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清中國海、進軍三大洋、登上南極洲!'
這是國家海洋局成立10多年后提出的一個宏大戰略目標。
南極這塊神秘的大陸,擁有著多個世界之最:它是地球上最寒冷、最干燥、最荒涼、暴風雪最多、風力最強的地方。同時,它還擁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并且對全球的氣候環境也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1978年,在西方主要大國紛紛探索南極大陸之時,中國的南極考察工作也提上了日程。1984年11月20日上午,黃浦江畔汽笛長鳴,中國首支南極考察編隊——'向陽紅10'號遠洋調查船和中國海軍'J121'號打撈船正式開始向南極遠征。
1984年11月20日我國首次赴南太平洋南極洲考察隊出發大會
這是中國人首航南極,兩條萬噸級船要斜穿面積達1.7億多平方千米的世界最大、最深的海洋,要成功戰勝各種風暴氣旋,其危險成都絕不亞于在黃河上凌空走鋼絲。
1985年1月24日,在航行65天后,'向陽紅10'號乘風破浪,在西經69度15分成功駛入南極圈。這是我們中國科考隊員乘坐自己國家設計建造的船只,勝利完成首次挺進南極圈的壯舉,在人類南極考察史上填寫了新的一頁!
'向陽紅10'號船在南極建站和南大洋考察歷時142天,總共航行26000海里,為南極長城站的建設運載了500多噸建站物質、設備和工具以及全部人員。在首次南大洋科學考察中,該船越過了南極圈,取得了極圈內的寶貴資料。在往返橫渡太平洋過程中,該船進行了全程多學科的試航觀測,取得了具有重要價值的寶貴資料。另外,該船還開辟了通往南美洲最近的新航線,為提高我國海運事業的經濟效益做出了重大貢獻!
而'向陽紅10'號的總設計師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炳炎。
張炳炎
張炳炎是我國著名的艦船工程專家,從業幾十年來,他創造性地解決了調查船的特殊抗風力、海洋調查工作與抗臺風對船的穩定性和耐波性要求的尖銳矛盾、大功率發信與收訊的電磁兼容、大功率水聲試驗長期供電、大型直升機上船的機船結合等一系列重大技術難題,為國家海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胸懷理想 立志造船
1934年10月14日,張炳炎出生在山東省慶元縣一個小山村,父母都是革命黨員干部。
張炳炎從小一直生活在革命的隊伍里,四歲起就跟隨母親開始了游擊生涯。他的母親是個能干、性格剛強的人,對他管教很嚴。行軍要走很遠的路,但母親從不許他撒嬌哭鬧。
正是母親的嚴厲管教和艱苦的游擊生涯,造就了張炳炎自信、大膽、倔強的性格,凡是他認準的事,就一定堅持到底。
張炳炎與父母
新中國誕生時,張炳炎正在讀中學。課下,同學們常在一起議論:我們這一代應該學好科學技術,掌握建設祖國的本領。戰爭留下的記憶,使張炳炎一度對制造飛機興趣濃厚,但一個偶然事件卻促使他下決心走上了造船之路。
1953年,張炳炎和父母從老家探親歸來,走到武漢至重慶這一段路程時,被告知船票太緊張,根本買不到。
張炳炎望著滾滾長江里零星的幾艘舊船,內心很受觸動,他想到中國百年來的屈辱歷史,帝國主義就是仗著堅船利炮侵入了中國,于是他改變了學造飛機的初衷,立志造船。
他在高中畢業前的一篇作文《我的理想》中寫道:'將來,我造的輪船和軍艦要乘風破浪,航行在廣闊無垠的大海上,遨游世界,讓中國有強大的海防。'
懷著這樣的信念和理想,1954年,張炳炎為參加第一次全國大學秋季招生統考,提前半年從高中畢業,最終被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班錄取。
潛心研發 演繹傳奇
1955年,張炳炎被派往前蘇聯留學,在選擇專業時,他在三個志愿欄里都鄭重地寫下了兩個字:造船。
1960年,張炳炎從前蘇聯列寧格勒造船學院船制系順利畢業,學成歸來的他從此投身于造船事業,開始了50多年的艦船研究設計生涯。
1958年張炳炎在列寧格勒海軍總部門口
