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歷代帝王陵墓

歷代帝王陵墓


秦始皇的在陜西的咸陽,現在還沒有能力開發,秦以前的都是戰亂無法考證 ,據說秦始皇時期,秦始皇要挖斷國內所有的龍脈,所以毀了很多,他的陵墓據說就是占了周武王的陵墓,現在沒開挖誰也不知道,漢朝的漢武帝的陵墓。茂陵位于興平縣東北約9公里的茂陵村,東距西安市約4O公里。漢末年,曹操是個盜墓的頭頭,也毀了很多 。曹操的陵墓最近報道在河南安陽發現了,已經被盜的沒什么東西了,東西漢之后一直沒有統一的國家,戰亂中,到隋朝。隋朝的開國皇帝文帝楊堅的陵墓位于咸陽城西75公里處三畤原上,楊陵區五泉鄉雙廟坡村。(楊陵埋葬的是隋代開國皇帝文帝楊堅,其陵為泰陵,楊陵由此而得名),到唐朝,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從李淵建立唐王朝到滅亡,前后經歷了三百年的歷史。在這期間,共有二十一個皇帝,包括武則天在內。這二十一個皇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陜西省的關中盆地、黃土高原和北山嶺的頂部。這種依山背原、兩翼展開、面臨平原、并且隔渭河與都城長安相望的布局,體現了唐王朝的博大氣勢。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氣勢更是雄壯異常。宏偉孤聳回絕的陵園主峰,廣闊浩大的陵園區域,龐大的皇親勛臣陪葬墓,威武雄壯的神道石刻,使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一樣,在中國皇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稱它為中國皇陵繼秦漢以后的第二次發展。


關中唐十八陵:高祖(李淵) 獻陵:三原縣東20公里的徐木原上;太宗(李世民)昭陵:禮泉縣東北20多公里的九鬃山上;高宗(李治、武則天合葬墓)乾陵:乾縣西北的梁山主峰上;中宗(李顯)定陵:富平縣被10公里的龍泉山上;睿宗(李旦)橋陵:蒲城縣西北15公里的豐山上;玄宗(李隆基)泰陵:蒲城縣東北15公里的金栗山上;肅宗(李亨)建陵:禮泉縣北12公里的索山石馬嶺上;代宗(李豫)元陵:富平縣西北14公里的檀山上;德宗(李適)崇陵:涇陽縣云陽鎮東北15公里的槎峨山的主峰東側;順宗(李誦)豐陵:富平縣東北20公里的金翁山上;憲宗(李純)景陵:蒲城縣西北13公里的金積山上;穆宗(李恒)光陵:蒲城縣被15公里的堯山南側;敬宗(李湛)莊陵:三原縣陵前鄉紫家窖村東側;文宗(李昂)章陵:富平縣西北15公里的雷村鄉西嶺山上;武宗(李炎)端陵:三原縣徐木原西側;宣宗(李忱)貞陵:涇陽縣云陽鎮西北白王鄉黃村北的仲山上;懿宗(李璀)簡陵:富平縣西北18公里的紫金山上;僖宗(李擐)靖陵:乾縣東北5公里的鐵佛鄉南陵村.


追封的唐王朝帝王陵:太祖(李虎)永康陵:位于西安;元皇帝(李興)寧陵:咸陽渭城區紅旗鄉后排村北側;讓皇帝(李憲)惠陵:蒲城縣西北4公里的三合鄉三合村;武則天母(楊氏)順陵:咸陽渭城區底張鄉陳村南側.


到宋朝。宋朝皇帝陵墓本在河南奉先(河南鞏義市),北宋9帝除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走,客死異鄉外,其余7帝均葬于此。北宋滅亡以后,河南地區為金朝控制,宋帝當然不能繼續葬在奉先。紹興元年(1131),哲宗皇后孟氏去世,遺命先擇地“攢殯”,待恢復中原以后,再歸葬河南。后葬于紹興府會稽縣寶山泰寧寺。后來此地就成為南宋的皇家陵園,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及徽宗梓宮均葬在這里。


到元朝,蒙古族特有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性還有很多不為外界所了解。所以現在還沒有發現一座元朝的陵墓,這也是一個歷史的迷,


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


清朝。清東陵在北京的東北方向,距離北京大約120公里,從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起,清朝統治者先后在這里修建了九座皇帝、皇后的陵園和五座妃子們的陵墓,分別安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五位皇帝及眾多的后妃們。


************************************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于中國北部陜西省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秦始皇陵筑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著都城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于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余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它們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西漢長陵     西漢高祖劉邦

 漢高祖劉邦長陵,在陜西省咸陽市窯店鄉北的咸陽原上,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壯觀的九嵕山,秦川故道穿逾原下。長陵坐落在咸陽原的南部,居高臨下,威武壯觀,顯示了封建帝王高高在上的尊嚴。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布衣提三尺劍有天下"的皇帝。楚漢戰爭中,他叱咤風云,"大戰七十,小戰四十",身負重傷十二次,最后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劉邦稱帝的第二年開始營建長陵。陵園是仿照西漢都城長安建造的,只是規模略小而已。陵園內還建有豪華的寢殿、便殿。寢殿是陵園中的正殿,殿內陳設漢高祖的"衣冠幾仗象生之具",完全像皇帝生前時一樣侍奉。

 
 
 

西漢安陵    西漢惠帝劉盈

漢惠帝劉盈(前213年—前188年),西漢第二位皇帝(前194年—前188年),他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嫡長子,母親呂雉,在位7年。 當初,高帝寵幸戚夫人,戚夫人有一子名曰劉如意,劉如意聰明伶俐,英武果敢,作風很像漢高帝,高帝覺得太子劉盈優柔寡斷,軟弱無能,便想廢劉盈。劉盈的母親呂皇后便請大賢商山四皓來替劉盈說話并輔佐,才免了廢太子的厄運。 前195年,高帝在平定逆臣英布的戰爭中受傷而死,劉盈繼承了皇位,是為漢惠帝,惠帝即位后實施“仁政”,減輕賦稅,提拔賢人曹參為丞相,政治比較清明,社會也很安定。但是惠帝優柔寡斷,軟弱無能,在位后期處處受母親呂后牽制,以至最后抑郁而終,享年僅24歲。惠帝死后,葬于今咸陽市東邊的渭城區韓家灣鄉白廟南村安陵。 惠帝死后,呂后進行了長達8年的專權統治。

