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古典園林 私家園林
八王書屋2013年7月5日重新收集整理

揚州何園

何園坐落于江蘇省揚州市的徐凝門街。何園又名“寄嘯山莊”,是清乾隆年間雙槐園的舊址。清同治年間,道臺何藏舠在雙槐園的舊址上改建成寄嘯山莊,占地14000余平方米。園名取自陶淵明“歸去來兮……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之意,辟為何宅的后花園,故而又稱“何園”。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園主歸隱揚州后,購得吳氏片石山房舊址,擴入園林。

全園可分為東西兩個部分,以兩層串樓和復廊與前面的住宅連成一體。東園的主要建筑是四面廳,為一船廳,單檐歇山式,帶回廊,面闊15.65米,進深9.50米。以此建筑為主景,南向的明間廊柱上,懸有木刻聯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為四壁船為家”;廳北有假山貼墻而筑,參差蜿蜒,妙趣橫生;東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墻;西有石階婉轉通往樓廊;南邊建有五間廳堂,三面有廊。復道廊中的半月臺,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
 
西園空間開闊,中央有一個大水池,樓廳廊房環池而建。池的北樓寬七楹,屋頂高低錯落;中樓的三間稍突,兩側的兩間稍斂,屋角微翹,形若蝴蝶,故而俗稱“蝴蝶廳”。樓旁與復道廊相連,并與假山貫串分隔,廊壁間有漏窗可互見兩面的景色。池東有石橋,與水心亭貫通,亭南曲橋撫波,與平臺相連,是納涼之所。池西一組假山逶迤向南,峰巒疊嶂,后有掛花廳三楹,有黃石假山夾道,古木掩映,野趣橫生。池西的復廊南有一幢三開間的兩層小樓,獨占小院的一角,樓前山石峻峨,清靜幽雅。由此再往南即為住宅區。

何園雖是平地起筑,但卻獨具特色。通過嶙峋的山石、磅礴連綿的貼壁假山,把建筑群置于山麓池邊,并因地勢高低而點綴廳樓、山亭,錯落有致,蜿蜒逶迤,山水建筑渾然一體,有城市山林之譽,是揚州住宅園林的典型。園中的植物配置也獨具匠心。半月臺旁的梅花、桂花、白皮松,北山麓的牡丹、芍藥,南山的紅楓,庭前的梧桐、古槐,建筑旁的芭蕉等等,既有一年四季之布局,又有一日之中早晚的變化,極盡人工雕琢之美。何園是清代后期揚州園林的代表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揚州個園

個園坐落于江蘇省揚州市郊的東關街,前身是清初的壽芝園。嘉慶、道光年間,兩淮鹽商黃至筠購得此園并加以改建,因種竹多,得名“個園”,其意有挺直不彎,虛心向上之意。“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個園是以竹石為主體,以分峰用石為特色的城市山林,相傳出于康熙年間著名畫家石濤之手。前人謂“掇山由繪事而來”,是園掇山頗饒畫理,在似與不似之間,引人無限遐想。園內山峰挺拔,氣勢磅礴,給人以假山真味之感。園中有宜雨軒、抱山樓、拂云亭、住秋閣、透月軒等建筑,與假山水池交相輝映,配以古樹名木,更顯古樸典雅。
 
此園南為入口,中部有二池:東池以小橋劃水域為二,池南桂花廳,面闊三間,單檐歇山,是園中主要建筑,池北有六角亭一處;西池較小,北岸砌有湖石假山,南岸為竹林。園北有長達十一間的二層園林建筑。

個園以“四季假山”聞名。春景在桂花廳南的近入口處,沿花墻布置石筍,似春竹出土,又竹林呼應,增加了春天的氣息。夏景在園的西北,湖面假山臨池,澗谷幽邃,秀木紫蔭,水聲潺潺,清幽無比。秋景是黃石假山,拔地數仞,懸崖峭壁,洞中設置登道,盤旋而上,步異景變,引人入勝。山頂置亭,形成全園的最高景點。冬季假山在東南小庭院中,倚墻疊置色潔白、體圓渾的宣石(雪石),猶如白雪皚皚未消,又在南墻上開四行圓孔,利用狹巷高墻的氣流變化所產生的北風呼嘯的效果,成為冬天大風雪的氣氛。而就在小庭院的西墻上又開一圓洞空窗,可以看到春山景處的翠竹、茶花,又如嚴冬已過,美好的春天已經來臨。這種構思設想,使園林空間的變化極具新意。

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達出“春山艷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詩情畫意。個園旨趣新穎,結構嚴密,是中國園林的孤例,也是揚州最富盛名的園景之一。

 
 
 
 
 
 
 
 
 
 
 
 
  

揚州片石山房

片石山房在揚州城南花園巷,又名雙槐園,園以湖石著稱。園內假山傳為石濤所疊,結構別具一格,采用下屋上峰的處理手法。主峰堆疊在兩間磚砌的“石屋”之上。有東西兩條道通向石屋,西道跨越溪流,東道穿過山洞進入石屋。山體環抱水池,主峰峻峭蒼勁,配峰在西南轉折處,兩峰之間連岡斷塹,似續不續,有奔騰跳躍的動勢,頗得“山欲動而勢長”的畫理,也符合畫山“左急右緩,切莫兩翼”的布局原則,顯出章法非凡的氣度。

