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挖掘組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關東軍迅速占領了中國東北三省。但之后卻并沒有將這片日本人所稱的“滿洲”納入日本版圖。
事實上,要不要將東三省納入日本版圖,日本人不是沒有考慮過。
在九一八事變后的幾天,在東北的日本高級官員開了一個會,討論未來東北事宜。
關東軍參謀長板垣征四郎,號稱“日本第一兵家”的陸軍中將石原莞爾主張“一舉解決南北滿洲問題”,“將全滿作為我國領土予以統轄占領”。
而日本特務頭子“中國通”土肥原賢二則認為,應避免與國民政府正面沖突,如果將“滿洲”納入日本版圖,很容易造成中國老百姓大規模反彈,不利于統治。而且國際觀感也很難看,這是打破一戰之后的世界秩序的行為。
要不說土肥原賢二是“中國通”,他提出就目前形式而言,還沒到納入日本版圖的時機。應該先建立一個以宣統皇帝為首的傀儡政權作為過渡。
東北是大清的發源地,此地老百姓對清朝是有感情的。以宣統皇帝名義來建一個政權,可以得到老百姓認可和支持。
后來,日本通過了土肥原賢二的意見。
1924年宣統帝溥儀被馮玉祥無視“優待條款”趕出了紫禁城,此時溥儀正住在天津的靜園。
就在九一八事變的前幾年,發生了孫殿英盜清東陵的事件。國民政府對此時的處罰不了了之。
這些事都讓溥儀對國民政府充滿了仇恨。土肥原賢二敏銳地發現了此情況,他親自到天津游說溥儀去東北。
土肥原賢二對溥儀說,大日本是誠心誠意地要幫助滿洲人民,建立自己的新國家。溥儀是這個新國家的最佳領袖。
溥儀對此十分心動。
1931年11月,溥儀偷偷從天津潛赴旅順,不久后到達奉天(沈陽)。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下的滿洲國正式成立。
偽滿洲國首都定在長春,這讓很多人倍感意外。沈陽被認為是滿清龍脈所在之地,一心以復興祖業為己任的溥儀怎么會定都長春呢?
在偽滿政權成立之前,對定都的問題,日本人和溥儀這邊的人吵成了一團。
溥儀這邊自然是要定都沈陽。這些滿清遺老遺少對國名“滿洲國”本已有不滿,他們是想還叫大清。既然國名拗不過日本人,那定都問題總得爭取一下。在大清龍興之地定都,表明這是對清朝的復辟。算是對不能繼續叫大清的一種補償辦法。
日本人不同意定都沈陽。在他們看來,偽滿是全新的“國家”,不是對大清的復辟。
一旦定都沈陽,必然為國際社會留下日本支持清朝復辟的印象。清朝在幾百年歷史上等同于中國,那么以后將清朝土地納入日本版圖,這不豈是吞并了中國土地?
要知道,在日本人的歷史敘述中,他們極力將東三省定義為“無主之地”,這是為將東三省納入日本版圖,找一個“合理依據”。
再一個原因,沈陽是奉系軍閥大本營,張作霖父子在這里經營了20多年,擁有強大民意基礎。日本人認為滿洲國定都于此,難以穩固統治,極不合適。
最終,溥儀這邊又拗不過日本人,只得否了定都沈陽的方案。
不定都沈陽,定都哪里呢?哈爾濱和大連成為熱門候選城市。
很快哈爾濱又被否了,日本高層認為哈爾濱過于靠近蘇聯,同時也是東北抗日游擊武裝活躍地區。
至于大連,雖然安全卻偏居一隅,遠離東三省腹地,同樣不利于穩固統治東北。
關東軍方面則提議定都長春。關東軍從軍事方面分析,長春地處東北地區中部,戰略地位重要,有利加強控制各地。長春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城,與清朝沒太大淵源,又不存在抗日武裝力量,簡直是再理想不過的都城。
關東軍的方案最終得到日本高層認可。長春確定為偽滿首都,并改名為“新京”。
可是,長春畢竟是小城,不具備首都的氣派,也承擔不了重要戰略城市的任務。
所以,從1932年底開始日本便開始規劃長春,要打造成一個極具國際規模的大都市。
用了十年時間,長春在規劃建設上的確有長足的進步。市區面積達80平方公里,擁有極發達交通體系。常住人口超過120萬,如果算上駐守長春的數十萬軍隊和近百萬流動人口,長春市內的總人口數已高達300多萬,比東京的都市區人口還多。
長春作為偽滿首都達13年。
1945年9月,長春光復,此后成為吉林省省會至今。
>>給個面子 ??? 關注一下
>>好奇挖掘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