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帝王陵墓
秦始皇的在陜西的咸陽,現在還沒有能力開發,秦以前的都是戰亂無法考證 ,據說秦始皇時期,秦始皇要挖斷國內所有的龍脈,所以毀了很多,他的陵墓據說就是占了周武王的陵墓,現在沒開挖誰也不知道,漢朝的漢武帝的陵墓。茂陵位于興平縣東北約9公里的茂陵村,東距西安市約4O公里。漢末年,曹操是個盜墓的頭頭,也毀了很多 。曹操的陵墓最近報道在河南安陽發現了,已經被盜的沒什么東西了,東西漢之后一直沒有統一的國家,戰亂中,到隋朝。隋朝的開國皇帝文帝楊堅的陵墓位于咸陽城西75公里處三畤原上,楊陵區五泉鄉雙廟坡村。(楊陵埋葬的是隋代開國皇帝文帝楊堅,其陵為泰陵,楊陵由此而得名),到唐朝,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從李淵建立唐王朝到滅亡,前后經歷了三百年的歷史。在這期間,共有二十一個皇帝,包括武則天在內。這二十一個皇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陜西省的關中盆地、黃土高原和北山嶺的頂部。這種依山背原、兩翼展開、面臨平原、并且隔渭河與都城長安相望的布局,體現了唐王朝的博大氣勢。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氣勢更是雄壯異常。宏偉孤聳回絕的陵園主峰,廣闊浩大的陵園區域,龐大的皇親勛臣陪葬墓,威武雄壯的神道石刻,使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一樣,在中國皇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稱它為中國皇陵繼秦漢以后的第二次發展。
關中唐十八陵:高祖(李淵) 獻陵:三原縣東20公里的徐木原上;太宗(李世民)昭陵:禮泉縣東北20多公里的九鬃山上;高宗(李治、武則天合葬墓)乾陵:乾縣西北的梁山主峰上;中宗(李顯)定陵:富平縣被10公里的龍泉山上;睿宗(李旦)橋陵:蒲城縣西北15公里的豐山上;玄宗(李隆基)泰陵:蒲城縣東北15公里的金栗山上;肅宗(李亨)建陵:禮泉縣北12公里的索山石馬嶺上;代宗(李豫)元陵:富平縣西北14公里的檀山上;德宗(李適)崇陵:涇陽縣云陽鎮東北15公里的槎峨山的主峰東側;順宗(李誦)豐陵:富平縣東北20公里的金翁山上;憲宗(李純)景陵:蒲城縣西北13公里的金積山上;穆宗(李恒)光陵:蒲城縣被15公里的堯山南側;敬宗(李湛)莊陵:三原縣陵前鄉紫家窖村東側;文宗(李昂)章陵:富平縣西北15公里的雷村鄉西嶺山上;武宗(李炎)端陵:三原縣徐木原西側;宣宗(李忱)貞陵:涇陽縣云陽鎮西北白王鄉黃村北的仲山上;懿宗(李璀)簡陵:富平縣西北18公里的紫金山上;僖宗(李擐)靖陵:乾縣東北5公里的鐵佛鄉南陵村.
追封的唐王朝帝王陵:太祖(李虎)永康陵:位于西安;元皇帝(李興)寧陵:咸陽渭城區紅旗鄉后排村北側;讓皇帝(李憲)惠陵:蒲城縣西北4公里的三合鄉三合村;武則天母(楊氏)順陵:咸陽渭城區底張鄉陳村南側.