片石山房后因年久荒廢,僅存假山主峰殘石依墻而立,現已全面修復,使佳景勝境得以再現。門廳置滴泉,景名“注雨觀瀑”入園,水池前一廳為復建的水榭,欄楣、槅扇雕刻入微。廳中以石板進行空間分隔,其一為半壁書屋,又一為棋室,以雙槐園遺物老槐樹根制作棋臺,造型古拙。中間則為涌的泉,伴以琴臺,琴棋書畫,合為一體。水榭在池之南,與假山主峰遙遙相對,面對崖壑流云、茫茫煙水。水榭此景頗能體現石濤的詩意:“白云迷古洞,流水心澹然;半壁好書屋,知是隱真仙”。園中原明代楠木廳尚存,經裝修出新,深厚端莊。又于楠木廳西墻接造一“不系舟”臨池而泊,似船非船,似塢非塢。楠木廳東院墻上嵌磚刻“片石山房”四字,為臨摹石濤手書放大的。疊石假山,西為主峰,東作陪襯,精妙古樸,片石崢嶸。現存的湖石假山基本保持原貌。山勢東起貼墻蜿蜒至西北角,突兀為主峰,下藏石室兩間,即所謂“片石山房”。出石室抬級蹬道而濟其巔,但見層巒疊嶂,峰回路轉,嵐影波光,游魚倏忽,使人可得林泉之樂。在主峰之東,疊成水岫洞壑,以虛村實,以幽深烘托峻峭,相得益彰。假山之上,用連皮杉木新建半亭,名葫蘆亭,充滿野趣。假山丘壑中的“人工造月”堪稱一絕,光線透過留洞,映人水中,宛如明月倒影。全園水趣盎然,池水盈盈。園內新添碑刻,選用石濤等詩文9篇,置于西廊壁上。壁上還嵌置一塊碩大鏡面,整個園景可通過不同角度映照其中。片石山房占地不廣,卻丘壑宛然,典雅別致,在有限的天地中給人以無盡之感。

 
 
 

揚州小盤谷

小盤谷位于揚州市丁家灣大樹巷內。小盤谷始建于清乾隆嘉慶年間,為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兩江總督周馥的私人宅院。因為園內假山峰危路險,蒼巖探水,溪谷幽深,石徑盤旋,故名小盤谷。

小盤谷在揚州園林中有獨到之處,與個園、何園相比,小盤谷占地很小,建筑物和山石也不多,但妙在集中緊湊,以少勝多,即小見大。水池、山石和樓閣之間,或幽深,或開朗,或高峻,或低平,對比鮮明,節奏多變,在有限的空間里,因地制宜,隨形造景,產生深山大澤的氣勢,咫尺天涯,耐人尋味,這是其他園子所不能相比的。
 
小盤谷總體分為三部分,西部為平房住宅區,中部為一大廳,大廳右為一火巷,巷東即花園。花園分東西兩部分,進園門,即為西園。園中有湖山頹石,舊名為“九獅圖山”,因其山石外形如群獅探魚而得名。山下有洞,洞出西口,有池水一泓,池上架石梁三折。池西一水閣涼廳,三面臨水,山洞北口,臨水設“踏步”,石上嵌“水流云在”。東西花園以走廊和花墻分隔,墻南一桃門,上題“叢翠”,進桃門為東園,園南有涼廳三間。整個園林是以小見大之手法中最杰出者。
 
小盤谷宜靜觀,或待清風于水閣,或數游魚于檻前;或逍遙于山頂,或徜徉于回廊,或閑敲棋子,或倚樓納涼。如此,方能領略到小盤谷的佳妙之處。

 
 
 
 
 
 
 
 
 
 

無錫寄暢園

寄暢園在無錫市惠山東麓惠山橫街。園址原為惠山寺漚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約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書秦金(號鳳山)得之,辟為園,名“鳳谷山莊”。秦金歿,園歸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秦瀚修葺園居,鑿池、疊山,亦稱“鳳谷山莊”。秦梁卒,園改屬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廣巡撫秦燿。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燿因座師張居正被追論而解職。回無錫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間,疏浚池塘,改筑園居,構園景二十,每景題詩一首。取王羲之《答許椽》詩:“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句中的“寄暢”兩字名園。

明末清初,園曾分割。清順治末康熙初,秦耀曾孫將其合并,并加改筑,延請造園名家張欽掇山理水,疏泉立石,“又引二泉之流,曲注層分,聲若風雨,坐臥移日,忽忽在萬山之中”。今“懸淙澗”之流泉三疊以及“七星橋”、“美人石”等,均屬張氏遺構之著者。康熙、乾隆兩帝各六次南巡,必到此園。乾隆仿此園于頤和園中建“惠山園”(諧趣園),它和寄暢園一北一南,互相輝映,成為清代江南造園藝術北傳的一個歷史見證。 咸豐同治年間,寄暢園多數建筑毀于兵火,后稍作補葺。

寄暢園西靠惠山,東南是錫山,園的總體布局抓住這個優越的自然條件,以水面為中心,西、北為假山接惠山余脈,勢若相連。東為亭榭曲廊,相互對映。園的面積雖不大,但近以惠山為背景,遠以東南方錫山龍光塔為借景,近覽如深山大澤,遠眺山林隱約。山外山,樓外樓,空間序列無窮盡。園內池水、假山就是引惠山的泉水和開采山中的黃石作成,是惠山的自然延伸,這更是得天獨厚了。所以,此園在借景、選址上都相當成功,處理簡潔而效果豐富,水平甚高,宜為江南名園之一。寄暢園的水池和山的處理也很成功。水面南北縱深,池岸中部突出鶴步灘,上植大樹二株,與鶴步灘相對處突出知魚檻亭,劃分水面為二,若斷若續。池北又有平橋淺低,似隔還通,層次豐富。山的輪廓有起伏、有主次。其中部較高,以土為主,兩側較矮,以石為主,土石間栽植藤蔓和樹木,配合自然。山雖不高,而山上高大的樹木卻助長了它的氣勢。假山間為山澗,引惠山泉水入園,水流婉轉跌落,泉聲聒耳,空谷回響,如八音齊奏,稱八音瀾,與“天下第二泉”相連。
 