 
 
西漢霸陵    西漢文帝劉恒

漢文帝劉恒(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漢族,是漢朝的第5位皇帝,謚號“孝文帝”。公元前180—公元前157年在位。他是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漢惠帝劉盈弟,母薄姬,初被立為代王,建都晉陽。惠帝死后,呂后立非正統的少帝。呂后死,呂產、呂祿企圖發動政變奪取帝位。劉恒在周勃、陳平支持下誅滅了諸呂勢力,登上皇帝寶座。他在位期間,繼續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使得他在位的23年成為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與漢景帝并列為“文景之治”。后葬于灞陵,廟號太宗。


 
 

西漢陽陵    西漢景帝劉啟

漢景帝劉啟(前188—前141年),孝文帝子,母竇皇后。公元前157年即皇帝位,時年32歲。在位16年(前156—前141年),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崩于未央宮,葬陽陵。漢景帝陽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肖家村鄉東張家灣北,渭水與涇水會合處,西距漢高祖長陵約6公里。是咸陽原上西漢帝陵中最東邊的一座。因修陵時,該地屬弋陽縣,故名陽陵。

 
 
西漢茂陵    西漢武帝劉徹

漢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市(原興平縣)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茂陵封土為覆斗形,現存殘高46.5米,墓冢底部基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邊長約420米。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咸陽原共葬有西漢11個皇帝中的9個,陵墓自西向東依次排列,長近百里,氣勢宏偉。

 
 
 
 
西漢平陵    西漢昭帝劉弗陵

漢昭帝劉弗(前94年-前74年),原名劉弗陵,漢武帝少子,母為鉤弋夫人,武帝崩后繼位。即位后,劉弗陵因名字難避諱的緣故更名劉弗,“弗”字避諱“不”。劉弗陵繼位時年僅八歲(古代按虛歲算),遵照武帝遺詔,由霍光輔政,在位13年,病死,終年21歲。葬于平陵(今陜西省咸陽市西北13里處)。年號有始元、元鳳和元平。

 
 
西漢杜陵    西漢宣帝劉詢

 西漢宣帝劉詢的陵墓在陜西省西安市曲江街道三兆村南。始筑于元康元年 (公元前65),初元元年(公元前 48)漢宣帝葬此,為西漢諸帝陵中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一座。1982~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陵園、寢園遺址和陪葬坑進行了鉆探和發掘。漢宣帝陵封土底部邊長172米,頂部邊長50米,高29米。陵墓居陵園中央,四面正中各有一條墓道通向地宮,四條墓道的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墓道底部為斜坡墓道,均填土夯筑。陵墓周圍筑有墻垣,四面墻垣正中各辟一司馬門。陵冢東南575米為王皇后陵,其封土及陵園形制與杜陵相近,只是規模較小,建筑也較簡陋。杜陵從葬坑發掘面積雖小,但出土的數以百計的裸體陶俑和車馬器、兵器、金餅、建筑材料以及其他銅器、陶器、漆器等,顯示出西漢帝陵極為豐富的埋藏內涵。杜陵既對西漢前期帝陵禮儀制度有所承襲,又對后代帝陵發生影響,在漢代帝陵中具有代表性。杜陵的發掘使我們對漢代帝王陵墓的陵區以及禮制建筑的布局、形制有了清楚的認識,表明了西漢帝陵是當時都城長安的縮影,其陵園形制、布局是仿照皇宮進行建造的,使我們對漢代帝陵有了直觀地了解。


 
西漢渭陵    西漢元帝劉奭

漢渭陵位于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鎮新莊村東南。西漢第八位皇帝漢元帝劉奭陵墓。渭陵始建于永光四年(前40)。陵園近方形,南北410米,東西400米,四周有夯土筑成的垣墻。陵冢位于陵園之中,呈覆斗形,底邊長約120米,頂邊長50米,高29米。今陵冢頂部已塌陷。在陵北300米,發現一建筑遺址,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00米。建筑墻基、平鋪方磚居住面和路面遺跡猶存,并出土一批玉雕和其他文物。漢元帝劉奭,字盛,宣帝與孝宣許皇后所生,27歲即位。竟寧元年(前33)五月崩于未央宮。葬渭陵,終年43歲。陵園東北約350米處,是孝元傅皇后陵。現存陵冢低矮,顯系削殘。渭陵北375米,有孝元王皇后合葬陵。王皇后陵園建筑與元帝陵園、垣墻同為夯土筑成,垣墻正中各有闕門,至今仍存遺跡。渭陵東北500米左右是陪葬墓群,排列有序,東西四行,每行七座,當地群眾稱為“二十八宿墓”。現存墓冢12座。據文獻記載,王鳳、王莽妻、馮奉世等陪葬渭陵,但今名位難考。 《漢書·元帝紀》載,永光四年(前40)下詔,罷置陵邑。今在渭陵周圍未發現陵邑遺跡,與文獻記載相符。

 


