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古代電視劇的時候,不難發現電視劇當中女子結婚的年齡都比較小,而一些達官貴族也更加鐘情于娶十三四歲的少女為妻。
這種情節在現代看來是非?;闹嚨?,因為在現代社會,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部分都在讀書,生理和心理都處于一種不成熟的階段,別說是結婚了,就是談個戀愛都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
并且法律還規定女性最早適婚年齡為二十歲,十四歲以下的女性都是幼女,若是與之發生關系就相當于嚴重違法犯罪行為。
但是在古代社會,豆蔻年華的少女不在學堂里讀書,反而是早早地談婚論嫁,甚至是準備生孩子。
我們通過翻看各個朝代史書上記載的歷史,舉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來說。
比如孝武皇后陳阿膠,在十三歲的時候就嫁給了漢武帝劉徹。
文德皇后長孫氏,也是在十三歲的時候嫁給了秦王李世民。
還有永樂大帝朱棣的皇后徐氏,十四歲的時候就被冊封為燕王妃。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早婚的現象更加常見,比如柳皇后在和陳宣帝成婚時僅僅十一歲,劉宋明帝的皇后也是十二三歲就出嫁了。
最離譜的是,古代還有一種說法是:“男子三十為祖”。意思就是男性一般到三十歲就會有孫兒,成為祖輩。
那么為什么古代人熱衷于娶十三四歲的女子為妻呢?這里面涉及到的因素其實很多,包括當時的社會背景、各個朝代的國情,以及社會生產力和道德習俗等多方面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是一個起源于農耕文明、閉關鎖國的封建社會,在西方率先完成工業革命之后,我們仍然是以自然經濟為主,其生產力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那生產力是一個什么概念呢?
現代科學學說認為,生產力以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為三大基本要素,指的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改造自然的能力。
從狹義上來看,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處于長期缺失的狀態,因為“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使上層階級對權力有著病態的執著,這就導致了下層階級將“生存”當作首要目標。
在這種情況下,科學技術得不到發展,生產資料被迫地單一局限在“人力”這方面,人口也就成了評判一個國家是否強盛的關鍵標志。
所以無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朝代,統治階級對于“發展人口”絕對是極力倡導的。那如何“發展人口”呢?
早婚早育,早婚多孕就成了他們的首要目的。
并且大家還要注意到一件事情,就是中國的古代史從來都不是其樂融融的,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光史書上記載的,就一共出現過至少四十六個主流國家,兩千多個附屬國家。
在這些主流國家中,從秦始皇稱帝開始,到溥儀退位,就歷經過四百九十四回朝代的變遷。
國家與國家,朝代與朝代之間的權力更迭,往往不是通過和平演變,而是發動大規模戰爭,耗費巨額的人力、物力、財力。
除去一些較為和平的大一統的王朝,根據史料記載,在戰亂年代,這種大規模戰爭平均每年都會發動1.54次。
就拿春秋到五代十國的時期來舉例,在將近200年的時間里各國共計發動戰爭多達1995次。
更別提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為頻繁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短短三百六十余年間,存在過三十多個大小王朝的交替興滅,發動的戰爭更是數不勝數。
為了發展生產力,增加人口,統治者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休養生息,在貴族階層和平民階層開始大力地倡導早婚早育、早婚多育。
一方面,女子一般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來了月經,表明其擁有生育能力,并且女子的生育能力大部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衰退的,因此古代男子比較熱衷于娶十三四歲的女性為妻。
另一方面,對皇帝而言,他們結婚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帶有比較濃重的政治色彩。
尤其是年幼登位的皇帝,他通過依仗妻子身后的母族勢力,擺脫攝政大臣的桎梏,從而最直接地實現親政,因此挑選一位年輕好拿捏的幼女就成了最優之選。
皇帝親政后,他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讓自己的統治不受到威脅,并且能夠長期保持。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一般會盡早地生育,培養出繼任者,從而不至于讓儲君之位旁落,動搖自己的統治。
所謂上行下效就是如此,皇帝作為天下人的表率,一言一行都影響著社會的風氣,皇帝既然鐘情于十三四歲的女性,久而久之這種現象也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習俗。
除去生產力這個根本制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更為沉痛、更為現實的因素就是古人的壽命。
根據國家衛健委最新出臺的一期《中國人口平均壽命報告》顯示,現代居民人均壽命提高到78.2歲,產婦死亡率下降到約萬分之一,嬰兒死亡率同比下降到百分之五。
但是如果后退兩千年,那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才僅僅達到了三十多歲。
對此,我們來舉幾個例子進行說明。
在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王朝之后,哪怕是在戰爭稀少,百姓休養生息的情況下,整個秦漢兩朝的人均壽命也不過二十來歲出頭。
若是遇上非常混亂的年代,就比如像上面說的五代十國和魏晉南北朝,百姓賤如草芥,那壽命只會更低。
即使經歷了將近一千多年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的平均壽命也才達到了三十多歲。
在幾百位封建皇帝當中,活到七十歲以上的不過數十人,八十歲以上的不過五人。
除了戰爭的因素,還有一個原因是,古代往往伴隨著大規模的瘟疫,自然災害來肆意地奪取百姓的生命。
并且由于古代的醫療手段比較落后,新生兒和幼童的死亡人數占比在今天看來仍然令人心驚。
據史料記載順治皇帝有八個兒子,其中四人早夭。
康熙一共有五十五位子女,其中有十二位夭折在五歲以下,明朝天啟皇帝膝下的子女八人均未存活,嫡長子更是一生下來就是死胎!