寄暢園屬山麓別墅類型的園林,布局得當,妙取自然,體現了山林野趣、清幽古樸的園林風貌,具有濃郁的自然山林景色。園內登高可眺望惠山、錫山,山巒疊嶂,湖光塔影,現出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絕妙境界,是現存的江南古典園林中疊山理水的典范。

無錫“欽使第”花園

薛福成故居位于江蘇省無錫市崇安區健康路西側。始建于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至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薛福成(公元1838——1894年),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外交家和資產階級早期維新派代表人物,曾任駐英、法、意、比等國公使,寫出了“籌洋芻議”主張變法維新的論述。因其外交有功,賜其住宅為“欽使第”。

故居占地約1.2公頃,建筑面積約10000平方米。宅第設三根軸線,中軸線由照壁、門廳、正廳、房廳、轉盤樓及后花園組成;東軸線為花廳、戲臺、倉廳等;西軸線為偏廳、雜屋及藏書樓等。主要建筑為木結構樓閣、廳堂。該故居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雕刻精細、變化多端,既有清末時代特征,又有地方風格,是江蘇省現存最大的近現代官僚地主宅第之一。為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期的江南大型欽賜府第。它以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呈現出適于社會交往的園林式開放格局,體現了清末西風東漸的時代特征,填補了我國近代建筑史上的空白。

2000年起,無錫市政府斥巨資全面修復故居。2001年,薛福成故居建筑群被國務院頒布為第5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月1日,主體建筑群、東花園、后花園修復開放。


常州未園

未園是江蘇省常州市著名的私家園林,位于常州市大觀路原二十三中學(今市青少年科學藝術宮)內。木商錢遴甫建于1920-1923年。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園林建筑極具江南園林特色,布局曲折幽深,引人入勝。有四宜廳、滴翠軒、汲玉亭、樂魚榭、月洞、垂虹橋、長廊、挹爽亭、長春亭等景。并有百年香樟、桂花、羅漢松等古樹名木點綴其間,使園林顯得古雅幽靜。

常州約園

約園是常州市歷史悠久的古典園林,位于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內。原系明代官府的養鹿場所。清乾隆初年,為中丞謝旻別業,經營成園,稱謝園。后趙翼之孫趙起(字于鞶)購得此園,修葺后改名約園。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園中景物,以奇石見長,趙起于每石題一峰,成“約園十二峰”,即靈巖、縐碧、玉芙蓉、獨秀、巫峽、仙人掌、昆山片影、玉屏、朵云、舞袖、駝峰和飛來一角。并有梅塢風情、海棠春榭、小亭玩月、城角風帆等24景。趙起又每景寫一詞,以增添約園的詩情畫意,故名聞江南。現園中花木扶疏,清流回環,有紫藤一株自怪石縫中蟠曲而上,仿佛翠蓋。池面疊石假山,有石亭、曲橋蜿蜒可通。


上海豫園

豫園坐落于上海市市區南部舊城的東北角,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面與上海城隍廟和豫園商城毗鄰,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和游覽勝地。

豫園原來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為了侍奉他的父親——明嘉靖年間的尚書潘恩而建造的,取“豫悅老親”之意,故名為“豫園”。豫園從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開始興建,至明神宗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完成,前后共用了18年時間。占地70余畝。17世紀中葉,潘氏的后裔逐漸衰落,園林也逐漸荒廢。到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由該地的人士集資購得豫園的一部分,并重新進行整理。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豫園因年久失修,當時的地方官通令各同業公所分管并作為議事的地方,共有21個行業各占一區,自行修葺。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入侵上海,盤踞在城隍廟5日,園林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清政府勾結帝國主義鎮壓太平天國革命,英法軍隊又侵入城隍廟,造成了更大的破壞。新中國成立以后,自1956年起開始整修,恢復了30多畝園景。
 
現在的豫園可分成六大景區,每個景區都有其獨特的景色。入園不久就可以看到一座大型假山,層巒疊嶂,清泉飛瀑,完若真景。假山以武康黃石疊成,出自江南著名的疊山家張南陽之手,享有“江南假山之冠”美譽。“萃秀堂”是假山區的主要建筑物,位于假山的東麓,面山而筑。自萃秀堂繞過花廊,入山路,有明代祝枝山所書的“溪山清賞”石刻。到達山頂時有一個平臺,于此四望,全園景物,一覽無余。

從魚禾榭到萬花樓一帶,有游廊、溪流、山石等景物,多庭院小景,極具玩味。點春堂景區,園亭相套,軒廊相連,花木蔥蘢,泉水潺潺,包括有和煦堂、藏寶樓等建筑。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上海小刀會領袖劉麗川等,曾在點春堂設立指揮部。玉華堂前的石峰——玉玲瓏,是豫園的鎮園之寶,被譽為江南三大名石之首,具“皺、漏、瘦、透”之美。據說是移自烏泥徑朱尚書園,潘允端認為它是宋徽宗時搜羅的花石綱遺物。面對玉玲瓏的是玉華堂。玉華堂內是典雅的明代書房擺設,書房的書案、畫案、靠椅、躺椅等都是明代紫檀木家具的珍品。玉華堂前的白玉蘭樹是上海最古老的市花樹。
 
