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園位于上海青浦區公園路612號。初建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據說為了建此園,曾向城中每個居民征募一文錢,故又有“一園”之稱。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拓地池筑堤累石,增建樓臺,前后歷四十余年,建成二十四景,三十余廟的園林。園內一石一水,一亭一閣,盡皆成趣。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改園名為曲水園。因園在大盈浦旁,取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觴”之意。咸豐年間毀于炮火。光緒年間費時20年相繼修復廟、園,增建放生池、花神堂。1927年增修假山,山上筑九峰一覽亭,可登高遠眺松郡九峰。
一進曲水園,就見紫藤繚繞,松槐婆娑,山茶多姿,銀杏參天,門口松梅山石盆景,古樸典雅。右月洞門上刻“俏梅勁松”,左月洞門上刻“鶯歌燕舞”;院內梅樹古松,讓人心醉神迷。進內是九曲長廊回環,廓外百花爭艷,宜于閑步神思。“凝和堂”為全園主景,堂皆涂以紫紅色,端莊凝重。堂后為大荷花池,左側還有建于光緒十年的花神廳。堂北,隔荷花池與一座大假山遙遙相對,池西南有“涌翠亭”,西有“喜雨橋”,并與“小濠梁”等三座水榭互成犄角,布局很妙。建國初筑就的大假山上,青楓古柏,蔽日遮天,山上還有“飛虹醉月”、“達佛谷”、“老人峰”。山頂有“九峰一覽亭”,高四層。過去登上平臺,可遠眺佘山、天馬山、鳳凰山、小昆山等“松郡九峰”。園內的“有覺堂”,是本市僅存的兩座無梁殿之一,具有較高的江南園林建筑藝術價值,別具一格。
曲水園以小巧玲瓏、典雅古樸著稱。園地三十畝,水體占15%。園內建筑以青瓦、白墻、青磚構成,樹木枝榮葉茂,花繁果碩,素有“春日櫻桃爭艷,夏天荷花出水,入秋金桂馥郁,冬令臘梅璀璨”之譽。曲水園距今已有230多年歷史,與上海市內的豫園、南翔古漪園、嘉定秋霞圃、松江醉白池齊名,為上海市五大古典園林之一。
南翔古猗園
古猗園位于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初建于明嘉靖萬歷年間(公元1522-1573年),迄今400多年的歷史,風格與蘇州的拙政園比較接近。園中樹石布局均出自江定竹刻名家朱玉松之手。取《詩經》“綠竹猗猗”之句,定名“猗園”。
古猗園占地130畝,逸野堂、戲鵝池、松鶴園、青清園、鴛鴦湖、南翔壁等六個景區,各有不同風貌。古猗園以戲鵝池為中心,西面建有明代的白鶴亭,北面是石舫,又稱不系舟。東面有梅花廳,其建筑和廳外花街都采用梅花圖案,四周種滿了梅花。荷花池中建有宋代的普同塔,雕刻精美。南廳和微音閣前,各有一座石經幢,已逾千年歷史。石舫對岸浮筠閣后是竹枝山。園林布局自然曲折,院落重疊,空間環扣,園林空間內向,展示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文化內涵。
園內高堂秀亭,石舫水榭,竹徑通幽,樓閣長廊,古樹名卉,石徑曲水,具有古樸、素雅、清淡、洗練之園藝特色。
松江醉白池
醉白池位于上海市松江區人民南路,始建于l644年,為明代畫家董其昌觴詠處,也是名人學士常游之地。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工部主事顧大申建。醉白池之名取于蘇軾《醉白堂記》,謂宋代宰相韓琦慕唐詩人白居易晚年以飲酒詠詩為樂而筑醉白堂。顧大申擅繪畫,善詩文,亦慕白居易之樂而以“醉白”為池、園名。
