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夫
人物檔案
趙中夫: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山西省首批青年學科帶頭人、山西省教學名師。山西醫科大學和長治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任長治醫學院副院長、肝病研究所所長、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第一副院長兼臨床醫學系主任、傳染病科主任等職。現任長治醫學院教學督導委員會主任。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會全國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感染病分會全國委員,中華醫學會醫療鑒定專家,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評審專家,山西省傳染病學專業委員會學術顧問;《中華肝臟病學雜志》、《中華傳染病雜志》、《臨床藥物評價雜志》、《實用肝臟病雜志》、《InnateImmunity》、《International Hepatology》等國內外期刊編委和特約審稿人。
1、記者:今天想和你一起討論有關慢乙肝臨床治愈的相關問題。首先請你簡單評價一下這個“理想目標”。
趙中夫教授:慢乙肝臨床治愈是目前國內外有關慢乙肝治療的熱點問題之一。慢乙肝臨床治愈的概念,即HBsAg消失,或HBsAg的血清學轉換,肝功正常和病毒載量持續檢測不到。這與歐美國家的功能性治愈的概念是等同的。從學術和理論層面講,它是一個基于強有力乙型肝炎抗病毒的基礎上,聯合免疫調節治療理念的臨床方案,是對HBV慢性感染者免疫重建可能性的深入探討。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這個方案至少對于部分所謂“優勢人群”已經獲得令人欣慰的效果。從實際應用價值意義上講,臨床治愈目標關系到患者停用治療藥物,且長期隨訪不會復發或復發率極低的目標。而這些正是通過長期有效抗病毒治療,實現病毒復制被抑制后,臨床醫生和患者進一步迫切希望達到治療目標。
更為重要的是,“臨床治愈”的核心內容包括患者的HBsAg轉陰,和/或伴有抗-HBs出現血清學轉換,并維持一定的滴度。這就意味著臨床治愈會進一步降低患者病情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等終末期肝病的風險。
因為全球范圍內50%-80%的原發性肝癌患者是由HBV感染引起的,在我國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高達92.05%。早前的研究提示,經過有效的抗病毒治療,HBV DNA降低可以減少患者HCC的發生風險。隨后的研究發現,HBV DNA低載量患者中,降低HBsAg可以進一步降低HCC發生風險。對238例HBsAg清除患者平均隨訪時間為160周,最長為570周,觀察其遠期預后的結果顯示,全部患者肝硬化或肝癌累計發生率為0。所以,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臨床治愈目標是一個需要患者更多獲益的方案,稱其為“理想目標”更有價值的是這個含義。
記者:慢乙肝感染者臨床治愈“優勢人群”的覆蓋面有多大?如何篩選優勢人群和實施追求理想目標治療方案?
趙中夫教授:所謂的優勢人群,主要指患者為核苷(酸)類藥(NA)經治患者,病毒載量不可測,HBsAg水平較低(<1500 IU/mL),HBeAg陰性的患者的慢乙肝患者。通俗地講,優勢人群就是那些目前條件下,接受相關治療比較容易實現臨床治愈的人群。其覆蓋面目前尚無準確的統計數據,據估計,目前我國慢性HBV 感染者約7000萬人,其中CHB 患者約2000-3000萬例。干擾素與核苷(酸)類藥用于抗病毒治療已有十幾年,據我們的臨床觀察,核苷類藥物經治患者在治療≥1年時,約有40%左右HBsAg<1500 IU/mL。因此,大體估算,我國可能會有500萬以上患者為優勢人群。
篩選優勢人群主要依靠臨床醫生重視對慢乙肝患者的定期檢測,特別是HBV血清學標志物的定量指標的檢測。通過檢測,發現符合優勢人群條件者后,應與患者及時溝通,建議其接受追求臨床治愈目標治療方案。由于大量研究發現,兩類主要抗病毒治療藥物NA和干擾素單藥治療均難以達到臨床治愈目標,且二者在抑制病毒復制和免疫重建治療的優勢互補機制。因此人們探討了用NA和干擾素聯合或NA序貫對優勢人群的進一步治療。研究顯示,低HBsAg水平的慢乙肝患者聯合PEG IFNα后可獲得較高的應答率。選用聯合或序貫聚乙二醇干擾素(PEG IFNα),除了個別與干擾素聯合的核苷(酸)類藥物易引起不良反應需要調整NA藥物外,只要沒有聚乙二醇干擾素的禁忌癥,這一方案一般是安全的。但治療過程中,應當不僅檢測相關不良反應和副作用,還應根據療程第12周、24周的ALT檢測值和HBsAg的下降情況評價預后,以便修正治療方案。臨床研究薈萃分析發現,治療12周時ALT>2ULN (標準上限),第12周和24周時HBsAg有明顯下降(1 log或2 log IU/mL)的患者可實現約80%的HBsAg清除率。雖然這只是針對優勢人群的治療效果,但與NA和PEG IFNα單藥治療相比,HBsAg清除率均顯著增加,所以,NA和干擾素聯合或NA序貫療方案無疑增加了醫患追求臨床治愈目標信心。
記者:達到臨床治愈目標會不會復發,或者叫停藥后“反彈”?能否有效預測和預防復發?