內園原名“東園”,本來自成一體,現在辟為豫園的一部分,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占地僅2畝,山石池沼、廳堂樓觀、亭臺軒閣,樣樣俱全,園內的花墻、小廊等建筑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晴雪堂”是該園的主要建筑物,裝飾華麗,構造精巧,玲瓏剔透。堂東有溪流,與廊亭、花墻一起組成了一座小型的庭院,庭院內的景物布局緊湊,深具中國園林藝術的特色。園門外還有湖心亭、九曲橋、荷花池,亦為豫園的勝景。
散布于豫園的許多磚雕、石雕、泥塑、木刻,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十分精致。《神仙圖》、《八仙過海》、《廣寒宮》、《郭子儀上壽圖》、《梅妻鶴子》、《上京趕考》、《連中三元》等極具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

豫園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從建園時即和書畫結緣。明代著名書畫家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貞、莫是龍等就曾在豫園賦詩題額、揮毫作畫。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高邕、楊逸、錢慧安、吳昌碩、王一亭等在得月樓發起組織的“豫園書畫善會”成了海上畫派的濫觴。經過多年積累,豫園現珍藏書畫、家具、陶瓷等珍貴文物數千件。

青浦曲水園

曲水園位于上海青浦區公園路612號。初建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據說為了建此園,曾向城中每個居民征募一文錢,故又有“一園”之稱。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拓地池筑堤累石,增建樓臺,前后歷四十余年,建成二十四景,三十余廟的園林。園內一石一水,一亭一閣,盡皆成趣。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改園名為曲水園。因園在大盈浦旁,取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觴”之意。咸豐年間毀于炮火。光緒年間費時20年相繼修復廟、園,增建放生池、花神堂。1927年增修假山,山上筑九峰一覽亭,可登高遠眺松郡九峰。

一進曲水園,就見紫藤繚繞,松槐婆娑,山茶多姿,銀杏參天,門口松梅山石盆景,古樸典雅。右月洞門上刻“俏梅勁松”,左月洞門上刻“鶯歌燕舞”;院內梅樹古松,讓人心醉神迷。進內是九曲長廊回環,廓外百花爭艷,宜于閑步神思。“凝和堂”為全園主景,堂皆涂以紫紅色,端莊凝重。堂后為大荷花池,左側還有建于光緒十年的花神廳。堂北,隔荷花池與一座大假山遙遙相對,池西南有“涌翠亭”,西有“喜雨橋”,并與“小濠梁”等三座水榭互成犄角,布局很妙。建國初筑就的大假山上,青楓古柏,蔽日遮天,山上還有“飛虹醉月”、“達佛谷”、“老人峰”。山頂有“九峰一覽亭”,高四層。過去登上平臺,可遠眺佘山、天馬山、鳳凰山、小昆山等“松郡九峰”。園內的“有覺堂”,是本市僅存的兩座無梁殿之一,具有較高的江南園林建筑藝術價值,別具一格。

曲水園以小巧玲瓏、典雅古樸著稱。園地三十畝,水體占15%。園內建筑以青瓦、白墻、青磚構成,樹木枝榮葉茂,花繁果碩,素有“春日櫻桃爭艷,夏天荷花出水,入秋金桂馥郁,冬令臘梅璀璨”之譽。曲水園距今已有230多年歷史,與上海市內的豫園、南翔古漪園、嘉定秋霞圃、松江醉白池齊名,為上海市五大古典園林之一。

南翔古猗園

古猗園位于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初建于明嘉靖萬歷年間(公元1522-1573年),迄今400多年的歷史,風格與蘇州的拙政園比較接近。園中樹石布局均出自江定竹刻名家朱玉松之手。取《詩經》“綠竹猗猗”之句,定名“猗園”。
 
古猗園占地130畝,逸野堂、戲鵝池、松鶴園、青清園、鴛鴦湖、南翔壁等六個景區,各有不同風貌。古猗園以戲鵝池為中心,西面建有明代的白鶴亭,北面是石舫,又稱不系舟。東面有梅花廳,其建筑和廳外花街都采用梅花圖案,四周種滿了梅花。荷花池中建有宋代的普同塔,雕刻精美。南廳和微音閣前,各有一座石經幢,已逾千年歷史。石舫對岸浮筠閣后是竹枝山。園林布局自然曲折,院落重疊,空間環扣,園林空間內向,展示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文化內涵。
 
園內高堂秀亭,石舫水榭,竹徑通幽,樓閣長廊,古樹名卉,石徑曲水,具有古樸、素雅、清淡、洗練之園藝特色。

松江醉白池

醉白池位于上海市松江區人民南路,始建于l644年,為明代畫家董其昌觴詠處,也是名人學士常游之地。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工部主事顧大申建。醉白池之名取于蘇軾《醉白堂記》,謂宋代宰相韓琦慕唐詩人白居易晚年以飲酒詠詩為樂而筑醉白堂。顧大申擅繪畫,善詩文,亦慕白居易之樂而以“醉白”為池、園名。