全園占地80畝,分為內園和外園兩部分,外園是新建的,內園是原有的。內園為全園精華之所在,庭院相接,亭臺錯落,長廊回環,清泓秀矗。堂、軒、亭、舫、榭、池組成了主體建筑群,有池上草堂、玉蘭院、雕花廳、四面廳、束鹿苑、臥樹軒等十景。園內廊壁和部分庭園里,石刻碑碣較多,這是該園的特色之一。池南長廊的墻壁上,嵌有《云間邦彥畫像》石刻,共二十八塊,鐫明、清松江府屬各縣鄉賢名士百余人之畫像,刻畫甚工。園內還有樹齡在三四百年的古銀杏、古樟樹,年齡在百年以上的牡丹。
醉白池既具有明清時期江南園林山石清池相映、廊軒曲徑相襯的風格,又具有歷史古跡甚多、名人游蹤不斷的特點。它以水石精舍,古木名花之勝馳名江南。
嘉定秋霞圃
秋霞圃位于上海嘉定區嘉定鎮東大街,是一座具有獨特風格的明代園林,由明代龔氏園、沈氏園、金氏園和城隍廟合并而成,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
秋霞圃始建于正德、嘉靖年間(公元1506年—1566年),是當時工部尚書龔宏的私人花園,園內有松風嶺、鳥語堤、寒香室、數雨齋、桃花潭、灑雪廊諸勝景。清初龔氏子孫衰微,園歸汪姓,始名秋霞圃。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改歸城隍廟。乾隆中,與東鄰沈氏東院合并,改建為城隍廟后花園。后多次遭破壞,現存建筑多系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以后重建。園內建筑大多建于明代,而城隍廟則可以上溯至宋代,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園林。
秋霞圃以清水池塘為中心,石山環繞,古木參天,造園藝術獨特,分桃花潭、凝霞閣、清鏡堂、邑廟等四個景區。桃花潭景區的池上草堂,有“一堂靜對移時久,勝似西湖十里長”的贊譽。堂南的一副對聯:“池上春光早,麗日遲遲,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草堂霜氣晴,秋風颯颯,水流花放,疏雨相過。”此聯將秋霞圃春秋兩季景色描繪得淋漓盡致。凝霞閣景區的“環翠軒”軒西有復廊式“碑廊”,上集明清碑刻17方。從西門入園,院內森桂軒的四周遍植桂樹;軒南置明代遺物“三星石”,分別取名“福、祿、壽”;園內還有一“涉趣橋”,建于公元1921年。小橋連接曲徑北岸,橫跨幽泉清溪。如此靈巧古老的園林橋全國罕見,在上海堪稱一絕。
秋霞圃布局精致,環境幽雅,小巧玲瓏,景物與色彩的變化都不大,好象籠罩著一層淡淡的秋意,讓人充滿著詩情畫意的遐想。
海鹽綺園
綺園位于浙江省海鹽縣武原鎮花園弄。綺園原為“馮氏花園”,為江南典型私家園林風格。清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園主馮纘齋于此建宅三進,次年馮纘齋綜合其岳父黃燮清經營的明代故園拙宜園、硯園兩廢園之精華,在自己住宅“馮三樂堂”后辟地修建園林,建成了現在的綺園。成為浙江園林中的一顆名珠。
綺園占地一萬平方米,水面約兩千平方米,樹木遮蓋面積達七千平方米,整個園林幾乎為綠樹所覆蓋,園內樹木近千株。其中古樹名木四十余株,均經數百年風雨。樹木有聳立于山巔,有靜障于山谷,有展翅于山崖,有俯仰于水畔。還有小竹叢叢,以及攀附高樹的藤蔓,蒙絡搖綴,翠蓋如云。
整個園林的建造,妙用了“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的疊山理水園論。其特點是以樹木山池為主,略點綴建筑,與今日以風景為主的造園手法相近;園自成一區,不附屬于住宅區;用大面積水域,以聚為主,散為輔,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大假山前后皆有丘壑,與蘇州園林因面積小而略其背面的做法不同。園從西側入口,中建花廳,前架曲橋,隔池筑假山,水繞廳東流向北,布局與蘇州拙政園相近,水穿洞至后部大池。