西漢延陵    西漢成帝劉驁

漢成帝劉驁墓位于咸陽城北5公里處渭城區周陵鄉馬家窯村。劉驁(前51~前7年),字太孫,漢元帝之長子。母王皇后。劉奭死后繼位,時年19歲。在位27年(前33—前7年),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三月,崩于未央宮,葬延陵,年號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因沉湎酒色,懶于理政,故其舅父王鳳專權,王氏諸弟皆封侯。在中國古代昏君的排行榜上,漢成帝是“赫赫有名”的。歷史上對他的定評是“湛于酒色”。他自甘墮落,迷戀酒色,荒淫無道,不理朝政,最后竟死在“溫柔鄉”中。他在做太子時,就以好色出名,當上皇帝后,委政于外家,不理朝綱,致使外戚勢力進一步增長,政治日趨腐敗,階級矛盾迅速激化。民眾不堪其苦,山東、河南、四川等地相繼爆發了農民和鐵官徒起義。面對這一殘局,成帝索性不管民間疾苦,整日斗雞走馬,沉湎于酒色之中。44歲便病死于宮中。
 
 

西漢義陵    西漢哀帝劉欣

漢哀帝義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周陵鄉南賀村東南,劉欣是元帝的庶孫,定陶共王和丁姬的兒子。因成帝無子,劉欣的祖母、元帝傅昭儀多方活動,力勸成帝讓劉欣續嗣。于是在公元前8年,劉欣被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成帝就去世了,劉欣即位,他在位期間,為了緩和社會危機,曾以師丹為大司馬,實行“限田、限奴婢”政策。規定諸王、列侯以至百姓占田不得超過三十頃,結果遭到了貴族們的激烈反對,只得不了了之。在政府重賦和地主兼并的壓迫之下,百姓“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建平二年(公元前6年)又接受夏賀良“改元易號,可得廷年”的建議,改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年,自稱陳圣劉太平皇帝。然而社會危機并未因此而緩和,哀帝也在農民的反抗聲中死去,終年二十六歲,葬義陵。義陵陵園呈方形,邊長約420米,今垣墻殘高1米左右,寬約0.7米。北垣墻正中現存一門闕,其余三面垣墻門闕已無遺跡可尋。據《漢書·平帝紀》載:元始二年(2年),“乙未,義陵寢神衣在柙中,丙申旦,衣在外床上,寢令以急變聞,用太牢祠。”可見義陵亦有寢殿、便殿設置,并設有寢令管理陵園。但今陵園內未發現殿堂建筑遺跡。義陵陵冢位于陵園正中,覆斗形封土堆高約30.41米,陵基邊長為175米。

 
 


西漢康陵    西漢平帝劉衎

漢康陵漢平帝劉衎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于陜西省咸陽市周陵鄉大寨村。陵園平面為方形,邊長420米。陵墓為覆斗形,底東西長216米,南北寬209米,頂部邊長60米,高26.6米。為二層臺,東西臺寬6米,長93米,南北臺寬11.5米,長90米。其東南570米為皇后王氏陵。

 
 
東漢原陵    東漢光武帝劉秀

漢光武帝陵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縣白鶴鎮。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俗稱漢陵,又稱原陵、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公元57年)的陵園,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
 
 

東漢恭陵   東漢安帝劉祜

漢安帝恭陵,位于河南省孟津縣送莊鄉三十里鋪村西南。漢安帝恭陵在清代被洛陽知縣龔松林考證為漢明帝顯節陵。陳長安經過考證,認定所謂大漢冢為漢安帝恭陵。據《洛陽邙山東漢陵試探》一文:該冢已被修成七級梯田,冢頂豎著三角測標。站在冢頂可以盡覽周圍冢墓,星羅棋布的漢冢,異常壯觀;東南遠眺,漢魏故城的殘垣依稀可見。冢周圍的耕地里,有很多河卵石、青石塊和磚塊,有一塊石片上還殘留有“丈三”二字。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墓冢高約20米,周長500米。俗稱“大漢冢”。據《洛陽市志·文物志》載:大漢冢高55米,占地10余畝。上述兩者關于高度的記錄不同。而周長如果是500米,那么直徑為160米,面積則應該是30畝,也不相同。從衛星地圖上測量,恭陵的直徑為140米,看來還是《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的記錄準確些。至于高度,從現場觀察來看,高度20米還差不多,55米?絕對沒這么高。從衛星地圖上看,還可以發現墓的西側封土被削去了一部分。

 
 

東漢懷陵   東漢沖帝劉炳

漢孝沖皇帝劉炳的陵寢。《后漢書》云:永熹元年春正月己未,葬沖帝于懷陵。《帝王世紀》載:沖帝懷陵西北去洛陽15里。南朝梁劉昭在《后漢書》文中注曰:“沖帝懷陵,山方百八十三步,高四丈六尺。為寢殿行馬,四出門。園墓主—劉炳寺吏舍在殿東,堤封田五頃八十畝。”現在的懷凌在河南洛陽市,邙山東漢墓群,二漢冢順帝憲陵南約一里的地方,其地勢略低。如今陵呈覆斗形,高約10米,底部周長200米。


 
 


三國曹操高陵   曹魏武帝曹操

曹操墓即安陽高陵,位于河南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鄴北城(位于臨漳縣)西12公里處。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陽,靈柩運到鄴城(今臨漳縣境內鄴北城,在安陽市北18公里處),葬在鄴城的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經考古發掘得到確認,其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得到國家文物局認定就是曹操墓。

 
 

蜀漢惠陵    蜀漢昭烈帝劉備

史稱“惠陵”,位于成都市武侯祠內。陵墓占地2000平方米,封土高12米,有一道180米長的磚墻環護。陵前有“漢昭烈皇帝之陵”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立。史載,劉備于223年4月病逝于白帝城后,運回成都安葬;墓中還葬有劉備的先后死去的甘、吳二位夫人。劉備墓現有匾“漢昭烈陵”“千秋凜然"對聯:“一杯土尚巍然,向他銅雀荒臺何處尋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鱗古道令人想漢代宮儀”。

 
 
 
 