全園占地80畝,分為內園和外園兩部分,外園是新建的,內園是原有的。內園為全園精華之所在,庭院相接,亭臺錯落,長廊回環,清泓秀矗。堂、軒、亭、舫、榭、池組成了主體建筑群,有池上草堂、玉蘭院、雕花廳、四面廳、束鹿苑、臥樹軒等十景。園內廊壁和部分庭園里,石刻碑碣較多,這是該園的特色之一。池南長廊的墻壁上,嵌有《云間邦彥畫像》石刻,共二十八塊,鐫明、清松江府屬各縣鄉賢名士百余人之畫像,刻畫甚工。園內還有樹齡在三四百年的古銀杏、古樟樹,年齡在百年以上的牡丹。

醉白池既具有明清時期江南園林山石清池相映、廊軒曲徑相襯的風格,又具有歷史古跡甚多、名人游蹤不斷的特點。它以水石精舍,古木名花之勝馳名江南。

 
 
 
 
 
 
 
 
 
 
 
 
 
 

嘉定秋霞圃

秋霞圃位于上海嘉定區嘉定鎮東大街,是一座具有獨特風格的明代園林,由明代龔氏園、沈氏園、金氏園和城隍廟合并而成,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

秋霞圃始建于正德、嘉靖年間(公元1506年—1566年),是當時工部尚書龔宏的私人花園,園內有松風嶺、鳥語堤、寒香室、數雨齋、桃花潭、灑雪廊諸勝景。清初龔氏子孫衰微,園歸汪姓,始名秋霞圃。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改歸城隍廟。乾隆中,與東鄰沈氏東院合并,改建為城隍廟后花園。后多次遭破壞,現存建筑多系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以后重建。園內建筑大多建于明代,而城隍廟則可以上溯至宋代,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園林。

秋霞圃以清水池塘為中心,石山環繞,古木參天,造園藝術獨特,分桃花潭、凝霞閣、清鏡堂、邑廟等四個景區。桃花潭景區的池上草堂,有“一堂靜對移時久,勝似西湖十里長”的贊譽。堂南的一副對聯:“池上春光早,麗日遲遲,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草堂霜氣晴,秋風颯颯,水流花放,疏雨相過。”此聯將秋霞圃春秋兩季景色描繪得淋漓盡致。凝霞閣景區的“環翠軒”軒西有復廊式“碑廊”,上集明清碑刻17方。從西門入園,院內森桂軒的四周遍植桂樹;軒南置明代遺物“三星石”,分別取名“福、祿、壽”;園內還有一“涉趣橋”,建于公元1921年。小橋連接曲徑北岸,橫跨幽泉清溪。如此靈巧古老的園林橋全國罕見,在上海堪稱一絕。
 
秋霞圃布局精致,環境幽雅,小巧玲瓏,景物與色彩的變化都不大,好象籠罩著一層淡淡的秋意,讓人充滿著詩情畫意的遐想。

海鹽綺園

綺園位于浙江省海鹽縣武原鎮花園弄。綺園原為“馮氏花園”,為江南典型私家園林風格。清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園主馮纘齋于此建宅三進,次年馮纘齋綜合其岳父黃燮清經營的明代故園拙宜園、硯園兩廢園之精華,在自己住宅“馮三樂堂”后辟地修建園林,建成了現在的綺園。成為浙江園林中的一顆名珠。

綺園占地一萬平方米,水面約兩千平方米,樹木遮蓋面積達七千平方米,整個園林幾乎為綠樹所覆蓋,園內樹木近千株。其中古樹名木四十余株,均經數百年風雨。樹木有聳立于山巔,有靜障于山谷,有展翅于山崖,有俯仰于水畔。還有小竹叢叢,以及攀附高樹的藤蔓,蒙絡搖綴,翠蓋如云。
 
整個園林的建造,妙用了“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的疊山理水園論。其特點是以樹木山池為主,略點綴建筑,與今日以風景為主的造園手法相近;園自成一區,不附屬于住宅區;用大面積水域,以聚為主,散為輔,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大假山前后皆有丘壑,與蘇州園林因面積小而略其背面的做法不同。園從西側入口,中建花廳,前架曲橋,隔池筑假山,水繞廳東流向北,布局與蘇州拙政園相近,水穿洞至后部大池。園內有潭影九曲、蝶來滴翠、晨曦罨畫、海月小隱、古藤盤云、幽谷聽琴、風荷夕照、美人照鏡、百鳥鳴春、泥香三樂等景點。其游徑有山洞、岸道、飛梁、小船及低于地面的隧道等組成,構成了復雜的迷境,為江南園林所僅見。園內假山分成前、中、后三區,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詩境。園內建筑“潭影軒”、“小隱亭”、“滴翠亭”、“風荷軒”為建園點綴,更為游人提供休憩之處。園內小橋有九曲橋、四劍橋、罨畫橋聯結山水,更構成獨立的景致。如四劍橋由三跨石板構成,為我國園林橋景的孤例,罨畫橋為石拱橋,將園中湖水分為兩界,拱旁有聯“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與周邊景物構成如詩畫境。園南為住宅“三樂堂”,為白墻黑瓦七樓七底的典型江南民居,與園林相得益彰。

紹興沈園

沈園位于紹興市區東南的洋河弄。宋代池臺極盛,為越中著名園林。據說,過去的沈園比現在大幾倍,是一位姓沈的紳士所建,故名沈園。由于園內建有樓臺亭閣,假山池塘,環境優美,中國歷代文人墨客常來此游覽,賦詩作畫。
 