園內有潭影九曲、蝶來滴翠、晨曦罨畫、海月小隱、古藤盤云、幽谷聽琴、風荷夕照、美人照鏡、百鳥鳴春、泥香三樂等景點。其游徑有山洞、岸道、飛梁、小船及低于地面的隧道等組成,構成了復雜的迷境,為江南園林所僅見。園內假山分成前、中、后三區,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詩境。園內建筑“潭影軒”、“小隱亭”、“滴翠亭”、“風荷軒”為建園點綴,更為游人提供休憩之處。園內小橋有九曲橋、四劍橋、罨畫橋聯結山水,更構成獨立的景致。如四劍橋由三跨石板構成,為我國園林橋景的孤例,罨畫橋為石拱橋,將園中湖水分為兩界,拱旁有聯“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與周邊景物構成如詩畫境。園南為住宅“三樂堂”,為白墻黑瓦七樓七底的典型江南民居,與園林相得益彰。
紹興沈園
沈園位于紹興市區東南的洋河弄。宋代池臺極盛,為越中著名園林。據說,過去的沈園比現在大幾倍,是一位姓沈的紳士所建,故名沈園。由于園內建有樓臺亭閣,假山池塘,環境優美,中國歷代文人墨客常來此游覽,賦詩作畫。
沈園聞名的另一原因是與宋代大詩人陸游(公元1125—1209年)的一樁悲劇有關。陸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愛,卻為陸母所不喜,陸游被迫與唐琬分離,后來唐琬改嫁趙士程,陸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們春游沈園相遇,陸游傷感之余,在園壁題了著名的《釵頭鳳》詞:“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唐琬看到后感傷之余也依律賦了一首《釵頭鳳》:“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雨斜欄。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詢問,咽淚妝歡。瞞,瞞,瞞!”。 此次邂逅不久唐琬便憂郁而死。陸游為此哀痛至甚,后又多次賦詩憶詠沈園,寫有“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詩句。沈園亦由此而久負盛名。
宋代以后,園漸廢,僅存一角。1984年,依傳世《沈園圖》重建,總面積7865平方米,其中葫蘆池、水井、土丘均系宋時遺物。孤鶴軒、半壁亭、宋井亭、冷翠亭、閑云亭、放翁橋等建筑均按宋代法式構建。沈園東部建雙桂堂,內辟陸游紀念館,展出了陸游在沈園的經歷,以及陸游的愛國史跡和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中部為宋代遺物區,有葫蘆形水池、假山、古井等。園西為沈園遺跡區,以氣勢雄渾,形制古樸的孤鶴軒為中心。正南用出土斷磚砌成的斷垣上,刻有當代詞學家夏承燾書陸游的《釵頭鳳》詞,點明了造園主題。東南有俯仰亭,西南有閑云亭,登亭可攬全園之勝。孤鶴軒之北,有碧池一泓,池東有冷翠亭,池西有六朝井亭,井亭之西為冠芳樓。整個園林景點疏密有致,高低錯落有序,花木扶疏成趣,頗具宋代園林特色。
東莞可園
東莞可園位于東莞市城區博廈,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前人贊為“可羨人間福地,園夸天上仙宮”。它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為莞城人張敬修所建,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廣西按察,后被免職回鄉,便修建可園,三年后竣工。可園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外緣呈三角形,園內有一樓、六閣、五亭、六臺、五池、三橋、十九廳、十五間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樓、可軒、可堂、可洲…,其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磚結構。最高建筑可樓,高15.6米,沿樓側石階可登頂樓的邀石閣,四面明窗,飛檐展翅,憑窗可眺莞城景色。