到宋朝。宋朝皇帝陵墓本在河南奉先(河南鞏義市),北宋9帝除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走,客死異鄉外,其余7帝均葬于此。北宋滅亡以后,河南地區為金朝控制,宋帝當然不能繼續葬在奉先。紹興元年(1131),哲宗皇后孟氏去世,遺命先擇地“攢殯”,待恢復中原以后,再歸葬河南。后葬于紹興府會稽縣寶山泰寧寺。后來此地就成為南宋的皇家陵園,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及徽宗梓宮均葬在這里。
到元朝,蒙古族特有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性還有很多不為外界所了解。所以現在還沒有發現一座元朝的陵墓,這也是一個歷史的迷,
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
清朝。清東陵在北京的東北方向,距離北京大約120公里,從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起,清朝統治者先后在這里修建了九座皇帝、皇后的陵園和五座妃子們的陵墓,分別安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五位皇帝及眾多的后妃們。
************************************
隋煬帝陵,現為省級文保單位,位于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隋煬帝楊廣(公元569-618年),在位十四年。初殯于江都宮流珠堂,后葬吳公臺下,唐平江南后,以帝禮改葬雷塘現址。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大學士阮元為其立碑建石,揚州知府伊秉綬隸書“隋煬帝陵”。2013年4月,揚州市邗江區一處房地產項目施工時發現了兩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顯示墓主為隋煬帝楊廣。
宋六陵在離紹興城東南18公里的攢宮村。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北宋哲宗皇后孟氏在臨安(杭州)病故,臨終時請求“就近擇地攢殯,候軍事寧息,歸葬園陵。”她還想著回到老家河南去,但南宋王朝一直回不了老家。孟皇后下葬的地方在紹興寶山,這地方原是泰寧寺,吏部侍郎楊華考察后,覺得此地形勢天設,吉氣豐盈,回去奏請朝廷,將寺院遷走。寶山后來改名為攢宮山,這攢宮地名即從“攢殯”而來。從此,南宋的皇帝死了后都葬在了這里。保留下來的歷代皇陵,都或多或少保存著一些碑碣、祭桌、石人石馬等,只有宋六陵蕩然無存,也許它是中國歷史上遭遇最慘的帝王陵墓。1285年,江南佛教總領、西域僧人楊璉真珈開始對南宋陵大肆盜掘。 還好有義士唐玨等人將諸帝尸骨換出,另行埋葬,得以保全。明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治,開始對宋六陵加以維護。洪武二年,浙江省獻上宋攢宮圖,乃下令將諸帝遺骸歸葬原穴。諸陵封土樹碑,修葺享殿圍墻。可能是明朝開國初期,國力不濟,只修建了孝宗、理宗陵上 的享殿三間,周圍還有幾段墻垣,理宗陵有碑亭、宰牲房、齋房各一間,其他一無所存。明 、清政府下令保護宋六陵,但是破壞事件仍時有發生。據《南北宋陵》轉述1936年5月陳萬里考察南宋皇陵時的情景:“此處遍植松樹,乃是造林事務所的經營,陵上的松,格外來得高大。孝宗陵,四周有矮墻,還有幾楹享堂,壁間嵌上十余塊的御祭文碑記,此外一無可觀。出孝宗陵不多路,就到了高宗陵,更荒涼了,沒有圍墻,也沒有殿堂,就是在一個陰森林里面,一堆土,一塊碑而已。”抗戰時期,汪偽集團的軍隊對宋陵進行了盜掘。到解放時,宋六陵僅存孝、理兩陵的獻殿和被盜掘的六個墓穴。宋遺民山陰人唐玨,召集了一些人,對他們說,我們都是宋人,不忍看皇帝的陵寢暴露,我做了六個石涵。當夜,這些人撿拾起皇帝的遺骸,逐一裝入石涵,并偷偷換上其他死人的骨頭,以免被發現追究。只有理宗的頭顱很大,就不敢換假。他們將石涵葬在蘭亭天章寺前,每一涵上種一冬青樹作記號。后來,楊璉真伽竟將理宗的顱骨做了酒器,作戰利品炫耀,還將那些尸骨雜以牛馬骨,在臨安建塔埋掉,名曰鎮南,要南宋永不能復國。南宋六陵可說是遭受了所有皇帝陵墓中最大的劫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