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國,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國君為姬姓,或言子姓,少昊氏后裔。西周穆王時期,分封了譚國,位置在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子爵爵位。齊國公子小白出亡時,欲到譚國,譚國國君不予接待。后來小白回國即位(是為齊桓公),譚國亦未有派人祝賀。結果譚國在前684年被齊國所滅,譚國國君譚子流亡到同盟國莒國,譚子以國為姓以爵為名,為譚氏。
1、《濟南通史》明確譚國君主是子姓。譚國是商時遺留下了延續到春秋,為齊所滅。2、根據江西族譜《譚氏源流記》、湖南《弘農堂五修族譜》、廣東梧村《譚氏族譜》記載譚國為西周穆王時期所分封。3.《詩經·衛風》.《平陵城一帶或臨淄以東。
譚國故城的考古發現與結論
譚國故城,古史記載繁多。《春秋.莊公十一年》杜預注:"譚在濟南平陵縣西南。"今城子崖在平陵西南兩公里處。《齊乘》:"東平陵在濟南東七十五里。春秋譚國,齊桓滅之。古城在西南,龍山鎮相對。"今城子崖隔武源河與龍山鎮相對。《水經注.濟水》:"關蘆水來源馬耳山,北經博亭城西,西北流,至 城子崖是一處高出平地三至五米的長方形臺地,其外觀狀如城垣。故村民呼之曰"城子崖"。城子崖位于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東略北,西倚今小青河支流巨野河,南距膠濟鐵路平陵城站0.5公里,東北距漢代齊國國都平陵古城2公里,北距商代譚國的早期都城0.5公里,舊濟青公路東西穿過遺址。系武源河畔一隆起的臺地。 古譚城(城子崖)是1928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吳金鼎先生首次發現。1930年至1931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首次進行發掘,揭露面積15.600平方米,整個遺址南北長530米,東西寬430米,墻基寬12.113米,總面積22,36萬平方米。文化堆積一般為4米左右。1989年至1991年又再次進行發掘,遺址分為上下兩層,下層薄沙之上有一層黃土,黃土上層為一米左右的文化層,即為周代譚國故城遺存,史稱灰陶文化。出土的豆鬲等灰陶器物,是典型的譚國文化代表。下層文化堆積,厚3米左右,為首次發現的以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征的新時器時代遺存,她代表了龍山文化時期的先進生產力水平。初稱為黑陶文化,距今約4000年左右。在遺址周圍還發現了龍山、岳石、譚國三個歷史時期長方形版筑夯土城墻疊壓的遺跡,即龍山文化城(新器時代)、岳石文化城(夏代),譚文化城(周時期)。 最下層是龍山文化城址。修筑城垣采用了堆筑方法,也就是邊堆土邊夯實的方法,也采用了版筑法。一般在外側取土,取土溝就成為城壕,城壕內壁和城垣外壁成一整體,加高了城垣外壁的高度。城子崖龍山城是一種臺城,即城內陸平面高于城外,只有南北兩門,城門門道不在城垣缺口處而在缺口外方,筑了緩坡形門道,南門門道西沿發現墻和房址,可能是門衛房。這是全國首次認識這種史前臺城,對后來確定龍山時代的城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間層是岳石文化城是在龍山城的基礎上修筑的,大多是貼龍山城垣內側修筑,后又貼先筑的岳石文化城垣內側修筑,城內面積約17萬平方米。