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十年前,糖尿病還是一種少見的疾病,現在已成為一種常見病,從生活富裕的人到生活貧困的人,均有可能出現糖尿病。
其實,糖尿病的發生,與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有極大的關系,人體內有自身的“節約機制”,在生活貧困時,“節約機制”保護中華民族得以生存延續,但生活改善后,“節約機制”未能及時調整,造成了糖尿病的高發。移民歐美的中國人,第一、二、三代,發病率明顯高于白人,但第四代以后,發病率同當地白人已無區別。但此機制的調節,只能依靠人自身的適應過程去進化、演變,預計今后幾十年,糖尿病發病率還將上升。至少要五十年以后,發病率方可明顯下降。
無論有沒有糖尿病,人必需要進食食物,食物是人體的唯一能量來源,其中糖是必要的能源,人體其他器官或許可以利用脂肪來供能,但大腦只能利用糖份(葡萄糖)來供能,大腦消耗了人體70%的葡萄糖,如糖供應不上,大腦會缺能而停滯工作,為維持生命需要,人即使不攝入糖,機體也會把脂肪等轉化成糖,此為糖的異生過程。
糖是人體最重要的第一營養物質。
醫學意義上的糖,不僅指葡萄糖、白糖、紅糖、果糖也包括如淀粉之類的多糖。人類最好的糖源是多糖(淀粉),也就是各式各樣的糧食:大米、小米、玉米、面粉等。
人們食用了糧食后,其中的淀粉物質,經口腔、胃的消化,變成水解糖,糖在腸道內吸收,進入血液,即為血糖,當含糖高的血液經過胰腺β細胞前受體組織時,刺激胰島分泌出胰島素,胰島素在鉻元素的協同下指令細胞把糖存起來(主要在肝臟)備用,等身體需要時,胰腺再分泌胰高糖素,促進糖份釋放出來,供給器官供能。因此,健康人的血糖是在一正常的范圍內波動的(血糖3.6~6.3mmol/L),餐后也不會超過8.6 mmol/L。血糖高或低,均會對人體產生相當大的危害。
從以上所述,血糖的穩定要靠以下方面來調控:
(一)、腸道吸收,如胃腸功能有病變往往會出現吸收不良,出現低血糖,病人體差。
(二)、胰島前受體有問題,就不能及時放出胰島素(老年人常見的糖耐量異常,往往與缺鈣有關)。
(三)、胰島β細胞有問題,不能產生足量的有活性的胰島素,血糖會居高不下。(Ⅰ型糖尿病及重癥Ⅱ型糖尿病常見此現象)。
(四)、胰島素對細胞不能充分起作用,即胰島素抵抗,即使有足量的胰島素,血糖也降不下來(Ⅱ型糖尿病最常見的病因)。
(五)、肝臟有問題,脂肪太多,占用了“庫容”,糖份存不進去;肝細胞發炎變性,無法存糖(肥胖者、高血脂者、飲酒者、肝病者常見)。
(六)、胰升血糖素太多(少見,常見于胰腺腫瘤)或因使用了大量的有升糖作用的藥物(如長期使用某些激素藥物)。
其中:1、Ⅰ型糖尿病的患者,多是胰腺受損。
2、Ⅱ型糖尿病早期,多是胰島素抵抗。
3、Ⅱ型中,肥胖者、飲酒者,多是肝細胞內脂肪太多。
4、Ⅱ型中,老病號及極度消瘦者,多系胰島素抵抗和胰島功能衰退。
5、Ⅰ型糖尿病人中,大量用胰島素,血糖仍不降者,多存在有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抗體。
6、肝硬化伴高血糖,多是肝細胞病變癥狀,并存在有胰島素抵抗不是糖尿病。
無論任何一種糖尿病人,均存在有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胰島素抵抗的情況,只要消除了胰島素抵抗,血糖自然而然的就會下降。
一、微量元素鉻與胰島素抵抗
無論是健康人,還是糖尿病人,無論是用西藥、用中藥,還是外源注射胰島素,在體內都是靠胰島素來降血糖。胰島素是唯一的可以降糖的生物成分。(藥物均是通過促進胰島素釋放和提高胰島素作用而降血糖的)。吃飯后血糖升高,胰島素使血糖下降,血糖平衡。在血糖進入細胞貯存起來的過程中要依靠胰島素起作用,胰島素起作用又必需依靠鉻元素來協同,缺鉻時,胰島素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如把糖代謝比作一條公路,胰島素是汽車,糖是貨物,細胞是倉庫,鉻是通向倉庫的橋梁,而脂肪是關閉這條公路的大門。