沈園聞名的另一原因是與宋代大詩人陸游(公元1125—1209年)的一樁悲劇有關。陸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愛,卻為陸母所不喜,陸游被迫與唐琬分離,后來唐琬改嫁趙士程,陸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們春游沈園相遇,陸游傷感之余,在園壁題了著名的《釵頭鳳》詞:“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唐琬看到后感傷之余也依律賦了一首《釵頭鳳》:“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雨斜欄。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詢問,咽淚妝歡。瞞,瞞,瞞!”。 此次邂逅不久唐琬便憂郁而死。陸游為此哀痛至甚,后又多次賦詩憶詠沈園,寫有“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詩句。沈園亦由此而久負盛名。

宋代以后,園漸廢,僅存一角。1984年,依傳世《沈園圖》重建,總面積7865平方米,其中葫蘆池、水井、土丘均系宋時遺物。孤鶴軒、半壁亭、宋井亭、冷翠亭、閑云亭、放翁橋等建筑均按宋代法式構建。沈園東部建雙桂堂,內辟陸游紀念館,展出了陸游在沈園的經歷,以及陸游的愛國史跡和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中部為宋代遺物區,有葫蘆形水池、假山、古井等。園西為沈園遺跡區,以氣勢雄渾,形制古樸的孤鶴軒為中心。正南用出土斷磚砌成的斷垣上,刻有當代詞學家夏承燾書陸游的《釵頭鳳》詞,點明了造園主題。東南有俯仰亭,西南有閑云亭,登亭可攬全園之勝。孤鶴軒之北,有碧池一泓,池東有冷翠亭,池西有六朝井亭,井亭之西為冠芳樓。整個園林景點疏密有致,高低錯落有序,花木扶疏成趣,頗具宋代園林特色。

 
 
 
 
 

東莞可園

東莞可園位于東莞市城區博廈,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前人贊為“可羨人間福地,園夸天上仙宮”。它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為莞城人張敬修所建,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廣西按察,后被免職回鄉,便修建可園,三年后竣工。可園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外緣呈三角形,園內有一樓、六閣、五亭、六臺、五池、三橋、十九廳、十五間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樓、可軒、可堂、可洲…,其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磚結構。最高建筑可樓,高15.6米,沿樓側石階可登頂樓的邀石閣,四面明窗,飛檐展翅,憑窗可眺莞城景色。
 
步入庭園,即是環碧廊。長廊環繞整座園林,環長廊一周,全園景色可盡覽無遺。環碧廊的開端設在“擘紅小榭”之中。“擘紅”是剝荔枝的意思,擘紅小榭就是主人邀請文友品嘗荔枝的地方。雙清室是可園的又一勝景,其結構十分奇妙:堂中的建筑、地面、天花、窗扇皆用“亞”字為圖,相傳亞字是吉祥之字。雙清室是園主人用來吟風弄月的地方,根據堂前湛明橋翠,曲池映月之景,而命名“雙清”。 “雙清”之后,是“問花小院”,為主人賞花之處。順環碧廊步出“問花小院”,來到一處廣闊空間,園中花叢果壇,滿目青翠,被稱為“壺中天”。“壺中天”無任何建筑,它是倚著四面的樓房而形成的一方獨立的空間,是園主人下棋喝茶的小天地。“可堂”是可園最莊嚴的建筑,四條紅石柱并列堂前,顯得氣派不凡。堂外左右兩廊長花基,秀麗中蘊藏著莊嚴肅穆。右前方設一小臺名“滋樹臺”,為專門擺設盆景之用。堂外正中筑一大石山,狀似獅子,威武雄壯,其間建一樓臺,人稱獅子上樓臺。

在3.3畝的土地上,亭臺樓閣,山水橋榭,廳堂軒院,一并俱全。它雖是木石、青磚結構,但建筑十分講究,窗雕、欄桿、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風格。它布局高底錯落,處處相通。曲折回環,撲朔迷離。基調是空處有景,疏處不虛,小中見大,密而不逼,靜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擺設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極富南方特色,是廣東園林的珍品。可園創建人張敬修,金石書畫,琴棋詩賦,樣樣精通,又廣邀文人雅集,使可園成為清代廣東的文化策源地之一。

























番禺余蔭山房

余蔭山房,又名余蔭園,位于廣東番禺南村鎮東南角,是清道光年間舉人鄔燕山為紀念其祖父鄔余蔭而建的私家花園。始建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建成。該園以“小巧玲瓏”的獨特風格著稱于世,贏得園林藝術的極高榮譽,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 
余蔭山房占地面積1598平方米,坐北朝南,以廊橋為界,將園林分為東、西兩個部分。余蔭山房吸收了蘇杭庭院建筑藝術風格,整座園林布局靈巧精致,以“藏而不露”和“縮龍成寸”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間里分別建筑了深柳堂、欖核廳、臨池別館、玲瓏水榭、來薰亭、孔雀亭和廊橋等,在面積并不大的山林里,濃縮了園林的主要設施和景致,使有限的空間注入了幽深廣闊的無限佳景。

余蔭山房園地雖小,但亭橋樓榭,曲徑回欄,荷池石山,名花異卉等,一應俱全。西半部以長方形石砌荷池為中心,池南有造型簡潔的臨池別館;池北為主廳深柳堂。堂前庭院兩側有兩棵蒼勁的炮仗花古藤,花兒怒放時宛若一片紅雨,十分絢麗。深柳堂是園中主題建筑,是裝飾藝術與文物精華所在,堂前兩壁滿洲窗古色古香,廳上兩幅花鳥通花花罩栩栩如生,側廂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畫櫥,碧紗櫥的幾扇紫檀屏風,皆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著當時名人詩畫書法。隔蓮池相望,有臨池別館呼應,夏日憑欄,風送荷香,令人欲醉。

