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城 榆林
八王書屋2012年8月25日網絡收集整理
榆林建城歷史已有數千載。2000年前最早的地方郡治和縣治城池,在榆林的魚河鎮和榆林的古城灘村。為重現歷史文化名城榆林的風采,對現存榆林市區古城墻的研究很有必要。
榆林古城之由來榆林地處河套之南黃土高原與草原的接壤區,是農耕民族防御蒙古鞋粗游牧部族南侵而構筑工事的最佳選擇。榆林城建位置在長樂堡與保寧堡之中,左山右水,巍然雄鎮。其城東依駝峰山,西臨榆溪河,南帶榆陽水,北鎮紅石峽,故明代列為九邊重鎮之一—延綏鎮駐地。據《延綏鎮志》、《榆林府志》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榆林寨。明正統二年(1437年)明王朝命駐守綏德延綏鎮都督王禎在偷林莊(今普惠泉處)始筑榆林城堡,“城座不過百矩”。成化八年(1432年)延綏鎮巡撫余子俊在城北(今官井灘)增筑城垣,成化九年(1473年)將延綏鎮治所由延綏移駐榆林城堡,延綏鎮因此也稱榆林鎮。
由于軍事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榆林城池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維修擴建,即“三拓榆林”。第一次,明成化22年(1486年)巡撫黃獻向北展筑城廓,南城至今上帝廟一帶,俗稱北城。第二次,弘治五年(1492年)巡撫熊繡展筑南城廓至凱歌樓(原名懷德門,正德末年巡撫都御史姚摸改為此名),俗稱中城。第三次,正德十年(1515年)總制鄧璋擴筑建成南關外城,推至榆陽河沿,俗稱南城。此即歷史上所稱“三拓愉陽”。從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萬歷十年(1582年)歷代駐榆官員對榆林城垣屢加修筑,除增高加厚外,并相繼完成全城墻外部的青磚包砌。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榆林城垣建有東城門兩座,即威寧門、振武門;南城門一座,即鎮遠門;西城門四座,即廣榆門、宣武門、龍德門、新樂門;北城垣無城門;中部建有鎮北樓,加上各城門樓,城墻四角樓及東城上的訊敵樓、觀遠樓,全城墻上共建有城樓14座,城周長5354步,東門、南門有甕城,并設千斤閘,與城墻構成完整的防御體系。
清代,榆林城墻多次進行修筑,同治二年(1863年)北城部分城垣被流沙埋沒,時值關中等地回民造反,道憲常瀚令棄北城,在廣榆門東西縮筑北城墻,長438丈。其后同治六年(1867年)、光緒元年(1875年)、光緒十年(1884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四次較大規模地修整加固城垣,直到民國年間,榆林城墻保存完好:其城廓面積2.1平方公里。1938年和1939年,我國著名作家老舍來榆,曾描寫道:“城扁街寬”,“堅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但后因兵資大部分城樓塌毀。解放前夕宣威門(俗稱大西門)猶保存完好。今日城東南角之魁星樓遺跡尚在。
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榆林古城墻保存較完整,時東城墻長2293米,西城墻長2184米,南城墻長1059.5米,北城墻長1125米,城垣周長6761.5米。
據有關資料稱,榆林城墻“頂寬三丈,底寬五丈,高三丈六尺”,其高度三丈六尺,約為12米。據報載北京明城墻墻體高11.6米。榆林為九邊重鎮之首,出于軍事之需要,城墻高度已超過北京城墻。城墻上建磚垛口1700多個,據說有邏城72個,并在此置火炮。
榆林城地勢為東高西低,東北角向外突出。墻體用黃土夯筑,外側包以青磚,城高三丈六尺,基寬五丈,頂寬三丈。城有五門,北為“廣榆門”,東為“振武門”,大西門為“宣威門”,小西門為“斬東門”,南門為“鎮遠門”。各城門頂上均建有兩層高城門樓,但今除南門尚存外,其它諸門及全部城樓皆毀。現南、東西座磚拱城門及甕城尚存,南門及甕城現為鎮遠飯店所占。城南榆陣橋東山,有明萬歷年間所建的一座十三層磚塔,名“凌霄塔”。
榆林城是座古城,城內外至今仍保存有很多古跡名勝,其中以星明樓、凌霄塔最負盛名。星明樓坐落在榆林南街上,當地稱為鼓樓,為三層木樓,其整個建筑全部為木料卯結而成,梁架精巧,結構合理。星明樓底層分列四個磚石臺基,每個臺上排列七根粗壯的松柏木柱,支撐著高樓的全部重量。樓頂無一根橫梁,三層樓閣皆為斗拱逐層互相疊接,樓體四面飛檐外翹,宏偉壯麗。
榆林城原有鼓樓兩座。第一座為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巡撫余子俊擴建榆林城時所建。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擴建榆林城后,由于城向南展擴,原有的鼓樓便顯得偏北了,所以新建了一座鼓樓,稱為新樓。今天所見的星明樓為清光緒年間重修。據縣志載,樓上原掛有一塊金字大橫匾,上書“無上高真”四字。
榆林古屬雍州,號稱“小北京”城中遍布四合院民居,鎮北臺下有號稱“塞上蓬萊”的紅石峽,城南有“龍穴藏珍”的黑龍潭,榆林現存青云寺、懸空寺、金岡寺、梅花樓、萬佛樓、普慧泉等名勝古跡。