東吳蔣陵    吳國太祖孫權

吳太祖孫權(182年12月22日-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十九歲時兄長孫策遭刺殺身亡后,孫權繼而掌事,成為一方諸侯。208年,孫權與劉備聯合于赤壁打敗曹操軍隊,建立了孫劉聯盟。219年,孫權派呂蒙偷襲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222年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229年稱帝。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孫權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平定山越,設置郡縣,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衛溫到達夷州。晚年“多嫌忌,果于殺戮”,而且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致群下黨爭。252年病逝,享年70歲,廟號太祖,謚號大皇帝。

 
 
曹魏高平陵    曹魏明帝曹叡

高平陵是三國時期魏明帝曹叡的陵寢。魏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馬懿乘曹爽兄弟隨魏帝祭掃高平陵之機,發動政變。又迫郭太后(明帝后)下令廢曹爽兄弟官職。派人送奏章給魏帝,要求罷免曹爽兄弟。曹爽猶豫不決,最終為求活命而同意交出大權,以侯還第。數日后,司馬懿以謀反罪名族誅曹爽兄弟及親信何晏、丁謐、畢軌等人。自此以后,曹魏政權實際落入司馬氏集團手中。

 
 

隋太陵    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的陵被稱為泰陵,大約在今天的陜西省扶風縣城附近。它南面靠近一個小村鎮,東面就是楊陵火車站。所以如果你想實地探訪一下泰陵是比較便利的。站在泰陵前,你的目光越過渭河,可以看到巍峨的終南山。靜觀泰陵,你可以發現,經過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它顯得益發古老而滄桑。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陵墓頂部是平坦的長方形,而陵冢的底部和四周已經被挖去了很多,想來是歷代盜墓者所為。陵園的建筑早已經毀廢,現在地面的遺存物也已經難以找到了。按照史書的記載,這里應該建有高聳的闋樓。從陵冢往南是一座清代石碑,大約高三米,碑上刻著"隋文帝泰陵"五個清晰的大字,是清代乾隆年間的陜西巡撫畢阮所書。

 
 

隋煬帝陵    隋煬帝楊廣

隋煬帝陵,現為省級文保單位,位于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隋煬帝楊廣(公元569-618年),在位十四年。初殯于江都宮流珠堂,后葬吳公臺下,唐平江南后,以帝禮改葬雷塘現址。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大學士阮元為其立碑建石,揚州知府伊秉綬隸書“隋煬帝陵”。2013年4月,揚州市邗江區一處房地產項目施工時發現了兩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顯示墓主為隋煬帝楊廣。

  
 
 
 

唐獻陵    唐高祖李淵

唐獻陵為唐高祖李淵(公元566—公元635)的陵寢。唐貞觀九年(公元635)五月,李淵卒,十月葬,唐太宗李世民依東漢光武帝原陵之規格修筑獻陵。該陵座北朝南,封土為陵,呈覆斗型,平面呈長方形,陵園為夯筑城恒,四面各壁一門,門外各置石虎一對。陵墓陪葬區位于陵園東北,現存有封土67座,除襄邑李神符在三原縣境內外,其余均在渭南市富平縣境內。

 
 

唐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禮泉縣東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此子,公元617年,李世民勸說并協助其父李淵于太原起兵反隋,西取長安,建立了李唐王朝。李淵稱帝后,李世民被封為秦王,任尚書令。他先后鎮壓了竇建德、劉黑闥等農民起義軍和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王朝的建立和統一立下了功勛。李世民于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其兄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李淵禪位,李世民遂即帝位,是為唐太宗。唐太宗統治時期,唐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史稱“貞觀之治”。唐太宗在位23年,公元649年病死,葬于九嵕山之昭陵。九嵕山“九峰俱俊”、“山巒起伏,氣勢雄偉”,為“關內道之名山”。該山頗為神奇,從南面觀之,形似圓錐;從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極象日本的富士山;從東面看之,形同筆架,當地人稱之為“筆架山”。李世民的陵墓即鑿山為洞,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宮殿,連同陪葬墓在內,綿亙數十里,氣勢宏大,蔚為壯觀。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帝王“因山為陵”的先例。

 
 

唐乾陵    唐高宗李治、唯一女皇帝武則天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陜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陜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修建于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氣勢雄偉壯觀。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梁山是圓錐形石灰巖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61.5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據史書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墻,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40萬平方米。城墻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

 
 

唐泰陵    唐玄宗李隆基

唐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墓,位于陜西省蒲城縣東北十五公里處五龍山余脈金粟山南,唐泰陵以山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繞陵筑墻,氣勢磅礴,典型的大唐皇陵風格。陵區除唐玄宗主陵外,還附葬楊皇后和宦官高力士陪葬墓。經專家考證,泰陵建制仿唐長安城,規模宏大,雖經一千多年風雨,現在神道兩側三十四對石刻基本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唐建陵    唐肅宗李亨

建陵是唐肅宗李亨的陵墓,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西北50公里處、禮泉縣城東北15公里、海拔783米的武將山南麓,因山為陵。東與九嵕山昭陵遙相對峙,西與梁山之乾陵隔川遙望,北面群山疊嶂,南面是層層梯田和廣闊的沃野。爆發"安史之亂"的次年(756),李亨即位于靈武。在位期間(756~762),為了平定藩鎮的叛亂,借兵回紇,于至德二年(757)秋,收復長安、洛陽。由于任用宦官為觀軍容使,致使宦官勢力進一步擴大。762年,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殺張后等,擁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李亨憂驚而死,葬于建陵。建陵依山為陵。陵園東墻長1524米,北墻長879米,西墻長1373米,南墻長1050米,面積15萬平方米。陵墓現存唐關中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雕鑿最細膩石刻。有汾陽王郭子儀、開國公李懷讓等陪葬墓。
 
 
 