城垣都有基槽,全采用原始版筑,使用成把的小棍夯筑,夯土層面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小夯窩。 最上層是周代城,即《城子崖》一書中所說的灰陶文化時期,確切地說基本上是春秋城,不是商周城。盡管此城的修筑是在岳石文化城廢棄以后很久,但城垣仍在岳石文化城垣的基礎上修筑。春秋城的地面高于現今遺址地面,地面城垣已基本不存,地下墻基也很不完整。 考古發掘證明,龍山文化人來此居住時就開始建城,但并無龍山文化城以前的龍山文化堆積。而且龍山文化城主要是用堆積法筑成的,夯筑技術比較原始,而岳石文化城是版筑的,兩者城垣的夯土結構迥然有別。因此,證明上世紀30年代發現的黑陶文化城址是岳石文化城,而不是龍山文化城。龍山文化城是這次的新發現,同時對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作出修正,確認是春秋城而非商周城。 這就不禁讓人產生這樣的疑問?即,城子崖沒有商代文化遺跡,下層是龍山文化層、中層是夏文化層、上層是周代文化層。因此,是不是城子崖的諸侯"歷唐虞以迨夏、商、周,世襲子爵",還是這三個文化層是由不同的諸侯受封,他們之間有沒有關聯,關聯是怎樣的?根據考古結論:最先在城子崖居住,即龍山文化層,是"東夷部族",夏文化層的是"夏部落",但這兩個文化層的居民都在夏代末或商代初期已全部離開了城子崖。商代和西周前期約700余年城子崖一片廢墟。直至西周后期,約公元前976-前922年間,周穆王封懿公于譚,才重新開啟了城子崖的輝煌,所以這才是周代文化層。這應該是譚氏的直系祖先。下面就這三個部族的情況作簡要的說明。 1、東夷部族。'東夷'是東南沿海的古老部族,玄囂,江水即古瀆之一的沂水;窮桑在魯北泗水之陽,是黃帝氏族的發祥地,是當時泰山周圍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夏部落。指的是大禹的部落;公元前2070-前1600間,大禹的兒子帝啟廢除推舉禪讓制度,殺原定繼承人伯益,自立為王嗣位,從此確定了 3、周穆王封懿公于譚。懿公系周文王同母弟弘農西虢侯虢仲之裔。六世西虢侯,其三弟名懿者,官拜車騎將軍,因討平東方諸侯之亂有巨勛,周穆王曰:"卿之兄居宏農列侯爵,今封卿于譚列子爵矣,再立殊勛乃復侯爵",于是周穆王封懿公于譚(廣東梧村清朝榜眼譚宗俊處族譜明確記載為'周穆王十五年封于譚')。 4.《刺桑譚氏》記載:大宋紹興四年九代孫喆公序:譚國國君是商湯之后,也就是子姓。這個記載符合歷史學家編寫的《濟南通史》論述。 .參考資料: 濟南通史(一)遠古時代的濟南 (二)商朝前期商人東進與大辛莊聚落的建立及發展 (三)商朝后期譚國易姓與大辛莊聚落的衰落 (四)商朝在濟南的殖民點及其殖民統治 (五)帝辛征夷方與征夷方路線考五、西周時代的濟南 (一)齊魯建國及濟南一帶的諸侯國 (二)周道的修通與《大東》詩篇 (三)齊的西進和周的東征六、春秋時代的濟南 (一)齊滅祝與"公會齊侯于濼" (二)齊桓公伐譚及其對濟南地區的經略 譚氏族源辨析 上章所提的" 西漢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設置弘農郡,其轄陜、澠池、新安、宜陽、陸渾、盧氏、丹水、析、商、上雒等十一縣。 "譚氏望出弘農"有兩層意思:①古譜記載"奔莒即郡稱弘農"指的是"譚氏來自弘農故地",故譚氏總堂稱《弘農堂》,而并非自西漢始才有此郡望。②在弘農郡故地屢世仕宦,也稱"望出弘農"。而《齊郡堂》是留居青州的譚氏后裔所立的總堂名。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對先祖的源流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模糊。