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緣來醬子
亞里士多德在兩千多年前曾說,哲學起于驚訝(wonder),這句話是對的,但不夠精確。
因為不僅是哲學,而是任何學問 和知識都是起源于驚訝。亞里士多德的老師柏拉圖曾指出,哲學(philosophy)由希臘文的“愛”(philo)和“智慧”(sophia)組合而成。
因此哲學是愛智之學,這是說,哲學是不斷追求知識,探討真理的學問。然而,這個說法依然無法清楚說明:哲學思考是什么?
因為所有學問都是追求知識,探討真理的。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之所以如此說明哲學,是由于當時的哲學包括了所有的學問。他們所說的哲學,不是我們目前的哲學。
現在的哲學已經跟自然科學、社會學、政治學、文學、藝術、歷史等學 問區分出來。
它不再是無所不包的學問,而僅是所有學問中的一種學問,它具有自己獨特的性格。我們不能用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來解答哲學問題,也不能用文學的寫作方式來建立哲學體系,而是要用哲學的思考方式來探討哲 學問題,建立哲學的知識。
人活在世界里,當然是不停思考,否則他無法處理事情,但日常生活的思考顯然與哲學思考不同。
簡略地說,哲學思考有四個性格:清晰性、批判性、體系性和評價性。
莫提默J. 艾德勒是美國哲學家、教育家。被《時代》雜志譽為“面向大眾的哲學家”和“最后的亞里士多德”。
在他這本《一堂終身哲學課:回答一生必然遇到的20個人生難題》的著作里,把兩千多年以來的西方經典著作中的哲學基本命題,總結出適合大眾思考的哲學命題。
這些命題貫穿每個人的一生,比如如何思考、愛的道德、是非善惡、學習、工作與休閑、藝術,甚至還包括對法律的正義性、戰爭與和平的反思。
在這本書里,艾德勒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每個人都是哲學家,每個人都在思考;探索每一個大問題,都像是一次獨特的思想之旅。
哪怕是最細微的感知,都能激發我們的情感,并引得我們“哲學的追問”:“我是誰?”“我為何而活?”“死后去哪里?”。而你真的認識自己嗎?當開始檢視人生時,我們能怎么做?
生命中的種種問題,看似沒有標準答案,若不思索,在靈魂的最深處,似乎又總會存在說不出來的嘆息與失落。
而認識自己,在思考中清醒,相信將會是生命中最值得做的事。
哲學,能為人生煩惱找答案
蘇格拉底曾說:“未經檢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人類的生活具同的層級面向,有感性生活、知性生活以及道德生活,且有與之相應的價值追求。
追尋自我生活的意義,能超脫完整知情意生活中的任一層面,生活原本就具有各種可能性,未更是生活多元的無限延伸。
作者追問了古希臘時代數百個人類最基本的分歧與共識,認為哲學在人的思想中,需要不斷開拓上天賦予我們的思考能力,去探索這些屬于我們每個人的大問題。
蘇格拉底是西方偉大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對后人影響至深,他是有智慧的人,當他被雅典法庭判處死刑時,他坦然面對,毫不畏懼,這就是哲學的力量。
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從不取悅上流社會,從不沽名釣譽,即便無米下鍋時,依然活得灑脫自在,這就是哲學給他帶來的快樂。
哲學,就是“思考”
人生問題,向來就不是一件容易拿來討論的事,也沒有簡易速成的解答。作者嘗試建構一個對話的平臺,除了審視自身的生命處境外,并鍛煉思索生命的困境、與議題的思辨力。
唯有夠深刻的哲學反思力,才有可能產生足以跳脫體制化與情緒陷阱的實踐力!
哲學,就是“思考”,就是在找出新的價值,是建構出自身價值觀與對世界的認知。
哲學不會告訴我們答案,但哲學能協助我們克服遭遇價值觀瓦解時的心靈困頓。
哲學并不是要獲得“真理”這個概念的意義、定義和用法,而是思考“真理”這個概念在觀念、知識體系中適合放在什么位置上,與之密切相關的應該是哪些觀念,與其他觀念應該建立什么樣的互動關係,在什么樣的位置上就可能會有什么樣的思想效果等。
而每個時期的哲學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毫不留情地抨擊當時的價值觀,建立起新時代的新意義,為個人生存與社會理想建造思考的立足點。
哲學的意義
哲學不只是關在象牙塔里,講出來沒人懂的學問,哲學也能是落實于日常生活中的最基本知識。
或許哲學不會讓你賺大錢到成為首富,或許哲學不會讓你簡單輕鬆就考上公務員,哲學也不會讓你加薪、讓你輕易就獲得愛情。
如作者提出亞里士多德《靈魂論》的觀點:“我們必須收集先輩們的觀點,這樣才能從正確的思想中汲取營養,從錯誤的思想中累積經驗。”
在這本書里,作者嘗試用最通俗易懂的對話方式,努力讓哲學走出晦澀的內容,讀懂真、善、美、自由、公平、正義等,是人類永恆追求的主題,也是哲學的意義。
畢竟這是人類爭論了幾個世紀的基本問題。同時,能夠據此更好地理解這些觀念之間的關系,讀懂哲學的內涵。
在資訊發達的今日,人們因網絡而交頻繁,包容與尊重的生活涵養顯重要。
由于哲學智慧的培養需要有道德自覺意,才能自自發的展現道德為,故哲學教育勢必要深入生命本質,方能喚起內心潛藏之知能。
在哲學的學里,蘊藏著豐厚的哲學智慧,透過與生活的結合,將可激起自發、自覺的道德情感。
哲學是以同情心理解人性的故事,是誠實面對人性的超越與無知的故事,是認真看待阿波羅神廟上刻的那句名言“認識你自己”的故事。
在哲學反省生命的學問中,從哲學的提問、討論和對話,有助我們認識世界、了解 自己,以更合理的態度去適應,主宰我們的生活。
這本書圍繞哲學思維與對話中,在學習哲學的同時,證悟深層的哲學思維,重要的是引導我們在生活中與自我生命作對話,學習尊重他人和提昇自我。
從認識自己、追尋生活意義開始,逐步思性和情感的關系與情感的定位,進而融合生活中的價值觀點,最后邁向生活中的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