 
唐崇陵    唐德宗李適

唐崇陵是唐德宗李適墓,位于咸陽城北45公里涇陽縣蔣路鄉的嵯峨山南麓。唐德宗李適墓。李適(742~805),代宗李豫長子,在位期間(779~805),改租庸調為兩稅法,并征收間架稅、茶稅等,以增加財政收入。為加強中央集權,對藩鎮割據勢力采取裁抑政策,但無成效。用宦官統率禁兵,致使宦官權勢日盛。崇陵依山為陵,居高臨下,山環水抱,墓冢高突,全部用青石壘砌,嵌鑿石槽,澆灌鐵汁,卡有鐵板,十分堅固。陵園方圓20公里。石刻保存基本完好。朱雀門旁有10余尊石人,身著斗篷。近年在其陵區邊緣發現奉詔出使過黑衣大食的宦官楊良瑤墓神道碑。

 
 
 

唐景陵    唐憲宗李春

景陵是唐憲宗李純墓。李純是唐朝第十二個皇帝,生于唐代宗大歷十三年(公元778年),元和十五年(公元821 年)春正月,暴崩于大明宮中和殿,終年四十三歲。景陵位于蒲城縣城西北7公里的金幟山(今三合鄉義龍、趙家、景陵村附近)。金幟山(又稱半山)屬南山山系,山勢由西南向東北方向延伸,諸峰羅列(最高峰海拔806米),形成拱衛之勢,巍峨壯麗,陽光映照,猶如懸幟,故名金幟山。

 
 

唐光陵    唐穆宗李恒

唐穆宗光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陜西省蒲城縣北13公里辛子坡村北的堯山之上,海拔1091米。光陵依山為陵,周圍20公里。陵園南北二神門距離2900米,東西二神門距離2350米,陵園呈東西窄、南北長。現存西南角闕遺址,底徑12米、高1.5米,位于皇邊村北,南神門北20米為獻殿遺址。范圍東西300米、南北150米,遺址內有清代畢沅書的唐穆宗光陵石碑。

 
 

唐端陵    唐武宗李炎

端陵位于咸陽三原縣東北17公里徐木塬桃溝村北,所在地海拔540米,崖下平川高程約400米。獻陵在其東4公里,莊陵在其西6公里。唐武宗李炎墓。李炎(814~846)穆宗第五子,母韋皇后。始封穎王,開成五年(840年)正月被宦官擁立為帝,時年27歲,在位7年(公元841-846年),年號會昌。會昌六年(846)崩于大明宮,同年八月葬于端陵。端陵積土成陵,墓高15米,底部周長360米。端陵積土為冢,呈覆斗型,陵臺底東西58、南北60、高15米

 
 


唐貞陵    唐宣宗李忱

位于咸陽城北50公里處涇陽縣白王鄉崔黃村。唐宣宗李忱墓。陵園地跨涇陽、淳化兩縣。李忱(810~859)為憲宗第十三子,在位期間(846~859),勵精圖治,史稱"大中(宣宗年號)之政有貞觀之風"。大中十三年(859),因服長生藥中毒而死。貞陵因山為陵,城垣沿自然山勢構筑,南垣長1680米,北垣長4080米,東垣長2985米,西垣長4440米,內城面積約629萬平方米。陵園城垣四門前均有對稱的土闕。現存石刻有華表1對、翼馬1對、鴕鳥1只、石馬5對、石獅4對、石人13尊,皆破損殘缺。

 
 

唐簡陵    唐懿宗李淬

簡陵,位于富平縣西北三十公里長春鄉紫金山上(又名虎頭山),懿宗的陵寢就在主峰下,海拔889米。咸通十四年(875年)七月戊寅病死,乾符元年(874年)2月,葬于簡陵。廟號:懿宗,謚號:昭圣恭孝皇帝。1956年8月6日陜西李漼(公元833-873年),宣宗長子,母晁皇后。始封鄆王,大中十三年(859年)8月被宦官擁立為帝,時年21歲,在位15年(公元 860-874年)。病死,葬簡陵。年號咸通。其所在山峰海拔分別為814和883米;北神門外闕址所在的石馬嶺地勢較平坦、開闊,海拔在1000米以上。南北二神門和東西二神門的直線距離均為2100米左右。

 
 

唐靖陵    唐僖宗李儇

唐靖陵為唐十八陵之一,為唐僖宗李儇墓。位于咸陽市乾縣鐵佛鄉南陵村境內,距乾陵4公里,距鐵佛古寺2公里,東為福銀高速公路(G70)。
靖陵是唐十八陵中年代最晚的一座,也是唐陵中第一座進行考古發掘的帝王陵。由于該陵多次被盜,破壞嚴重,墓內的壁畫已不足原來的三分之一,壁畫的藝術水平遠不能和盛時的相比。1995年經陜西省文物局批準,由省、縣文物部門進行科學發掘。該陵地宮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出土文物100余件,主要有石碑、石函、龍鳳玉璧、玉佩、哀冊玉殘片、鎏金銅鎖、鎏金寶石銅花等.

 
 


唐莊陵   唐敬宗李湛


唐莊陵位于陜西省三原縣東北十五公里陵前鎮柴家窯村東250米處,是唐敬宗李湛(809~827年)的陵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湛,唐穆宗李恒的長子,初封為鄂王,后徒封為景王,于元和四年(809)六月七日出生于東內大明宮之別殿。長慶二年(822)十二月被冊立為皇太子的,長慶四年(824)正月,敬宗先因父親穆宗健康惡化以太子身份監國,穆宗于公元824年正月病死后,他于同月丙子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寶歷”,在位2年,寶歷三年(827年)十二月遇害去世,為宦官謀殺,終年18歲,大和二年(828年)七月入葬。

 
 
唐章陵   唐文宗李昂

唐文宗李昂(809-840),是穆宗李恒的次子,敬宗李湛的異母弟。繼敬宗為唐代第十五任皇帝,827年至840年在位。唐憲宗元和四年十月十日(809年11月20日),貞獻皇后蕭氏生于長安東內。穆宗長慶元年(821)封江王。寶歷二年十二月八日(827年1月9日),敬宗遇害,宦官劉克明、蘇佐明等偽造敬宗遺詔,脅迫絳王李悟(憲宗李純第六子)入宮為帝。兩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謙等率禁軍入宮殺死絳王,擁立18歲的江王李涵即位,改名李昂,拈民“大和”(《舊唐書.文宗本紀上》卷17上)。
 