步入庭園,即是環碧廊。長廊環繞整座園林,環長廊一周,全園景色可盡覽無遺。環碧廊的開端設在“擘紅小榭”之中。“擘紅”是剝荔枝的意思,擘紅小榭就是主人邀請文友品嘗荔枝的地方。雙清室是可園的又一勝景,其結構十分奇妙:堂中的建筑、地面、天花、窗扇皆用“亞”字為圖,相傳亞字是吉祥之字。雙清室是園主人用來吟風弄月的地方,根據堂前湛明橋翠,曲池映月之景,而命名“雙清”。 “雙清”之后,是“問花小院”,為主人賞花之處。順環碧廊步出“問花小院”,來到一處廣闊空間,園中花叢果壇,滿目青翠,被稱為“壺中天”。“壺中天”無任何建筑,它是倚著四面的樓房而形成的一方獨立的空間,是園主人下棋喝茶的小天地。“可堂”是可園最莊嚴的建筑,四條紅石柱并列堂前,顯得氣派不凡。堂外左右兩廊長花基,秀麗中蘊藏著莊嚴肅穆。右前方設一小臺名“滋樹臺”,為專門擺設盆景之用。堂外正中筑一大石山,狀似獅子,威武雄壯,其間建一樓臺,人稱獅子上樓臺。
在3.3畝的土地上,亭臺樓閣,山水橋榭,廳堂軒院,一并俱全。它雖是木石、青磚結構,但建筑十分講究,窗雕、欄桿、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風格。它布局高底錯落,處處相通。曲折回環,撲朔迷離。基調是空處有景,疏處不虛,小中見大,密而不逼,靜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擺設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極富南方特色,是廣東園林的珍品。可園創建人張敬修,金石書畫,琴棋詩賦,樣樣精通,又廣邀文人雅集,使可園成為清代廣東的文化策源地之一。
番禺余蔭山房
余蔭山房,又名余蔭園,位于廣東番禺南村鎮東南角,是清道光年間舉人鄔燕山為紀念其祖父鄔余蔭而建的私家花園。始建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建成。該園以“小巧玲瓏”的獨特風格著稱于世,贏得園林藝術的極高榮譽,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
余蔭山房占地面積1598平方米,坐北朝南,以廊橋為界,將園林分為東、西兩個部分。余蔭山房吸收了蘇杭庭院建筑藝術風格,整座園林布局靈巧精致,以“藏而不露”和“縮龍成寸”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間里分別建筑了深柳堂、欖核廳、臨池別館、玲瓏水榭、來薰亭、孔雀亭和廊橋等,在面積并不大的山林里,濃縮了園林的主要設施和景致,使有限的空間注入了幽深廣闊的無限佳景。
余蔭山房園地雖小,但亭橋樓榭,曲徑回欄,荷池石山,名花異卉等,一應俱全。西半部以長方形石砌荷池為中心,池南有造型簡潔的臨池別館;池北為主廳深柳堂。堂前庭院兩側有兩棵蒼勁的炮仗花古藤,花兒怒放時宛若一片紅雨,十分絢麗。深柳堂是園中主題建筑,是裝飾藝術與文物精華所在,堂前兩壁滿洲窗古色古香,廳上兩幅花鳥通花花罩栩栩如生,側廂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畫櫥,碧紗櫥的幾扇紫檀屏風,皆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著當時名人詩畫書法。隔蓮池相望,有臨池別館呼應,夏日憑欄,風送荷香,令人欲醉。