所以,對于譚氏的源流的說法眾說紛紜。 譚氏系出"贏、姒、姬、子、己、媯"的說法都有,到底出自何姓? (1)出自"贏"姓 一說:夏封高陽氏之裔,伯益次子"若木"為徐侯,周武王封其裔36世"姬孝公"于"譚",51世"祁義"始姓譚,71世"玉成"遷弘農。 二說:夏封高陽氏之裔,伯益長子"大廉"承伯益爵位為箕山諸侯,其裔附周伐商,周武王封其裔53世"襄"于"譚",54世"雍"始姓譚,73世"宣"奔莒,76世"祁"周匡王四年(前609年)遷弘農,97世玉成遷南粵。此二說都自認為是位于今城子崖古譚國"前684年奔莒 《竹書紀年》有記載:"夏后相三年,征風夷"。"皇覃氏"城(城子崖龍山文化層)已被夏啟族人占領,變成了大禹后裔"姒姓"的領地。"伯益"并未繼承"大禹"的位置,一說被禹子"帝啟"所殺(見《 在陜西、河南等地出土的器物,《父已鹵》、《父已爵》、《覃父已》、《亞中覃父乙》、《共覃父已》、《共覃父乙》、《父丁爵》、《父艾丁》等青銅器,標明了器物生產者和所有者的族氏。銘文族徽顯示,"覃"是皇覃氏家族的徽識,有"覃"這個徽識的器物表明均系"皇覃氏"之器。在四川都江郾流域的彭州,竹瓦街,出土大批窖藏青銅器,其中《覃父癸》、《牧正父已》這兩行銘文,與當時的"皇覃氏"青銅器銘文完全一致。 【注】:以上所舉《父已鹵》....等,有可能是"商代"后期之文物,依此分析有可能"覃"的標志未必是"皇覃氏家族的徽識";現代考古見有"婦好子曰覃"。 因為上世紀九十年代,考古學家對城子崖的最后考古發掘證明"城子崖"沒有"商周"文化層,暨"夏"代末至"西周"初,"城子崖"有700余年斷代。"出自贏姓說"記載"譚"建國的時間都與考古發掘所見不符。其唯一可依據的是司馬遷寫的《史記》對"郯"與"譚"的混淆記載:《史記·齊太公世家》"二年,伐滅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時,過郯,郯無禮,故伐之"。 【注】事實上"郯"以鳥為圖騰,也有可能是商族;并非贏姓獨有。"郯"有可能是商族后代,"帝嚳擊磬, (2)出自"姒"姓 此說最根本的依據是:第一,"夏后相三年,征風夷",此時大禹后代,大將"汝艾"占領了位于城子崖的"皇覃氏"故城。之后未見史書記載大禹后代從此地遷出。故推測后來的"譚國"就是"汝艾"的后代所建。第二:"姒"姓說的始作俑者是萬姓通譜載,明朝蘇平仲"譚氏家譜序"。以明朝的文人所著的家譜序來作為論據,未免太草率。今江西保存有宋朝紹興四年譚喆《譚氏族譜序》、宋咸淳三年《譚氏源流記》。 【注】姒"姓說在《濟南同史》論述為夏代至商中期居譚國之地的夏族姒姓,為商武丁所滅。 (3)出自"子"姓 此說主要依據"平陵為殷商帝乙之都"的傳說,認為" 【注】出自"子"姓主要依據:《濟南通史》,《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撰異》,民國檔案。及.《刺桑譚氏》記載:大宋紹興四年九代孫喆公序。皆注譚國國君是商湯之后,子姓。 (4)出自"己"姓 "己"姓出自"莒",因 (5)出自"媯"姓 因公元前684年之后,"譚國"逐漸成了齊國的附庸。故有"譚,齊所出"之說。公元前386年齊國大臣田和被周王室列為諸侯"媯"姓,徹底取代了姜姓政權,但仍以"齊"為國號,都臨淄。故有譚氏"媯"姓說。有人認為:"譚"人奪了" (6)出自"姬"姓 出自高辛氏帝嚳"姬"姓說,江西刺桑譚氏宗支、江西浯溪譚氏宗支,湖南《弘農堂》宗支,廣東梧村宗支等四大宗支的譚氏老譜序都有記載。譚氏系出自高辛氏帝嚳,其后裔古公亶父幼子季歷傳虢仲,武王克商封虢仲于宏農②,為西虢侯。