 


北宋永昌陵    宋太祖趙匡胤

永昌陵是宋太祖趙匡胤(927-976)陵墓,位于今天河南省鄭州市下轄的鞏義市。北宋皇帝都葬在鞏義。趙匡胤在后周禁軍任職,因作戰勇猛,成為后周軍隊高級將領。時任檢校太尉。公元960年春,在今河南封丘縣陳橋鎮發動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取代后周,宣布稱帝,定國號為“宋”。在位17年,終年50歲。為防止歷史重演,他通過“杯酒釋兵權”讓手下大將告老還鄉,成為北宋一朝經典之舉。

 
 
 
 

北宋永熙陵    宋太宗趙光義

永熙陵位于鞏縣西村鄉滹沱村的東北,緊靠村邊。東南距永昌陵約兩華里。伊洛河的 一條小支流——塢羅河從其旁邊繞過,趙炅就長眠在這里。永熙陵的石像雄偉,藝術性高。其石羊昂首靜臥,形象優美,從造型藝術或雕刻技法都是宋陵中最優秀的。皇堂深一百尺,方廣八十尺,陵臺方二百五十尺(以上均宋尺)。鵲臺、乳臺、門闕等建筑,都超越前代。宋代陵墓中最大的陵,從神道起處的鵲臺到神壇底止,全長約586米。而我們南京的明孝陵,如果從下馬坊算起,到方城止,全長竟達2620米,并且神道石刻有16對,如果再將寶頂的情況估計在內,其建制規模當在我國帝王陵墓中位居前列。地上有上宮、下宮、宮城和陵臺(墳丘)等建筑群。陵的四周種滿了松、柏、枳、橘之屬和四時花卉。陵臺高達250尺(約合今85米),陵臺下的“皇堂”(地宮)在一百尺(約合32米)深的地下。

 
 

北宋永定陵    宋真宗趙恒

永定陵是宋真宗趙恒的陵墓,位于河南省鞏義市蔡莊北1公里,陵至今尚未正式發掘。周圍有建筑遺址土丘16個。因此陵至今尚未正式發掘,陵內情形尚不為人知,地面上的建筑已毀無存,不過陵前的石刻馬、羊、獅、虎等保存完好,在北宋諸陵中是保存的最好的一組。

 
 

北宋永昭陵    宋仁宗趙禎

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趙禎的寢陵。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趙恒的第六子,即民俗演義《貍貓換太子》中的太子。宋仁宗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1022年即帝位,1063年病死開封,享年53歲。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期間,國泰民安,文臣武吏薈萃,科學文化發達,達到宋王朝鼎盛時期。據有關史料記載,嘉祐八年(1063年)10月,葬仁宗趙禎于永昭陵(今鞏義市區),修陵調集士兵46700人,工期7個月,耗銀50萬兩,錢150萬貫,綢絹250萬匹,耗費占北宋國庫年收入的一半。規模龐大,建筑雄偉, 雖歷經千年風雨,飽受戰亂搶掠,但至今仍不失皇家陵園的恢宏氣勢。整個陵園遵從封建的風水地形堪輿學說,依地勢而就,傍山依水,東南穹窿,西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 和"下宮"組成,神道兩側的石刻群形態逼真,雄渾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角端 "更是雕刻史上的杰作,堪稱世界絕品。
 
 

北宋永厚陵    宋英宗趙曙

趙曙(1032—1067),原名宗實,后改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宗實。廟號英宗,謚號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圣宣孝皇帝。1050年為岳州團練使,后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戰爭。1067年,病逝于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今鞏縣城區舊名“和兒原”的一塊高地上,東南距永昭陵只有500米遠近。陪葬有高后、狄青、楊延昭等。英宗趙曙是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的孫子,濮安懿王趙允讓的兒子。嘉祐七年(1062)立為皇太子,封鉅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英宗不是仁宗的親生兒子,本與皇位無緣,但因仁宗無子,才成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繼承大統的皇帝。繼仁宗皇帝位的英宗,只在位三年。

 
 


北宋永裕陵    宋神宗趙頊

永裕陵是北宋第六代皇帝趙頊陵墓(1085年建造),該陵石刻是宋陵晚期造像的代表,造型技法比較成熟。墓室門口的石獅刻畫極有特色,張口怒目,威武雄健,當地群眾說“東陵獅子西陵象”就是說的這個獅子。它是宋陵石獅造型中最成功的作品。由永熙陵西行,穿過滹沱村,越過塢羅河的一條支流(該河全年大部時間為干涸的深溝),再向西6里,就到了八陵村,村東南約里許,有一高大陵冢,這就是900年前以銳意政治革新著名史冊的皇帝——宋神宗趙頊的陵墓“永裕陵”。

 
 

北宋永泰陵    宋哲宗趙煦

永泰陵位于鞏縣芝田鄉八陵村村南,東北距芝田鎮八華里,東南距永裕陵約400米,趙煦患病,不數日死去,停喪七個月,于八月下葬永泰陵。永泰陵是哲宗趙熙墓,附葬劉后陵。埋葬哲宗趙煦時,路上因遇大雨,久久不停,而靈車深陷泥澤之中,送葬隊伍只得露宿荒野數天之久。

 
 
 
 