榆林塞就在現今的陜西省榆林。戰國時期,北方邊塞之地多植榆為圍柵。秦統一中國,北逐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后,在這里栽植很多榆樹,榆林塞之名大概由此而來。以地處榆溪(今清水河)之畔,亦稱榆溪塞,成為秦北邊一戍守地。隋時以此地為中心筑起長城,遂成為隋長城的要塞。
明永樂初,為防止蒙古勢力侵擾,在此置寨,正統年間建堡,成化七年(1471)再置衛,同時延綏巡撫都御史徐子俊征發民工在隋長城基礎上修筑榆林邊墻(即長城)千余里,以增強這里的防務。次年,在榆林堡北擴建新城,稱北城,舊堡稱南城。榆林城已具相當規模。九年,長城九邊之一的延綏鎮(相當于現在的大軍區)治所徒遷至榆林城。從此,榆林成為明代邊防重地。后來,榆林城又經擴建。由于戰火,榆林古城墻今多已不復存,僅可見遺跡。現在的榆林城是后來建的新城。
離鎮北臺西不遠,沿清水河岸有名勝紅石峽,由紅砂巖構成,故名。兩側巖壁勢如刀削,高10余米.鑿石為窟,共44窟。據碑石記載,此處曾是宋元間一所名剎,叫紅山寺,系由西夏二國王的陵墓建成。隨著歷史的變遷,今人稱之紅石峽。石壁上有許多古人題字題詞。幾百年來,紅石峽曾名冠邊塞,不少達官文人來到榆林,必先到這里吟詩作賦,偶有佳句麗章,便把它鐫刻在石崖上。現為眾人喜愛的游覽勝地。
榆林城東6公里處又有一座開鑿在山丘峭壁上的萬佛寺石窟,窟中存上千尊浮雕石像和優美的壁畫,至今年代無考,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無定河邊還有十一世紀西夏王朝開鑿的懸空寺,寺廟懸在半山腰間,渾然無成,險峻秀美,具有建筑藝術和考古的價值。
******************************************************************************************************************
古建筑
**********************************************************************************************************************
寺廟
*********************************************************************************************************************
街頭巷尾
******************************************************************************************************************
古城墻
*************************************************************************************************************************
紅石峽
紅石峽又名雄石峽,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處, 紅石峽谷長約350米,峽谷東崖高約11.5米,西崖高13米,東西對峙,峭拔雄偉。峽內玉溪河水流湍急,穿峽直達城西。兩岸垂柳青翠,景色優美。東岸雄山寺建于宋朝,明成化年間復修,其中有“天門”、“地門”各一,皆為隧道。從“天門”可登頂,中間一閣,名“翠然閣”。
紅石峽名冠邊塞,舊時文官、武將、儒士來榆林,必在此地設宴諷詠唱和,留下160多幅寶貴的書法藝術作品,因此稱得上是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寶庫,在它的東西石壁,摩崖石刻相連,窟洞、殿壁、碑石鑲嵌的題詞、題字、碑、碣大小多達一百六十多處,字大者約6米,小者寸許,篆、隸、楷、行、草齊全,筆力雄健、挺勁,文采飛揚,各放異彩,更有少見的蒙文石刻,亦是花叢一艷,堪稱壯觀,似一天然碑林。題刻中有晚清名將左宗棠所題的對聯,革命先烈杜斌題刻的“力挽狂瀾”字跡蒼勁,功力不凡。紅石峽每當夕陽西照,紅石映日,格外美麗。“紅山夕照”被譽為榆林八景之一。
*********************************************************************************************************************
神木二郎山,麟洲勝景,古屬羌山,俗稱西山,也稱“駝峰山”。位于陜西省榆林神木縣城西1公里處。二郎山山勢蜿蜒跌宕,巍峨險峻。窟野河、禿尾河會流于山前,雄偉的長城穿行于后。西邊沙石相間,一片果林,東面石壁陡峭,松柏挺立。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武宗皇帝支神木時曾來此山,他觀山狀如似筆架,所以將此山御之曰:“筆架山”。后來,文人學士來此,有觀其貌似駝峰,故多稱:“駝峰山”。 文革期間全山廟宇慘遭破環,殿堂塑像幾乎盡毀,住山無人,古跡成了廢墟。文革后,地方人士集資籌款,更有政府扶持,至此古城顯春色,老山見新客。 二郎山古建筑群的始建年代,難以詳考,現只見重修諸神殿梁記云:“嘉靖三十四……重修”。可見建筑至少可以追溯到400多年以前。近年來,屢經補修、增修,二郎山面貌一新,秦晉蒙等省(區)的游客絡繹不絕,尤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六月二十二日廟會期間為甚。
