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魯迅,他生于1881年,死于1936年,但他的身影至今還活躍于各大社交媒體平臺,與他同時期的文人,風頭沒有像他這么強盛的。因為愛罵人,他的語錄被網友不斷引用,幾乎已經失去原貌。
舉個例子,在《故鄉》一篇中,原本是回憶自己和少年閏土月下玩耍的美好時光,但經過不斷改編,現在已經有這樣幾個版本:
《故鄉》中閏土的形象
以上僅供諸君一笑,下面來深入分析我們對魯迅的誤解和魯迅是如何被捧上神壇的。
1881年9月25日,魯迅誕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沒落的封建大家庭里。那么好好的家族,為什么會沒落呢?原來,他的祖父周介孚在當監考官的時候,收了人家的賄賂,被人舉報入獄!
那時候,周氏一族幾乎全部的經濟來源都是祖父帶來的,他鋃鐺入獄,導致了整個家族的危機,那年魯迅12歲,“有誰體會到從小康之家跌入困頓的嗎?”,魯迅作為長房長孫,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了責任,但上有生病的父親,下有兩個年幼的弟弟,生活的重擔壓垮了他。
作為長房長孫的周樹人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科舉考試已經是窮途末路,讀書做官然后振興家族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
也就是說,魯迅一出生,家族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并且無力回天,頗有賈寶玉的感覺。
但是幸好,他遇到了“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舊學衰落,新學興起,魯迅緊緊抓住這個機會,魯迅的母親魯瑞頗有眼光,家族也傾盡全力,讓他讀新書,入新學堂,還成了第一批留日學生。
魯迅少年時曾在三味書屋讀過書
因為從小就受了傳統文化與民間文化的熏陶,以后在南京求學及日本留學期間,又廣泛接觸了西方文化,在經歷了從上世紀末開始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巨大變遷以后,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立思想。
這是不幸中的萬幸,家族的衰落和時代的大變動,給了魯迅全新的生命。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總會給你打開一扇窗。
從此魯迅在文學的路上越走越遠,開了掛一般勇往直前。他戰果累累,從1907年發表第一篇論文《人之歷史》,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筆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
魯迅全集
主要有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熱風》、《墳》、《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準風月談》、《偽自由書》、《集外集》、《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拾遺》等16本雜文集和書信集《兩地書》。此外,還寫有《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學術著作。
魯迅被稱為“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與文學家”、“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骨頭最硬的人”、“我們的民族魂”等等,聽上去讓人肅然起敬,好不厲害。
我們熟悉的魯迅的作品,大多來自中小學課本:《社戲》、《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等等;而我們對于魯迅的印象,往往就是一張黑白照片,一個凌厲的側臉,或者是一個叼著煙的形象。
最為人熟悉的魯迅形象
魯迅有一句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們聽到的解釋往往是這樣的:對待階級敵人,我們要橫眉冷對,堅決打倒;對待人民群眾,我們要俯下身子,心甘情愿當牛做馬。魯迅就是一個堅定的無產階級戰士,一個為人民服務的代表。但是這句詩的意思真的是這樣嗎,它出自哪里,你知道嗎?
它出自魯迅的詩《自嘲》:
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詩的題目已經點明了主題,即“自我嘲諷”。既然是自我嘲諷,難道魯迅是嘲笑自己為人民服務?對階級敵人的冷酷?顯然不是。這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含義根本就不是我們一直聽到的那樣,它的真正含義只能從原詩中尋找,任何脫離了原詩的解讀都是斷章取義。
首先,究竟是誰在做出“橫眉冷對”這樣的動作,“橫眉冷對”的對象又是誰?從題目“自嘲”和上一句“破帽遮顏過鬧市”可以看出,這個被“千夫所指”的人,就是魯迅自己!而“橫眉冷對”的對象就是那些對自己指指點點的人。
當年,太陽社的蔣光慈和創造社的郭沫若一齊發動了對魯迅的論戰,魯迅既要保持對舊派的抨擊,又要提防自己人的攻擊,一時間分身乏術,身心俱疲。他決定“一個也不原諒”,像螃蟹一樣橫著走路,“橫眉冷對”地對待對他指指點點的“千夫”!
“俯首甘為孺子牛”涉及了一個典故,春秋時期,齊國的一位君王十分寵愛自己的小兒子。有一次,小兒子一時高興,竟然讓齊王趴下給他當牛騎,而齊王非但沒有生氣,還高高興興地趴下了,但是大殿之內臺階柱子太多,齊王不小心磕倒,還把門牙給碰下來了。
這個故事是說做父母的太寵愛子女了。放在魯迅身上,他的兒子周海嬰那時正是兩三歲的時候,十分頑皮,魯迅對他也是寵愛有加。自己在外被別人指責,沒有辦法,只能冷著一副面孔,在家里也要給兒子當牛騎,不可謂不慘啊!
這兩句詩放在全文的語境下,是完全沒有“為人民服務”、“冷酷地對待階級敵人”這樣的意思的。但是,為什么我們要把魯迅捧到如此之高的位置,為什么要讓魯迅來做新文化的“偶像”呢?
縱觀中國現代文學史,可謂大家輩出: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蔡元培、胡適等等,都是一呼百應的大文學家和社會名流,為什么今時今日,我們只把魯迅當做“偶像”來對待呢?
另一位文學大家郭沫若
首先,魯迅愛罵人,人緣極差,要“破帽遮顏過鬧市”,生怕被人認出來;學歷水平不高,他就讀于仙臺醫學院,但與他同時出國留學、同在日本的郭沫若在東京帝國大學讀書。回國后,雖然在北大教學,但工作職稱也不高,比他厲害的人多如牛毛;也不是所謂的“無產階級戰士”,因為他對馬克思主義了解非常少,甚至沒有郭沫若了解的多。
無論從哪里看,他都不是被捧上神壇的絕佳選擇。那么究竟是為什么呢?
原因有兩個,一是魯迅一直處于文學論爭的漩渦正中心,從五四文學革命一直到他去世,每一場重大文學變革和論爭的背后,都少不了魯迅的身影。《狂人日記》是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也是罕見的文學史價值和文學價值都成就極高的小說,《阿Q正傳》是目前為止翻譯到國外最多、語種最多的現代小說。
然后他一直致力于“革命文學”的研究和創作,而這條路線,與中國共產黨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是與魯迅關系好的人的影響,比如被魯迅一手扶植起來的馮雪峰、蕭軍、蕭紅和唐弢等,后來都成了黨的重要人物。
魯迅的學生——蕭紅和蕭軍(意為小小紅軍)
第三就是領導人的欣賞,當年李宗仁率國民黨進攻延安時,毛主席轉移路上只帶了兩部書,一是《三國演義》,一是《魯迅全集》,連馬恩全集都沒有帶,可見主席對魯迅的文章有多欣賞了。
延安時期的毛主席
所以,基于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基于各方重要人物的欣賞,魯迅必然會被抬得很高。
結語:魯迅堪稱現代中國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地影響著他的讀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現代作家、現代知識分子。
魯迅極富創造力與想像力的文學創作,則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開拓了廣闊天地。
幾乎所有的中國現代作家都是在魯迅開創的基礎上,發展了不同方面的文學風格體式,這絕對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獨特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