東半部的中央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瓏水榭”,原是賦詩把酒、吟風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楊柳樓臺青、臘梅花盛開、石林咫尺形、虹橋清暉映、臥瓢聽琴聲、果壇蘭幽徑、孔雀盡開屏之八角玲瓏。水榭東南沿園墻布置了假山;水榭東北點綴著挺秀的孔雀亭和半邊亭(來薰亭)。周圍還有許多株大樹菠蘿、臘梅花樹、南洋水杉等珍貴古樹。“來薰亭”半身倚墻而筑,“臥瓢廬”幽辟北隅,“楊柳樓臺”溝通內外,近觀南山第一峰,遠接蓮花古塔影。東西兩半部的景物,通過名叫“浣紅跨綠”的拱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此外,余蔭山房南面還緊鄰著一座稍小的瑜園。瑜園是一住宅式庭院,建于1922年,是園主人的第四代孫鄔仲瑜所造。底層有船廳,廳外有小型方池一個,第二層有玻璃廳,可俯視山房庭院景色。現已歸屬余蔭山房,兩園并在一起,起到了輔弼作用。
佛山梁園
梁園位于佛山松風路先鋒古道,是佛山梁氏宅園的總稱,主要由“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蘆”、“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組成,規模宏大。梁園素以湖水縈回、奇石巧布著稱嶺南;并珍藏著歷代書家法貼。秀水、奇石、名貼堪稱梁園“三寶”。
梁園由當地詩書名家梁藹如、梁九章及梁九圖叔侄四人,于清嘉慶、道光年間(公元1796-1850年)陸續建成,歷時四十余年。梁園總體布局以住宅、祠堂、園林三者渾然一體最具當地大型莊宅園林特色,尤其是以奇峰異石作為重要造景手段。其中的四組園林群體因各自構思取向不同而風格各異,各種“平庭”、“山庭”、“水庭”、“石庭”、“水石庭”等嶺南特有的組景手段式式具備,變化迭出。與各建筑物和景區主題緊密結合的詩書畫文化內涵豐富多彩,詩情畫意比比皆是,園內精心構思的“草廬春意”、“枕湖消夏”、“群星秋色”、“寒香傲雪”等春夏秋冬四景俱全,各異其趣;展示文人園林特質的“石齋寄情”、“硯磨言志”、“幽居香蘭”、“莊宅遺風”四景,將嶺南古園林的多種文化意境,如雅集酬唱、讀書著述、家塾掌教、幽居賦閑等多種文人文化生活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回味無窮。梁園是研究嶺南古代文人園林地方特色、構思布局、造園組景、文化內涵等問題不可多得的典型范例,展現了古代佛山文人對遠離大都會凡囂、享受林泉之樂的追求,也體現了“廣府文化”中對花園式宅第和自然的空間環境的向往;其典型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又是反映佛山名人薈萃、文風鼎盛的重要實物例證。
梁園是清代嶺南文人園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布局精妙,宅第、祠堂與園林渾然一體,嶺南式“庭園”空間變化迭出,格調高雅;造園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詩如畫的田園風韻;富于地方特色的園林建筑式式俱備、輕盈通透;園內果木成蔭、繁花似錦,加上曲水回環、松堤柳岸,形成特有的嶺南水鄉韻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態、設置組合之巧妙脫俗而獨樹一幟,是聞名遐爾的粵中四大名園之一。