正常情況下細胞很少出現胰島素抵抗。但肥胖、飲酒、過度精神刺激等多種原因,均可引起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抵抗時需要的胰島素就多,血糖會稍有升高。身體有自然的平衡機制,血糖平穩,是生命的第一需要,為維持血糖平衡,機體會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強制使血糖下降,胰島素分泌量高,又能使細胞抵抗更大,反復循環,一旦胰島的代償能力不能滿足自身的需要時,血糖就居高不下,同時一系列的癥狀也會出現。其實在胰島素抵抗的早期,過量的胰島素已經對細胞及細胞組織 造成了損害。所以有些人血糖盡管不一定很高,但并發癥卻越來越重。高血脂、高血粘、高血壓、冠心病、腦動脈硬化、微循環障礙等疾病均與人體胰島素抵抗有關,稱X綜合癥(胰島素抵抗綜合癥)。
前文已述,胰島素起作用要消耗鉻。每個分子的胰島素起作用都要消耗2個原子的鉻。而鉻與鈣元素不同,人體內的鉻一旦被動員,就不會再回吸收利用,身體只能利用10%左右,其他的鉻都通過尿而排泄。尿鉻的化驗與尿鋅不同,尿鋅過高,說明體內鋅太多,而尿鉻高反而說明鉻的丟失嚴重,尿鉻越高缺鉻越嚴重。所以糖尿病病程越長,用藥量越大,缺鉻越嚴重。而缺鉻又加重胰島素抵抗,這就是糖尿病人為什么血糖越來越難控制,并發癥越來越多的重要原因。
二、人為什么會缺鉻,食物能否補鉻
現代研究證明,Ⅱ型糖尿病的發生及發展,與人體內鉻元素的缺乏有關,缺鉻引起糖代謝紊亂,引起糖尿病,缺鉻引起脂代謝紊亂誘發血管病變。因此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是同一原因在不同人身上的不同表現。
1、 對有糖耐量遺傳缺陷的人,引起糖尿病及并發癥。
2、 缺鉻對沒有此缺陷的人,會引起心腦血管病。所以,糖尿病、心腦血管病是姐妹病。
80%的糖尿病人,伴有心腦血管病。
30%左右的心腦血管病人,可能會伴有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二者相伴,應引起高度重視。
人為什么會缺鉻呢?
人體缺乏某種元素,不外四種原因,①吸收過少,②利用率差,③消耗太多,④丟失嚴重。一般只需一兩條,就可造成缺乏。而鉻元素四條均占。
(一)、吸收過少:中國人傳統的食物是谷物,谷物中鉻的含量本來就不高,而且利用率也差,但如不過分精制,尚可滿足人體的需要。而精加工后,鉻的損失嚴重。以小麥為例,加工成標準面粉后鉻損失在90%左右,特精制粉,幾乎測不出鉻的存在。而大量攝入精制谷物,反過來又加重了鉻的消耗。隨農家肥的用量減少化肥的大量使用,土地中的鉻元素也經多年抽取而減少,大棚種植等新技術,使植物的生長期變短,不能積蓄足夠的元素,造成谷物及植物本身的含鉻量減少。而使用工業飼料的動物,由于生長期短及激素的催長作用體內鉻、鋅元素的含量更是明顯不足。據分析化驗對比,現食物中鉻元素的含量,比三十年前,減少了30%以上,而現代人們由于大量的脂肪、糖、精粉、精米的攝入,鉻的消耗比三十年前明顯增加,需求的也多。需要的越來越多,攝入的越來越少,不可避免的要出現鉻的缺乏。據不完全統計,現城市居民中,每日鉻元素的攝入量不足35μg,每日人至少需要50μg,而最佳的攝入量可能是100μg/日,鉻不足已成為糖尿病、高脂血、脂肪肝、冠心病、中風高發的原因之一。
(二)、利用率差:鉻元素是一種惰性元素,缺乏與細胞細胞的良好親合性(不象鉛汞元素進入人體,就會貯存),一般動物性的鉻吸收率約為30%,植物鉻吸收率僅為3%左右,而化合物鉻不足0.1%。只有存在于真菌內以蛋白-鉻形式存在者方能達到50%以上的吸收率。吸收率差,是造成鉻嚴重不足的原因之二。