1971年,張炳炎開始參與設計我國萬噸級遠洋調查船'向陽紅10'號。'向陽紅10'號上的實驗室有近百間,儀器設備近9000臺,還有一架'超黃蜂'型直升機。極高的平衡能力是遠洋船設計時要面臨的一個巨大技術難題。
張炳炎認為,液壓機組是平衡船舶的關鍵,'我當時想到,在船里建造兩個上下相連的水艙,可以注幾百噸水。風浪小時,水集中在上艙,重心高了,船身稍有傾斜,馬上就能回復。風浪大了,將水放到下艙,重心低,船體就穩,搖擺就不會太厲害。'
'向陽紅10'號第一次到太平洋就遭遇到了12級風浪,當時風速達到64米/秒,海面上的涌浪高達12米以上,拍落到甲板上的水有齊腰深。船上有一個顧問是有遠洋經驗的智利船長,他跪在地上,不停求上帝保佑。但'向陽紅10號'最后順利闖過了這一關。
作為我國自行設計、自己制造的第一艘基地科學考察船,'向陽紅10'號為建立南極長城站和勝利完成首次南極科學考察的重任立下了汗馬功勞,為祖國爭得了榮譽。1980年獲國防科委重大科技成果總體設計一等獎,1985年又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船之一,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
之后,張炳炎又成功研發了我國第一艘全電力推進船'中國海監83號',主持設計了世界上第一艘天然氣水合物綜合調查船'海洋六號',主持或參與了綜合性海洋實習調查船、遠洋電子技術偵察船、700箱集裝箱船、52000噸浮式生產儲油船、'雪龍'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等研究設計工作……
在造船事業上,張炳炎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造船'神話',樹立了一座又一座的里程碑。
深入前線 不畏艱險
作為艦船設計人員,特別是科學考察船的設計人員,張炳炎經常需要深入考察最前線,親身觀測科學數據并體驗工作環境,這樣才能設計出滿足要求的船舶。
1991年11月至1992年4月,為了適應改造南極考察船的需要,已年近花甲的張炳炎,帶領著船舶專家小組,乘坐'極地'號考察船親赴南極考察。在129個日夜里,他頂著狂風惡浪、克服暈船、嘔吐,堅持在全航程、特別是冰山林立、險象環生的南極海冰區中開展了船舶各項科學調研工作,完成了船舶無限航區環境條件研究。
當船駛進浮冰區后,他頂著南極刺骨的寒流,多次往返于船頭與船尾之間,仔細觀察浮冰對船的撞擊情況。他為了更多獲取撞擊的相關材料,冒著生命危險把身體傾向船舷,攝下了一組組珍貴的鏡頭。
南極考察返程時,按照張炳炎的年齡職稱,他完全可以直接乘飛機回國。但是,為了觀察洋流走向,他堅持跟船同行,并堅定地說:'如果出現危險,遇險犧牲了,也是為了科學而獻身,是值得的。'
回國后,張炳炎結合考察提出了我國研制破冰船的關鍵技術攻關課題,完成了兩型南極綜合科技考察破冰船方案的研究論證和方案設計,填補了我國研究設計破冰船的空白。
2012年8月2日,張炳炎在上海逝世,享年79歲。
從立志造船開始,張炳炎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傾注到造船事業上,他以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突破了無數的險阻,創造了歷史的傳奇。那些屬于他的奪目光彩,在今天仍如同永恒的燈塔,映照著后人前行的路。
參考文獻:
【1】 《張炳炎:敢為天下先的中國造船泰斗》,人物周刊
【2】 《張炳炎:造船界永恒的燈塔》,中國船舶報
【3】 《慶云驕傲-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炳炎》,嘮慶云網
【4】 《張炳炎:碧海行舟勤為帆》,經濟日報
【5】 《從游擊隊員到中國首位科考船總師—張炳炎》,科普中國網
【6】 本文圖片來自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絡版)、人物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