東半部的中央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瓏水榭”,原是賦詩把酒、吟風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楊柳樓臺青、臘梅花盛開、石林咫尺形、虹橋清暉映、臥瓢聽琴聲、果壇蘭幽徑、孔雀盡開屏之八角玲瓏。水榭東南沿園墻布置了假山;水榭東北點綴著挺秀的孔雀亭和半邊亭(來薰亭)。周圍還有許多株大樹菠蘿、臘梅花樹、南洋水杉等珍貴古樹。“來薰亭”半身倚墻而筑,“臥瓢廬”幽辟北隅,“楊柳樓臺”溝通內外,近觀南山第一峰,遠接蓮花古塔影。東西兩半部的景物,通過名叫“浣紅跨綠”的拱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此外,余蔭山房南面還緊鄰著一座稍小的瑜園。瑜園是一住宅式庭院,建于1922年,是園主人的第四代孫鄔仲瑜所造。底層有船廳,廳外有小型方池一個,第二層有玻璃廳,可俯視山房庭院景色。現已歸屬余蔭山房,兩園并在一起,起到了輔弼作用。

佛山梁園

梁園位于佛山松風路先鋒古道,是佛山梁氏宅園的總稱,主要由“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蘆”、“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組成,規模宏大。梁園素以湖水縈回、奇石巧布著稱嶺南;并珍藏著歷代書家法貼。秀水、奇石、名貼堪稱梁園“三寶”。

梁園由當地詩書名家梁藹如、梁九章及梁九圖叔侄四人,于清嘉慶、道光年間(公元1796-1850年)陸續建成,歷時四十余年。梁園總體布局以住宅、祠堂、園林三者渾然一體最具當地大型莊宅園林特色,尤其是以奇峰異石作為重要造景手段。其中的四組園林群體因各自構思取向不同而風格各異,各種“平庭”、“山庭”、“水庭”、“石庭”、“水石庭”等嶺南特有的組景手段式式具備,變化迭出。與各建筑物和景區主題緊密結合的詩書畫文化內涵豐富多彩,詩情畫意比比皆是,園內精心構思的“草廬春意”、“枕湖消夏”、“群星秋色”、“寒香傲雪”等春夏秋冬四景俱全,各異其趣;展示文人園林特質的“石齋寄情”、“硯磨言志”、“幽居香蘭”、“莊宅遺風”四景,將嶺南古園林的多種文化意境,如雅集酬唱、讀書著述、家塾掌教、幽居賦閑等多種文人文化生活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回味無窮。梁園是研究嶺南古代文人園林地方特色、構思布局、造園組景、文化內涵等問題不可多得的典型范例,展現了古代佛山文人對遠離大都會凡囂、享受林泉之樂的追求,也體現了“廣府文化”中對花園式宅第和自然的空間環境的向往;其典型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又是反映佛山名人薈萃、文風鼎盛的重要實物例證。
 
梁園是清代嶺南文人園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布局精妙,宅第、祠堂與園林渾然一體,嶺南式“庭園”空間變化迭出,格調高雅;造園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詩如畫的田園風韻;富于地方特色的園林建筑式式俱備、輕盈通透;園內果木成蔭、繁花似錦,加上曲水回環、松堤柳岸,形成特有的嶺南水鄉韻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態、設置組合之巧妙脫俗而獨樹一幟,是聞名遐爾的粵中四大名園之一。

時至民初,一代名園已瀕于湮沒。鑒于其歷史、藝術和觀賞價值,1882年,佛山市委、市政府首先對現存的群星草堂群體進行了搶救保護,1990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繼而于1994年開始大規模的全面修復,總面積達21260平方米,使名園重光成為現實。

順德清暉園

清暉園坐落在廣東順德市大良鎮華蓋里,是國內現存的一所著名的嶺南園林。 清暉園與東莞可園,番禺余蔭山房,佛山梁園一起,被人稱為嶺南四大名園,它們代表了我國古典園林的重要一支。

清暉園原為明末狀元黃士俊府第,后為清朝進士龍應時購得,其后,經龍氏數代精心營建,格局始臻定型。近年來,順德市政府對清暉園進行了大規模修繕和擴建,面積擴大到2.2萬多平方米。

清暉園占地有五畝余,在景點安排上可分為三個部分。南部為方池,是園中主要水景區,以亭榭取勝,開敞而明朗;中部則是船廳,惜陰書屋,花納廳等,這里南臨水池,又有假山,是全園精華;北部由竹苑,歸寄廬等建筑小院組成,是較為幽閉的園中園景區。園內主要景點有船廳、碧溪草堂、澄漪紅蕖書屋、澄漪亭、惜陰書屋、竹宛、歸寄廬、筆生花館、斗洞、紅蕖書屋、讀云軒、沐英澗、留芬館等。
園林中部的“船廳”是清暉園的精萃所在,傳為原園主千金居所。其外觀為雙層船式磚樓,兼備昔日珠江紫洞艇與江蘇無錫寄暢園名舫之特色,各處飾以翠竹、芭蕉、蝸牛、波紋等雕刻,上下迂回的樓道,猶如登船的跳板,雖在陸上,卻似泊于水中。樓前有池清澈如碧玉,池畔有百年紫藤,繞古沙柳樹而上,宛如系船之巨椿長纜。月明之夜,登樓推窗俯瞰,水來如鏡,綠樹如煙,粉墻黛瓦,鱗次櫛比,饒具南國水鄉舟游情趣。月光如清暉如洗,池上波光瀲滟,池畔翠葉瑩瑩,反射出柔和的光芒,水木清華之美,無與倫比。船廳對面池塘邊有臨水建筑形成“園中有園”、“景外有景”、“步移影換”的佳境。建筑形式仿蘇州園林,或小橋流水,或假山竹叢,亭、堂、館、榭點綴其間。園內南部為方池,是園中的重要水景區,在嶺南園林中,水池的地位舉足輕重,起著調節氣溫、使人清涼的作用。澄漪亭、六角亭、碧溪草堂是主要景觀,幾座建筑物以木制通花作飾的連廊和裝飾有嶺南佳果的濱水游廊聯結。左邊花苑中,種植名貴花木、百年紫藤和其它竹木。