************************************************************************************************************************************************************************
榆林窟,位于甘肅省瓜州縣(原名安西縣)城南約70公里處的峽谷中,因其河谷中遍生榆樹而得名。該窟現存43個洞窟,東崖32窟,西崖11窟,歷經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建造和重修,有壁畫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畫佛神像10,826幅。榆林窟同莫高窟在內容、藝術風格、繪畫形式方面一脈相承,同為姊妹窟。在國際國內都有一定的影響。榆林窟25窟、3窟、29窟堪稱為其代表。《西方凈土變》和《觀無量壽佛經變》所描繪的天國世界、樓臺亭閣,再現了唐代高超的藝術技巧,再現了唐代歌舞升平的歡樂景象,幻化在漂渺虛無的佛國世界里。這兩幅大型壁畫的代表作,現陳列于人民大會堂甘肅廳。五代、宋初、西夏、元各種題材的內容也非常豐富,耕獲、嫁娶、宴飲、弈棋、釀酒、冶鐵、音樂、舞蹈等畫面反映了當時現實生活的真實場景。29窟的西夏壁畫《玄奘取經圖》,是具有高度歷史、藝術價值的稀世珍寶。榆林窟還出土過珍奇文物雕刻象牙佛。
清嘉年間,喇嘛吳根棟在榆林窟發現象牙佛一尊,在榆林窟代代移交,解放后由榆林窟最后一代主持獻交給人民政府。象牙佛正名象牙造橡,為像牙牙稍雕琢而成。據說象牙佛世上有兩尊,由同一根象牙雕出,另一尊留存國外。造像時代待考,狀如手掌,高15.9厘米,上寬11.4厘米,下寬14.3厘米,厚3.5厘米。造像分兩片扣合,內刻54個不同情節的佛傳圖,共刻279人,12輛車馬,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兩片合在一起外形是一騎象普賢,手捧寶塔,袒胸赤足,頭發呈波紋狀;象背鞍俱全,裝飾美觀。整個造像刻藝高潮,刀法細膩,形制上表現了印度建佗羅藝術風格。據此推斷,可能是唐代僧人從印度攜歸,是一件在榆林窟歷經一千多年保存下來的稀世珍品。現造像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館,安西縣博物館存有復制品,與原品毫無二致。
*******************************************************************************************************************************************
香爐寺位于佳縣城東北的黃河崖畔,因其山下有一巨石形如香爐,所以得名。寺內石碑記載,香爐寺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寺廟依山勢而建,從西至東,依次有三個院落,皆是坐北朝南。 廟門開在西側,并不是傳統寺廟氣派的山門,而是普通民宅的金柱門,門基不高,并不寬闊,也沒有石鼓、雀替等裝飾,磚雕也已斑駁,可見,這個寺廟的規制并不是很高,可能是民間自發建立的。
佳縣白云山山水相映,白云繚繞,松拍參天,廟宇林立,是全國著名風景名勝區和道教名山,據《佳縣志》記載,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終南山道士李玉鳳云游四方,來到白云山,觀其山其景秀,便結廬而居,采藥治病,設化教民,普濟眾生,他醫德高尚,醫術精湛,一時間名揚四方,被萬姓尊為玉鳳真人。白云觀便是在真人的主持下開始修建的。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神宗皇帝朱翊鈞給白云山頒施對旨一道,親賜《道藏》4726卷,從此白云山名聲大震,當地大興土木,營造道觀,后經歷代續建補葺,建成了以道為主兼有儒、釋廟宇各類建筑100余處、占地200余畝的宏大宮觀。成為全國著名道教圣地,為西北地區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
白云觀數百年來,經過不斷營建修葺,共建廟宇53座,建筑面積8.3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偉,氣勢壯觀。這座古建筑群依山勢高低起伏而建,以真武祖師殿為中心,殿、亭、閣、樓參差錯落,星羅棋布。經黃河灘頭登白云觀,須攀618級臺階。觀內底層建筑為五龍宮,有正殿、兩廊、觀音樓等。宮北為四道天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祠分列其上。真武殿是白云觀的主要建筑,屋宇崇高,輝煌雄偉。殿前有鐘鼓樓。鐘樓的鐘聲,隔黃河的山西境內亦可清晰聽到,因而有佳縣八景之一的“白云晨鐘”之譽。真武殿四周的建筑有藏經閣、瑞芝閣、超然閣、七圣樓、玉皇樓、文昌樓、東岳廟、關帝廟、三靈廟、二斗祠、圣母祠、三清殿、三宮殿、白云洞、真人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