皇室孩子的存活率尚且如此之低,更別提普通老百姓人家的孩子了。
而且有一句流傳已久的話來形容女性生孩子——鬼門關上走一遭。
古代沒有B超檢查和四維彩超胎兒篩查,孕婦生產之前都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到底適不適合生育,若是再遇上個胡亂接生的穩婆,很有可能導致一尸兩命。
這也是導致古人壽命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到,在如此短暫的生命中,古人要完成的任務可一點都不比現代人少,他們要贍養父母,傳宗接代和建功立業,因此盡早結婚,盡早成家就成了他們的首要選擇。
同樣的男性早婚,對應地也要娶同樣十三四歲的少女,這樣才不會使社會倫理失去平衡。
并且成婚后,女子從十三四歲開始孕育生命,通過盡可能多的生育,來減少因為難產而帶來的成本,這是一種迫于現實壓力下的選擇。
秦以后,中國形成了以儒家學說為正統的政治思想,古代的婚姻制度不同于現代的一夫一妻制,他們形成了以一夫一妻多妾制為核心的社會風尚,這是父權社會的典型表現。
在父權社會當中,女性的話語權被剝奪,她們失去了人生的可能性選擇,被陳規陋俗的條條框框局限在男性的審美里,未嫁從父、已婚從夫、夫喪從子,還有三綱五常里的《夫為妻綱》等等,都成了束縛女性自由發展的枷鎖。
同樣的,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惡劣影響也一定程度作用在男性身上,他們被教化得極力追求功名利祿,要永不停息地奮斗,從而建功立業、振興家族、衣錦還鄉。
在這種情況下,男性為了彰顯自身成就的一個常用手段就是迎娶一些年輕貌美的女性為妻。
他們企盼通過年齡和地位的差距來從妻子或者小妾身上找到存在感,并通過封建禮教下的糟粕思想進行控制,從而使女性被迫地接受這種社會現實。
除卻在道德層面的控制,不少朝代和國家都相應地出臺了一些來強化這種思想。
其實最早記錄古人的結婚年齡是在《周禮》這本文獻當中,它明確記載道:“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周朝的統治者認為,女子在二十歲的時候身體才剛剛達到成熟的地步,可以結婚。其表達的含義,與現代婚姻觀基本一致。
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國家開始出手強制干預百姓和貴族的婚配觀念,那時候山東六國基本上都開始迫使女性早婚早育。
比如我們熟知的越王勾踐,他是政治強力干預婚齡的最早實踐者,在位期間講女性適婚年齡下調五歲,成了“十五出嫁”。
后來經過演化,各種逼迫女子早嫁的手段可謂是層出不窮。
西晉時期規定,女子到了歲數不結婚國家就給你強行婚配,還有南宋時期規定“女子適婚不嫁者,家人連坐之”,意思就是一人未嫁,全家坐牢。
而古代又是男女婚嫁又是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所以為了避免受到懲罰,等到女子一成年,父母便會急匆匆地將她許配人家。
而且中國有句古話叫“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封建社會將傳宗接代看得如此重要,這就迫使結婚和生育變成了女性必須履行的職責,面對家族傳承,早婚早育就成了必要的措施。
所以古代男子鐘情于和十三四歲的少女成婚,也側面體現出封建禮教下女子的艱辛和不易。
文章講到最后,我們會發現,其實每個朝代規定的結婚年齡都不盡相同,但毫無例外的是,統治者制定的法律法規基本上都適應于當時的具體國情,雖然早婚早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封建王朝的發展,但終究難以長治久安。
只有現代社會當中,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結合社會具體情況的婚姻觀才能得到人們的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