傳至六世西虢侯時,其三弟名"懿"官拜車騎將軍③,隨周穆王東征有功,周穆王封"懿"于"譚"為譚國,子爵。關于譚國始建于周穆王時期,衍昌公宗支古序有較詳盡的記載,《弘農堂》宗支古序也有記載(見寧鄉五修譜譜),梧村宗支也有記載(見梧村譜)。這些古譜記載的"譚國"建立時間與20世紀末考古學家對城子崖考古發掘得到"譚國"建國的時間出奇的吻合! 從城子崖1990年3月考古復探試掘可知:"試掘證明,龍山文化人來此居住時就開始建城,但并無龍山文化城以前的龍山文化堆積。而且龍山文化城主要是用堆積法筑成的,夯筑技術比較原始,而岳石文化城是版筑的,兩者城垣的夯土結構迥然有別。因此,此次證明上世紀30年代發現的黑陶文化城址是岳石文化城,而不是龍山文化城。龍山文化城是這次的新發現,同時對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作出修正,確認是春秋城而非商周城。 龍山文化距今4600年,年代和原始社會 "皇覃氏"后裔"覃氏"。《竹書紀年》有記載:"夏后相三年,征風夷,皇覃氏西遷顓頊之墟"③。說明伯益族人建立的"皇覃氏城"③(城子崖龍山文化層)已被夏啟族人占領,皇覃氏被逼西遷。"皇覃氏城"變成了大禹后裔"姒姓"的領地。"伯益"并未繼承"大禹"的位置,一說被禹子"帝啟"所殺(見《 自 "祖乙"遷邢后,"邢"為商代的國都長達129年之久,盤庚遷殷后,邢地稱作井方,為商朝的重要畿輔方國。商王武丁時期,井伯之女婦妌嫁于武丁為后,邢地乃成為井伯世襲封地,為商朝的肘腋之國,是商國北部屏藩。 (犭覃)地處"邢"東南。(犭覃)被"武丁"滅后,從此荒蕪⑥,考古發掘只見商代墓葬(商代墓葬是在"夏代遺跡"之中挖掘而成)。(犭覃)地從此歸商族"邢"。"武丁伐 (犭覃)"伐的是大禹后裔"汝艾"建立的"(犭覃)國"。近代考古發掘出"武丁伐 (犭覃)"文物可見一斑。 周滅商后,把商王畿分為邶、衛、墉三個封區,設立三監,由武庚監管。周成王時,武庚叛亂, 在戰爭中,周公團結內部,采取軍事攻勢與政治爭取并舉的謀略,及先弱后強、各個破敵的作戰方略,首先以重兵沿武王伐紂路線,直取朝歌,擊潰武庚所部,攻占管叔、蔡叔治地,殺武庚、誅管叔、放逐蔡叔,貶霍叔為庶人。繼之進兵東南,采用先弱后強的方針,先攻徐、淮等九夷。經連續作戰,攻滅熊、盈族17國,遷殷民于洛邑(今河南洛陽)。最后才揮師北上攻奄,迫使奄國投降。隨之,蒲姑等國也相繼降服。至此歷時三年的周公東征勝利結束。 《逸周書·作雒》篇說,武庚北奔,管叔自殺,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國,俘淮夷之族九邑。《孟子·滕文公》篇則說,其滅國五十。地居河汾之東的唐也起事策應武庚的叛亂,后為周公誅滅。 周公輔佐周成王"封諸侯、建藩衛",在商代奴隸制度的廢墟上,全面建立起新的封建領土制秩序。周王朝平定三監之亂后,為阻止戎狄向中原擴張和監控商遺民和東夷,封建衛國于商故都,封建燕國于燕山地區,但燕國距中原太遙遠,由燕國通往宗周的道路必須經過太行山東側平原,很容易被從太行突出的戎狄阻隔,因此封建邢國成為北連燕國,南接衛國,東結齊國的以蕃屏周的重要封國。 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商王武丁封其子于炎地(今山東郯城)建立侯國,稱 西周初期活動在安徽泗州、江蘇泗洪一帶的徐夷,建立的"徐國"(都城當位于泗州、泗洪境內;并非徐州,徐州古名彭城)是東夷集團中最為強大的,相繼占領了炎地彭城以東。由于徐夷的不斷壯大,炎國不斷被壓縮,此時"譚"有可能由宋國的附屬國"炎"分化而來。"炎"在春秋時期演變為"郯",后為楚所滅。 注②:大宋紹興四年九代孫喆公序:譚國國君是商湯之后,子姓。