮河又一次發(fā)了大水,里下河災區(qū)的情況慘不忍睹。他揮筆寫下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誓言,下決心一定要解決淮河的問題。之后經(jīng)過一年時間的勘測、調(diào)研以及設計,最終形成了一個全新的導淮入海方案——放棄開挖黃河故道,而在洪澤湖以東重新開挖一條入海的河道,這條河道被命名為“蘇北灌溉總渠”。當時的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財政壓力大,要搞這么大的工程,困難可想而知。但為了讓蘇北人民不再受洪水之苦,中央人民政府頂住壓力,拿出1億斤大米作為修建蘇北灌溉總渠的經(jīng)費。1951年11月12日,蘇北灌溉總渠工程終于開工了。因為缺乏大型工程機械,這個宏大的工程幾乎全靠人工開挖。蘇北的冬天是相當寒冷的,民工們只能住在草棚子,條件非常艱苦,但卻擋不住治理好淮河、讓子孫后代不再受洪水之苦的熱情。僅僅半年時間,1952年5月底,蘇北灌溉總渠工程就宣告全線竣工了。這條完全靠人工挖出來的河道,西起洪澤湖東岸的高良澗(也就是陳潢想要設置閘門蓄淮沖黃的地方),東到黃海之濱的扁擔港;全長達到了168公里,河道寬度達到了50-140米;蘇北灌溉總渠完成后,從南宋到民國,八百多年沒有解決的淮河入海問題終于徹底得到了解決。八百年中災難深重的蘇北地區(qū),也終于從洪水泛濫之地變成了良田萬頃的魚米之鄉(xiāng)!高良澗閘口,洪澤湖水由此進入蘇北灌溉總渠,東流入海
《天下長河》的故事,到此才算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江蘇省志》、《江蘇水利全書》、《淮河水利史》、《抗戰(zhàn)前南京國民政府的導淮入海工程》、《蘇北灌溉總渠建設歷史回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