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字,古時寫作“瑑”(zhuàn),從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后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為“竹”。其實在古代凡屬于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的范圍,都可稱為“篆刻”。
鄧如石 清代碑學書家
倡導“以書入印、印從書出”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句出蘇軾《后赤壁賦》,是鄧石如的代表作之一。藝術構思最忌平均呆板,他在書法理論上曾提出的“字劃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美學觀念,這方印可以說是這種觀念的生動體現。“流、斷”二字繁寫增其密度,以密襯疏。“江”字與“岸、千、尺”三字相呼應,筆勢開張,大片寬地又正好與“斷”字相呼應,加上流、有、聲”之繁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的用刀既不同于皖派,也不同于浙派,而是使刀如筆,宛轉流暢,刻出了他剛健婀娜的風格。
這方印章,無數的篆刻家臨仿,以各自獨有的風格和技巧向這方印章致敬。
篆刻印章起源
殷商時代,人們就用刀在龜甲上刻“字”(即現在稱為甲骨文)。
印章始于何時,史界仍無定論,最早發現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古董家董浚在其《鄴中片羽》中著錄了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三顆銅質印璽(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距今約3000 年歷史。
田形印 | 甲形印 |
商代篆刻 安陽出土的三枚銅質古璽
在春秋戰國至秦以前,用篆書刻成印章稱為“璽印”。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規定“璽”為天子所專用,大臣以下和民間私人用印統稱“印”。帝王用印稱“璽”或“寶”,官印稱“印”,將軍用印稱“章”,私人用印稱“印信”。
春安君 2.3×2.3cm 高1.9cm
官璽 戰國實行封君制度的遺物
上海博物館藏
戰國、秦漢、魏晉六朝時期,這一時期的篆刻用料主要為玉石、金、牙、角等。被稱為“古代篆刻藝術時期”。
唐、宋、元時期,由于楷書的應用取代了篆書,同時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
元朝末期,畫家王冕發現了花乳石可以入印,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明代繪畫大師文征明的兒子文彭發現了青田“燈光凍石”可以當做治印材料。
明清以來近500年間,篆刻藝術流派紛呈。出現了程邃、丁敬、鄧石如、黃牧甫、趙之謙、吳讓之等篆刻藝術家,直至近現代篆刻大師吳昌碩、齊白石,從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篆刻歷史。
齊白石印章
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篆刻藝術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壯飄逸的書法筆意,又有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
篆刻流派一般是以篆刻家的籍貫、姓氏、師承關系及活動區域來命名的。
中國印章的質料,一直以銅為主,而帝王公卿則用玉質。
銅與玉,需要由工匠慢慢鑄碾而成,制作不方便。元代末年,開始用刀刻,文人們在印章側面刻上一些可詠可讀的詩文來描寫刻印當時的景況,或刻上作者姓名、籍貫、制作年月日等,充分反映出許多游樂談藝的雅事,經歷代文人傳承,篆刻便與書法、繪畫成為中國鼎足分立的叁大藝術了。
為什么要有印章
“請您簽名蓋章。”生活中,經常可聽到這句話。
在銀行提錢要蓋章,到郵局取信要蓋章,契約訂立時要蓋章,公文往來時要蓋章……,在中國自古至今,由政府到人民,不論事情的大小,“印章”一直都代表著信用與承諾,凡事在簽名后再蓋上印章,才會得到法律上的保障。
古人用章,講究禮儀;凡卑幼致書尊長,當用名章;平輩間用字章;尊長給卑幼,用別號章即可。反之,則貽笑大方。
一顆小小的印章,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卻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印章是中國書法家和畫家的隨身伴侶,他們都習慣將自己的名字蓋在作品上做為記號并以辨別真偽。
書畫至風雅,亦必以印為重。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
—— 吳昌碩 清代畫家
宋元時期,文人士大夫尚古,遵循典雅質樸的秦漢印風。明清時期印人在踐行“印宗秦漢”中,將金石書卷習氣銜接于篆刻創作之中,晚清的鄧石如首倡“印從書出”,將小篆納入篆刻創作實踐;之后趙之謙的新師法和新觀念,以“印外求印”拓展篆刻藝術視野而引領時風;吳昌碩以氣韻生動、渾穆拙樸的石鼓文入印,以“貴能深造求其通”(吳昌碩語)繼往開來;齊白石“膽敢獨造”(齊白石語)的單刀直沖,從觀念到技法掀開了現代篆刻藝術新的一頁。
書畫作品上常用的幾種印章
姓名章
姓名章是題款署名用章。姓名有連在一起的,也有分開的。題款用章,以一名一字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則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無姓,或不落款者,應用姓名章,以利辨識作者。
閑章
閑章亦稱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攔邊章、壓角章和腰章。
引首章
蓋在書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稱“隨形章”,一般不宜為方形,而以半通、長方、圓形、半圓形、隨圓葫蘆形、自然形、肖形等為好。書法作品上是否蓋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過于整齊,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單調,需“調整”,這時應考慮蓋引首章。
引首章又有:齋號章,世傳齋號;雅趣章,即古之吉語章;年號章,用于記載書法作品的年代;月號章,用于記載書法作品的月令。
攔邊章
攔邊章是指蓋在書法作品一邊的章,起攔邊聚氣的作用。
蔡襄《萬安橋記》
壓角章
蓋在書法作品的邊角的章稱壓角章。
米芾《珊瑚帖》
攔腰章
長幅書法作品如條幅若僅在右上方蓋一枚引首章,中間顯得太空,可加蓋攔腰章,其內容多為書者的籍貫,亦可用書家生肖肖形印。攔腰章應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蓋在一條直線上。
鑒藏章
鑒賞收藏者用章,就是現在說的被認可的背書。
黃庭堅的《花氣熏人帖》就有多枚鑒藏章
從事這門藝術的專家是“能使石頭唱歌的藝術大師”。
—— 威廉 羅肯特 美國學者
印章集中表現了中國書法、印學學理、特殊的材質等諸多內容,通過匠人的傳統藝術修養以及印學修養,使這種形式變成了一種純粹的審美行為。
印床
學習篆刻,從識別中國古文字起,特別是識別篆書字體、結構,觀摩陶器花紋、銅鼎器銘文、秦磚漢瓦、封印、竹簡、碑文、古璽等,作為提高欣賞能力的知識積累,培養藝術欣賞的興趣。
因為印章的出現,最初并非因為可愛好玩,而是因為有用。從殷商交換的憑證,到秦漢時代政治權力的標志,它的功能是實用的。
刻刀
唐宋之際,收藏風興起,于是出現了簽藏印、齋館別號印等,印章似乎躋身于審美領域了。印章發展到明清之際,形制日趨完善,但篆與刻還是有分工的,明代文彭的出現,起到主導由藝術家代替匠人的作用,自篆自刻,跳越了藝術創作的龍門,悠然騰身于詩、書、畫之間,在操作上完成了從篆到刻一氣呵成的直接創造;在性質上實現了從實用到賞玩的價值轉換,從此,篆刻以純藝術的身份參與到我國的審美歷史中。
欣賞一方印章,不在乎是閑章還是官印,不在乎是吉語印還是鑒藏印,關鍵在于印文、章法、刀法,因為由此可見到作者的天賦與修養功底。
專注傳統文化內容分享平臺
傳承者聚集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