清暉園整體風格以雅致古樸著稱,園內水木清華,景致清雅優美,龍家故宅與擴建新景融為一體,利用碧水、綠樹、古墻、漏窗、石山、小橋、曲廊等與亭臺樓館交互融合,糾集了我國古代建筑、園林、雕刻、詩書、灰雕等藝術于一身。突出了我國庭院建筑中雄、奇、險、幽、秀、曠的特點。造型構筑別具匠心,各具情態,靈巧雅致,門窗古樸精美,品味無窮。園內樹木繁茂,品種豐富,多姿多彩,與古色古香的樓館亭榭交相掩映,倘佯其間,步移景異,令人流連。

濟南萬竹園

萬竹園位于濟南市趵突泉公園內,面積21畝,是一座兼有南方庭院與北京王府、濟南四合院風格的古式庭院。它歷史悠久,環境清幽,頗具“清、幽、靜、雅”的隱士之風。

萬竹園始建于元代,因園中多竹而得名。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當朝宰相殷士儋曾歸隱于此,并易名“通樂園”。清康熙年間,濟南詩人王蘋在園內筑書室,名“二十四泉草堂”。清末民初年間,山東督軍張懷芝重建了這座庭院式住宅,故又名張家花園。這次重筑,集江南江北之能工巧匠,歷時10年,始成今日規模。園中空間一環扣一環,庭園一層深一層,有“庭院深深深幾許”景意。

該園有3套院落,13個庭院,186間房屋,還有5橋4亭1花園及望水泉、東高泉、白云泉等名泉。園內曲廊環繞,院院相連,樓、臺、亭、閣,參差錯落,結構緊湊,布局講究。石欄、門墩、門楣、墻面等處,分別有石雕、木雕、磚雕,雕刻細膩逼真、精美雅致。石雕、木雕、磚雕為萬竹園“三絕”。園內還植有修竹、翠柏、芭蕉、玉蘭等多種花木。整組建筑玲瓏雅致,古樸清幽。1986年,當代著名大寫意花鳥畫家李苦禪紀念館設于園內,常年展出李苦禪畫作。李苦禪畫竹與竹園兩相輝映。


濰坊十笏園

十笏園位于山東省濰坊市胡家牌坊街,今舊城的北部。此園在明清之際原為鄉紳邸宅,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由丁善寶購得,改建為私人花園,稱“丁家花園”。丁善詩愛畫,尤喜古建園林。他特邀親朋精巧設計,在僅有的兩千余平方米內建有樓、臺、亭、榭、書齋、客房等,曲橋、回廊連接,魚池假山點綴其間,小巧玲瓏,勻稱緊湊。集中國南北園林之美于一體。雖出人工,宛如自然。使人們怡以養靜,詠詩作畫,流連忘返,樂在其中。因十笏園占地非常少,時人喻之為“十個笏板”。清末狀元曹鴻勛題名為“十笏園”。

十笏園在中國眾多的園林中,以小巧精致著稱,但在有限的空間里,能呈現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勝。園中假山池塘、曲橋回廊、亭榭書房等建筑共34處,房間67間,緊湊而不擁擠,身臨其境,如在畫中,給人一種布局嚴謹、一步一景的感覺,體現出北方建筑的特色,是我國古典造園藝術中的奇葩。十笏園平面呈長方形,由中、西、東三條古建筑軸線組成,中軸線建筑及其院落為園之主體部分。加之池水泛波,山石點綴,極富江南園林的韻味。園內的主要建筑硯香樓,始建于明代,三開間,二層樓,墻壁上嵌有鄭板橋、金農等著名書畫家的真跡碑刻90余方。此外還有春雨樓、漪嵐亭、水簾洞、小瀑布等,一步一景,變幻萬千,趣味無窮。景致雖出人工,但宛若天成,是中國北方地區具有江南園林小巧玲瓏特色的園林之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建筑-古建筑-園林薈萃(三)
江南古典園林有哪些 江南四大園林 十大江南園林代表盤點→MAIGOO生活榜
中國歷代名園簡介(二):中國十大名園之上海豫園
上海豫園 (二)豫園的建筑
【轉載】蘇州獅子林
拙政園、豫園、個園、沈園……長三角這些曲徑通幽的園林,你去過幾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滦平县| 汉源县| 石河子市| 清远市| 兴山县| 开封县| 巨鹿县| 类乌齐县| 老河口市| 沭阳县| 大兴区| 祁阳县| 大同县| 沾化县| 伊吾县| 合肥市| 平塘县| 土默特右旗| 凉城县| 梧州市| 恭城| 惠安县| 绥江县| 香河县| 灵川县| 舞阳县| 驻马店市| 西和县| 辽中县| 灵寿县| 土默特右旗| 明光市| 桃源县| 萨迦县| 焉耆| 嘉义市| 翁牛特旗| 威海市| 台前县| 蛟河市| 桦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