南宋六陵

宋六陵在離紹興城東南18公里的攢宮村。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北宋哲宗皇后孟氏在臨安(杭州)病故,臨終時請求“就近擇地攢殯,候軍事寧息,歸葬園陵。”她還想著回到老家河南去,但南宋王朝一直回不了老家。孟皇后下葬的地方在紹興寶山,這地方原是泰寧寺,吏部侍郎楊華考察后,覺得此地形勢天設,吉氣豐盈,回去奏請朝廷,將寺院遷走。寶山后來改名為攢宮山,這攢宮地名即從“攢殯”而來。從此,南宋的皇帝死了后都葬在了這里。保留下來的歷代皇陵,都或多或少保存著一些碑碣、祭桌、石人石馬等,只有宋六陵蕩然無存,也許它是中國歷史上遭遇最慘的帝王陵墓。1285年,江南佛教總領、西域僧人楊璉真珈開始對南宋陵大肆盜掘。 還好有義士唐玨等人將諸帝尸骨換出,另行埋葬,得以保全。明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治,開始對宋六陵加以維護。洪武二年,浙江省獻上宋攢宮圖,乃下令將諸帝遺骸歸葬原穴。諸陵封土樹碑,修葺享殿圍墻。可能是明朝開國初期,國力不濟,只修建了孝宗、理宗陵上 的享殿三間,周圍還有幾段墻垣,理宗陵有碑亭、宰牲房、齋房各一間,其他一無所存。明 、清政府下令保護宋六陵,但是破壞事件仍時有發生。據《南北宋陵》轉述1936年5月陳萬里考察南宋皇陵時的情景:“此處遍植松樹,乃是造林事務所的經營,陵上的松,格外來得高大。孝宗陵,四周有矮墻,還有幾楹享堂,壁間嵌上十余塊的御祭文碑記,此外一無可觀。出孝宗陵不多路,就到了高宗陵,更荒涼了,沒有圍墻,也沒有殿堂,就是在一個陰森林里面,一堆土,一塊碑而已。”抗戰時期,汪偽集團的軍隊對宋陵進行了盜掘。到解放時,宋六陵僅存孝、理兩陵的獻殿和被盜掘的六個墓穴。宋遺民山陰人唐玨,召集了一些人,對他們說,我們都是宋人,不忍看皇帝的陵寢暴露,我做了六個石涵。當夜,這些人撿拾起皇帝的遺骸,逐一裝入石涵,并偷偷換上其他死人的骨頭,以免被發現追究。只有理宗的頭顱很大,就不敢換假。他們將石涵葬在蘭亭天章寺前,每一涵上種一冬青樹作記號。后來,楊璉真伽竟將理宗的顱骨做了酒器,作戰利品炫耀,還將那些尸骨雜以牛馬骨,在臨安建塔埋掉,名曰鎮南,要南宋永不能復國。南宋六陵可說是遭受了所有皇帝陵墓中最大的劫難。



南宋永思陵 (宋高宗趙構)

 
 
 
 

南宋永阜陵(宋孝宗趙睿)

 
 

南宋永崇陵(宋光宗趙惇)

 
 

南宋永茂陵(宋寧宗趙擴)

 
 

南宋永穆陵(宋理宗趙昀)

 
 

南宋永紹陵(宋度宗趙禥)

 
 

遼慶陵

《遼史·地理志》載:遼代第六位皇帝圣宗耶律隆緒,駐蹕慶云山時說:他死后應當埋葬于此。此后,遼代三代皇帝均葬于此:圣宗耶律隆緒及其后妃的墓葬,為“永慶陵”;第七位皇帝興宗耶律宗真及其后妃的墓葬,為“永興陵”;第八位皇帝道宗耶律洪基及其后妃的墓葬,為“永福陵”。三陵各距約0.5公里,自東向西排列,統稱為“遼慶陵”。


 
 

遼永慶陵 遼圣宗耶律隆緒

遼國第六位皇帝。是遼國在位最長的皇帝。12歲(983年)即位,改元統和。蕭太后執政期間進行改革,使遼國更加強盛。1009年圣宗親政后,遼國進入鼎盛。晚年迷信佛教,使遼國開始走向下坡路。遼太平十一年(1031年)六月駕崩,終年61歲,謚號文武大孝宣皇帝。

 
 

遼永興陵 遼興宗耶律宗真

契丹名只骨,遼國第七位皇帝,圣宗長子,母乃宮女褥斤。1021年被冊立為太子,1031年六月即位,改元景福。在位24年,在位時,國庫充裕,但興宗一朝卻朝政松弛,興宗連年征戰,多次征伐西夏,與西夏進行了兩次賀蘭山之戰,逼迫宋朝多交納歲幣,但在政治上趨于保守,國內矛盾逐漸尖銳,遼興宗還迷信佛教。遼重熙二十三年(1054年)八月,遼興宗死去,時年40歲,謚孝章皇帝。

 
 

遼永福陵 遼道宗耶律洪基

遼國第八位皇帝,遼興宗的長子,契丹名查剌。1055年—1101年在位,在位47年。他在位期間,遼政治腐敗,國勢逐漸衰落。道宗本人無所作為,腐朽奢侈,只知道游獵山林。這時地主急劇兼并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聲載道。道宗還重用耶律重元等奸佞,不理朝政,導致灤河之亂的發生。他篤信佛教,在位期間曾大修佛寺佛塔。遼的腐朽統治引起了各族人民的不滿,被遼壓迫的女真族開始興起,最終遼道宗成為掘墓人。1101年,道宗去世,終年70歲。道宗死后25年,曾強大一時的遼朝覆滅了。

 

西夏王陵    西夏王元昊等帝陵

西夏王陵又稱西夏帝陵,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約30公里的賀蘭山東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寢,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內,分布著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被世人譽為“神秘的奇跡”、“東方金字塔”。西夏王陵內現存9座帝陵,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獻陵、顯陵、壽陵、莊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左為昭,右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東西兩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處三進院落建筑遺址,為陵邑(或宗廟)。東部邊緣有磚瓦窯、石灰窯遺址,為陵區窯坊。

 
 
 
 

成吉思汗陵    元太祖鐵木真

成吉思汗陵 (英Genghis Khan) 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規模不算大,占地約5.5公頃,但頗有特色。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鄂爾多斯市區40公里。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始終是個謎。現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經過多次遷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縣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頭市185公里,這里綠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壯麗景色。
 