這個記載符合歷史學家編寫的《濟南通史》論述。 城子崖是一處高出平地三至五米的長方形臺地,其外觀狀如城垣。故村民呼之曰"城子崖"。城子崖位于龍山鎮東略北,西倚今小青河支流巨野河,南距膠濟鐵路平陵城站0.5公里,東北距平陵古城3.5公里,北距商代譚國的早期都城0.5公里,舊濟青公路東西穿過遺址。系武源河畔一隆起的臺地。 譚國故城豐富的文化堆積,說明了當時城內已集居了相當可觀的人口,從文化堆積的普遍性來看,幾乎不存在空白區,并且一些房屋緊挨城墻建造,有的就建在早期的城墻之上,這說明當時在城內居住的人口已十分擁擠。目前國內學者多認為龍山時代居民數量為5000至10000人。到了譚國時期人口發展已不少于15000人。從遺址的文化遺存的面積看,足可領略龍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動人風采。遺址中出土的文物,種類之多,數量之大,構思之精巧,藝術造詣之深,皆為世人所稱道。當時的譚城處于大周王朝通往東方各國的周道上,可見在遙遠的古代,這里曾放射出燦爛的中華文明之光。譚國 譚國所在地,自伯益皇覃氏始,歷唐虞以迨夏商,其分屬不有同。齊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譚文化豐富、充實了龍山文化的寶庫,使之似噴發不息的源頭,注入了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譚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又獨具豐姿卓立不群。 春秋時期譚國都城的內城址。城始建于龍山文化的早期,距今約4500年左右。經歷了龍山時代全過程,并不間斷地進入了夏代。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城墻的修葺不斷進行,后修的城墻或疊壓在早期的城墻之上,或緊貼在早期城墻的內外兩側修筑,最早筑的城墻在遺址的最西部,墻基寬約10米,現殘高約3米。后經歷年修筑,夯層逐漸規整,其上圓形的弧底夯窩至今仍歷歷可辨。形象地反映了龍山時代筑城技術漸進發展提高的具體過程。 在譚國故城龍山文化時代晚期,井的發現,證明古史所記不誤,井的發明與使用,是覃國先民在改造自然斗爭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并從某種程度上,直接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生活方式,她使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又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為人類自身的發展開辟出一條通往自由王國的坦途。井的發明與利用,與早期城市的發展密切相關,她使進入高度密集聚居區的覃國先民們,無須奔波于河流之濱,可方便地獲得生產和生活用水,并使對農田的灌溉成為可能。可以想見,周代譚國故城當年的繁榮,與井的發明和推廣有著極大的關系。當年譚國都城南為群泉平澤,東西兩邊緊臨流水不竭的河流,卻仍然普遍用井,也正說明了譚國故城人口的高度密集,生產的日益擴大和經濟繁榮,更說明譚城是一座頗具規模的早期城市。從而使譚國故城的早期文明之花,綻放得更加鮮艷絢麗多彩。
宋、郯、譚可能同源折疊編輯本段
故都遺跡折疊編輯本段
城子崖折疊
文化堆積折疊
文明古國折疊編輯本段
早期城市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