(三)、消耗太多
1、健康人:在產生能量、合成脂肪及蛋白質,清除過剩脂肪等方面都要消耗大量的鉻,吃的越精細,攝入能量越多,越油膩,消耗的鉻越多。現代研究說明,現代人體內鉻的消耗比三十年前高出20%-40%左右。
2、糖尿病人無論是否使用外源胰島素,其體內鉻的消耗均高于健康人,用藥越多消耗越大,而利用率反而下降,糖尿病人現行的飲食療法,控制食量,更造成鉻的攝入不足。據天津醫科大調查,糖尿病人每日攝取的鉻不足正常人需要量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二(此系以健康人的每日最少需要量計,而糖尿病病人的所需每日為正常人的2-4倍,二者相差巨大)。
(四)、丟失嚴重:
1、鉻元素一旦被動員,不會再重新吸收,90%被動員的鉻,通過排尿排出。
2、飲酒、過食油膩、過食精細食物、高糖食物可加快鉻的排泄。
3、過度勞累、大量出汗、大量運動、手術、創傷、意外、精神打擊、工作壓力太大等,也可促使鉻的排泄。
4、利尿藥,通過尿的排泄,加快鉻的丟失。腎功能及代謝的紊亂,也可加快鉻的丟失。
食物能否補鉻在自然界中,含鉻比較高的谷物類是小麥的麩皮,每kg含50μg,其次是山野菜及堅果類15-50μg/kg。海產品稍高約100μg/kg。動物肝臟內約10-30μg/kg。啤酒酵母內含鉻約5-10μg/kg。用上述食物補鉻對健康人可以防止缺鉻,每日補充量為50μg左右。但糖尿病人每天至少需要200μg鉻。
三、人體對鉻的需求量及鉻在食物中的存在
由于鉻的上述許多重要生理功能,缺鉻會引起機體糖類與脂類代謝的紊亂而導致相關疾病的出現。因此每天 都應保證足夠的鉻攝入量。1980年美國科學家推薦的合適攝入量如下表所示。根據成人體內 鉻 的排出量及膳食平均利用率,每天應達到50~100ug,即可滿足生理需要。分析表明,缺鉻現象普遍存在,尤其對糖尿病與冠心病患者來說,補鉻是十分重要的。
鉻在天然食物中的存在廣泛存在,但含量一般都在1ppm以下,超過1ppm的很少。
影響食物鉻含量的因素包括:
(1)、土壤鉻含量的高低。植物或植物種子的含鉻量隨土壤鉻含量的提高而提高。
(2)、谷物加工精度。鉻在谷物種子的含量高于內層。小麥加工成精粉以后,鉻的損失在90%以上。
(3)、糖蜜精制程度。一般來說精制后甜度越低,色澤越深的糖蜜含量越豐富。
(4)、炊具的類型。酸性條件可使不銹鋼中的鉻轉入食物中,此方法不可行。
海洋生物對鉻有 強富集作用,濃縮倍數海藻為60~120000,無脊柱動物為2~900,魚類為2000,因此這些生物可食用部分的良好來源。
與富鉻酵母一樣,啤酒酵母等真菌可將無機鉻轉化為有機鉻,這是一種很好的富鉻功能性食品基料,對預防糖尿病及冠心病有效。經轉化的酵母吸收率可高達25%左右,而未轉化的無機鉻其人體吸收率只有0.05%,軟質真菌高達50%以上。
試驗表明,軟質真菌存在的鉻,生理活性特別高,較那些不能被消化的酵母中鉻容易吸收和利用,這意味著象啤酒和葡萄酒中酵母中鉻不如菌絲體內的鉻被人體高度利用。軟質真菌胃腸可以消化,促進鉻的吸收。酵母因有堅硬的外殼,不易消化,影響鉻的吸收。
部分天然食物的鉻含量(ppm)
烤肝 1.70 麥麩 0.40 蘋果皮 0.25
啤酒酵母 1.18 小麥 0.29 香蕉 0.11
廢糖蜜 1.15 麥胚 0.25 菠菜 0.09
蛋類 0.52 馬鈴薯 0.24 胡蘿卜 0.08
干酪 0.51 面粉 0.23 柑橘 0.05
肝 0.05 白面包 0.20 青豆 0.04
牛肉 0.32 黃油 0.15 草莓 0.03
牡蠣 0.20 玉米片 0.14 蘑菇 0.03
紅糖 0.18 植物油 0.13 白糖 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