時至民初,一代名園已瀕于湮沒。鑒于其歷史、藝術和觀賞價值,1882年,佛山市委、市政府首先對現存的群星草堂群體進行了搶救保護,1990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繼而于1994年開始大規模的全面修復,總面積達21260平方米,使名園重光成為現實。
順德清暉園
清暉園坐落在廣東順德市大良鎮華蓋里,是國內現存的一所著名的嶺南園林。 清暉園與東莞可園,番禺余蔭山房,佛山梁園一起,被人稱為嶺南四大名園,它們代表了我國古典園林的重要一支。
清暉園原為明末狀元黃士俊府第,后為清朝進士龍應時購得,其后,經龍氏數代精心營建,格局始臻定型。近年來,順德市政府對清暉園進行了大規模修繕和擴建,面積擴大到2.2萬多平方米。
清暉園占地有五畝余,在景點安排上可分為三個部分。南部為方池,是園中主要水景區,以亭榭取勝,開敞而明朗;中部則是船廳,惜陰書屋,花納廳等,這里南臨水池,又有假山,是全園精華;北部由竹苑,歸寄廬等建筑小院組成,是較為幽閉的園中園景區。園內主要景點有船廳、碧溪草堂、澄漪紅蕖書屋、澄漪亭、惜陰書屋、竹宛、歸寄廬、筆生花館、斗洞、紅蕖書屋、讀云軒、沐英澗、留芬館等。
園林中部的“船廳”是清暉園的精萃所在,傳為原園主千金居所。其外觀為雙層船式磚樓,兼備昔日珠江紫洞艇與江蘇無錫寄暢園名舫之特色,各處飾以翠竹、芭蕉、蝸牛、波紋等雕刻,上下迂回的樓道,猶如登船的跳板,雖在陸上,卻似泊于水中。樓前有池清澈如碧玉,池畔有百年紫藤,繞古沙柳樹而上,宛如系船之巨椿長纜。月明之夜,登樓推窗俯瞰,水來如鏡,綠樹如煙,粉墻黛瓦,鱗次櫛比,饒具南國水鄉舟游情趣。月光如清暉如洗,池上波光瀲滟,池畔翠葉瑩瑩,反射出柔和的光芒,水木清華之美,無與倫比。船廳對面池塘邊有臨水建筑形成“園中有園”、“景外有景”、“步移影換”的佳境。建筑形式仿蘇州園林,或小橋流水,或假山竹叢,亭、堂、館、榭點綴其間。園內南部為方池,是園中的重要水景區,在嶺南園林中,水池的地位舉足輕重,起著調節氣溫、使人清涼的作用。澄漪亭、六角亭、碧溪草堂是主要景觀,幾座建筑物以木制通花作飾的連廊和裝飾有嶺南佳果的濱水游廊聯結。左邊花苑中,種植名貴花木、百年紫藤和其它竹木。
清暉園整體風格以雅致古樸著稱,園內水木清華,景致清雅優美,龍家故宅與擴建新景融為一體,利用碧水、綠樹、古墻、漏窗、石山、小橋、曲廊等與亭臺樓館交互融合,糾集了我國古代建筑、園林、雕刻、詩書、灰雕等藝術于一身。突出了我國庭院建筑中雄、奇、險、幽、秀、曠的特點。造型構筑別具匠心,各具情態,靈巧雅致,門窗古樸精美,品味無窮。園內樹木繁茂,品種豐富,多姿多彩,與古色古香的樓館亭榭交相掩映,倘佯其間,步移景異,令人流連。
濟南萬竹園
萬竹園位于濟南市趵突泉公園內,面積21畝,是一座兼有南方庭院與北京王府、濟南四合院風格的古式庭院。它歷史悠久,環境清幽,頗具“清、幽、靜、雅”的隱士之風。
萬竹園始建于元代,因園中多竹而得名。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當朝宰相殷士儋曾歸隱于此,并易名“通樂園”。清康熙年間,濟南詩人王蘋在園內筑書室,名“二十四泉草堂”。清末民初年間,山東督軍張懷芝重建了這座庭院式住宅,故又名張家花園。這次重筑,集江南江北之能工巧匠,歷時10年,始成今日規模。園中空間一環扣一環,庭園一層深一層,有“庭院深深深幾許”景意。
該園有3套院落,13個庭院,186間房屋,還有5橋4亭1花園及望水泉、東高泉、白云泉等名泉。園內曲廊環繞,院院相連,樓、臺、亭、閣,參差錯落,結構緊湊,布局講究。石欄、門墩、門楣、墻面等處,分別有石雕、木雕、磚雕,雕刻細膩逼真、精美雅致。石雕、木雕、磚雕為萬竹園“三絕”。園內還植有修竹、翠柏、芭蕉、玉蘭等多種花木。整組建筑玲瓏雅致,古樸清幽。1986年,當代著名大寫意花鳥畫家李苦禪紀念館設于園內,常年展出李苦禪畫作。李苦禪畫竹與竹園兩相輝映。
濰坊十笏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