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資本增值、獲得高額收益,是企業的主要追求。選擇產融結合作為企業利潤倍增的方式,實質上是要產業資本分享金融行業的利潤,同時又利用金融業為產業資本的擴大提供動力和保障。
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結合方式有很多,每一種模式的產生都有其現實原因。在當前的中國,產業資本與金融資?%??資本與金融資本越來越交織在一起,這些模式是否真正意義上的“產融結合”呢?
本報“產融資本時代新特征”系列訪談欄目繼續深入訪談,試圖對產融資本時代進行最準確的描述。本期訪談嘉賓是仁達方略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吉鵬。王吉鵬認為產業與金融的結合有其必然性,但中國當前的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關系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產融結合,而是產融組合。
資本正向高收益行業轉移
第一財經日報:從一個產融結合時代的旁觀角度,您認為中國的產融結合是如何發生的?
王吉鵬:在產融結合方面,當前的國內就是一百年前的美國,國外產業發展的路徑基本就是我們追隨的方向。像GE他們走的都是產融模式,現在又退出了金融領域。中國現在正在進入產融結合模式,未來我們也會退出。
現在國內金融發育畸形,金融服務少得可憐,但利潤卻高得嚇人。資本從產業進入金融領域、房地產領域都是為了追逐壟斷利潤。因為金融行業暴利,所以資本從低利潤率向高收益率的行業轉移。
壟斷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光是政策套利,市場手段也可以成為屏蔽潛在競爭對手進入的方式。比如,一方面審批制、政策扶持設置了壟斷門檻,另一方面壟斷企業可以聯合絞殺潛在進入者。
比如前段時間的某第三方支付公司遭遇“絞殺”,雖然這家企業是第一批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之一,但銀行通過中止與這家企業的合作,讓其支付功能無法實現。所以,即使政策放開了,也必須要充分競爭才能打破壟斷。寡頭經濟,也還是壟斷經濟。
現在有一些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創新,但實際上對傳統金融壟斷的沖擊有限,還是由于管制。舉個例子,外資銀行放開將對國內銀行造成很大沖擊,但目前對國內銀行的壟斷威脅很小,因為很多業務都無法開展。
產融結合應是商業模式
而非簡單組合
日報:您如何評價中國現在的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結合方式?
王吉鵬:中國還沒有走到真正的產融結合這個階段,因為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結合以后會釋放很多的生產力,像以前的GE集團,形成母合效應。隨著金融的社會化,金融的利潤與行業的利潤趨同,就不會這樣了,全球都是這樣一個趨勢。
產業和金融的結合形式有四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