趙中夫教授:復發是患者治療前和獲得臨床治愈目標后十分關心的問題。但是,首先臨床治愈本身就包含不復發和極少復發的含義,因此不必過于擔心復發。關于復發,目前學術界尚無明確定義,有學者將“HBsAg陰性定義為 HBsAg< 0.05 IU/mL,HBV DNA陰性為HBV DNA< 20 IU/mL,若檢查結果大于任意一個或同時達到兩個值即為復發”。根據這個定義,有研究在大于平均160周的隨訪中發現,確實有約6.77%的復發率。由于患者個體差異大,停藥后生活經歷復雜,關于復發的影響因素預測只能基于治療過程相關因素分析。經進一步觀察發現,患者獲得HBsAg清除,且抗-HBs陽轉,PEG IFNα鞏固治療12周后復發風險低。而高抗-HBs水平為保護性因素,PEG IFNα鞏固治療后抗-HBs> 100 IU/mL的人群復發風險非常低。但是患者若存在S區變異,抗-HBs抗體水平高,但HBV DNA仍為陽性的人有復發風險。另外, 乙肝病毒復制前體RNA (HBV-pgRNA)水平也與復發有關,有報告12例復發者,有7例檢測出HBV RNA陽性,而20例未發生復發者無一例HBV RNA陽性。因此,提出臨床治愈方案了不應限定療程,應該根據檢測結果設定目標,以達到有效防止復發的目的,這一個體化治療的建議,值得進一步研究。
記者:除了優勢人群,還有哪些慢性乙肝感染者適合追求達到臨床治愈目標的免疫重建治療嗎?你對免疫重建治療前景有何期待?
趙中夫教授:在實施PEG IFNα聯合或序貫NA方案,力求達到臨床治愈的臨床實踐中,有部分嚴格定義條件上不符合優勢人群,如HBeAg陽性人群、免疫抑制非活動性HBsAg攜帶人群等患者,有迫切治愈愿望的患者,在接受這一方案后,部分人群也獲得HBsAg清除的效果;且發現這些患者中,越年輕治療效果越好;以及母嬰傳播兒童慢乙肝患者接受PEG IFNα治療較容易實現臨床治愈的目標。最近,由中國肝炎基金會組織的“慢乙肝臨床治愈全國病例大賽”過程中,臨床一線醫生報告了更多基于免疫重建治療理念,用PEG IFNα治療非優勢人群的探索。比如對家庭聚集性、且出現肝硬化失代償、肝癌病例的慢乙肝感染者實施治療,探討阻止病情進展病例;以及對產后無傳統治療指征慢乙肝感染者進行免疫重建治療等,達到HBsAg清除效果的典型病例。所以,追求臨床治愈理想目標的治療方案不僅僅限定于優勢人群,適合治療的對象和人群仍在探索和發現中。
臨床治愈是目前的理想目標—免疫重建是治療理念的創新—核苷(酸)類藥物聚乙二醇干擾素是目前可及、可用的藥物選擇—篩選優勢人群是達到目標的治療策略。追求臨床治愈可以使患者有更多獲益,鑒于現有的藥物單藥治療很難實現臨床治愈,PEG IFNα聯合核苷)(酸)類藥物是目前實現臨床治愈的最有效手段。但臨床治愈還不等于完全治愈,鑒于HBV生活史存在細胞核內cccDNA的特殊階段,而cccDNA的清除是目前尚未解決的問題。因此,今后除了加強針對HBV復制環節特效藥物研發外,其它針對宿主非特異性免疫階段的、特異性免疫階段的治療性疫苗、和涉及到干擾素的信號作用途徑的藥物等,以及PD-L1抑制劑等重新恢復機體針對HBV的特異性免疫功能的探討,都是值得關注的。就目前而言,中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數量多,要實現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減少新的發病率,降低現有患者的病死率的目的,力求慢乙肝臨床治愈是很重要的防治理念和優先策略。我們唯有充分重視、積極探索和實踐,才能不負使命,造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