 

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謚“孝慈”,故名孝陵。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宏偉,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布于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長陵    明成祖朱棣

明長陵為十三陵之首,永樂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樂皇帝建北京皇宮(故宮)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壽宮”。陵園規模宏大,用料嚴格考究,施工精細,工程浩繁,營建時日曠久,僅地下宮殿就歷時四年。明長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樂帝后的場所,建筑在漢白玉雕刻成的三層臺基上,金磚鋪地。殿面闊九間(66.56米),進深五間(29.12米),象征著皇帝“九五”之位。所有木件全用金絲楠木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徑,十幾米高的六十根金絲楠木大柱,承托著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廡殿頂,雄偉壯觀、舉世無雙。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徑達到1.124米,為世間罕見佳木。殿中端坐于九龍寶座之上的永樂皇帝銅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史上精美絕倫的藝術佳作。此外陳列著明陵地宮出土文物數百件,播放1956年發掘地宮的實況錄像,幫助游人解開地宮之謎。

 

明獻陵    明仁宗朱高熾

明獻陵是中國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和皇后張氏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是明十三陵之一。明仁宗朱高熾,成祖長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初一日生于安徽鳳陽;二十八年(1395年)閏九月二十一日,冊立為燕王世子。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四日,立為皇太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洪熙。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二日,逝于飲安殿,享年48歲。謚“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圣達孝昭皇帝”。九月六日葬獻陵。
 
 

明景陵    明宣宗朱瞻基

明景陵,位于天壽山東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明宣宗朱瞻基,仁宗長子,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三日生于燕王府。永樂九年(1411年)十一月十日,立為皇太孫;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即位,十月十一日,立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宮,享年37歲。謚“憲天崇道英明神圣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景陵。

 
 

明裕陵    明英宗朱祁鈺

明裕陵,位于明十三陵天壽山西峰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明英宗朱祁鎮,明宣宗長子。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三年(1428年)二月六日立為皇太子,十年(1435年)正月十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正統。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英宗去世,謚“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臨終遺詔止殉,結束了宮人殉葬的殘酷制度。五月,陵寢玄宮建成,八月,英宗葬裕陵。

 
 

明茂陵    明憲宗朱見深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憲宗朱見深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陵寢制度大體如裕陵,但寶城內琉璃照壁后面設有左右兩個方向的踏跺,可上登寶山,又與其他各陵均不相同,顧炎武《昌平山水記》記載順治、康熙年間茂陵的情況是: “十二陵惟茂陵獨完,他陵或僅存御榻,茂陵則簨虡之屬猶有存者。”
 
 

明泰陵    明孝宗朱佑樘

明泰陵,位于筆架山東南麓,這里又稱“施家臺”,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號弘治)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明泰陵,位于北京昌平區筆架山東南麓,這里又稱“施家臺”,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明孝宗朱祐樘,憲宗第三子,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三日生,十一年(1475年)十一月八日立為皇太子,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治。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七日逝于乾清宮,享年36歲,謚“達天明道純誠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十月十九日葬泰陵。

 
 

明康陵    明武宗朱厚照

明康陵,位于昌平天壽山陵區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建陵用時1年,總體布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后圓形狀。康陵是目前發現的十三陵中磚碑銘文最多的一個陵。該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萬平方米。明末,康陵曾遭到燒毀,在清朝乾隆年間,曾被整修。

 
 

明永陵   明世宗朱厚熜

明永陵位于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明世宗朱厚熜,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十日生于興王府,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逝于乾清宮,享年60歲,謚“欽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次年三月十七日葬永陵。

 
 

明昭陵    明穆宗朱載垕

明昭陵位于北京昌平區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載垕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也是陵區正式開放的旅游景點之一。明穆宗朱載垕,世宗朱厚 第三子,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生于皇宮,十八年二月封裕王,四十五年十二月繼皇帝位,次年改元“隆慶”,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于乾清宮病故,享年36歲。謚“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九月十九日葬昭陵。

 
 

明定陵    明神宗朱翊鈞

明定陵位于北京昌平區,地面建筑的總布局,呈前方后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征意義。定陵早在萬歷帝生前就開始營建,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開工,歷時6年方完成,耗銀八百萬兩。陵墓建成時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該陵墓整整閑置達30年之久。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后有高大寶城一座。陵正門前方是三卒漢白玉石橋。過了橋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圍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監等建筑物300多間。再往后就是陵園最外面的圍墻-外羅城(圍墻外的圍墻)。

 
 

明慶陵    明光宗朱堂洛

慶陵,位于十三陵中的長陵西北1.5公里,獻陵西北約0.5公里,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內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慶陵原為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為自己修建的陵墓,景泰皇帝朱祁鈺是明宣宗的兒子,明英宗的弟弟。土木之變后,明英宗被俘,弟弟朱祁鈺監國,后被立為皇帝,年號景泰。尊英宗為太上皇,一年之后,英宗被放回,閑居南宮。景泰八年,景泰皇帝得了一場大病。武清侯石亨等人趁機發動奪門之變,將景泰帝軟禁在西內,重新立英宗為帝。不久,景泰帝憂憤而死。英宗廢朱祁鈺為王,同時將景泰帝在天壽山已經開始施工的陵寢廢棄,把景泰帝按親王的規格葬在了北京西山,未入十三陵。誰知一百多年過去了,在這塊陵寢的遺址上,又建立起了明光宗朱常洛的慶陵。當時由于明光宗朱常洛死的突然(只當了29天的皇帝),加之國力空虛,明光宗的父親明神宗尚未下葬,更無暇來為自己建陵。于是,建陵的時候也來不及選吉壤、卜壽陵,只得采用了景泰帝的壽陵陵址,把已經被廢棄了160多年的的明代宗朱祁鈺的陵被重新改建,這就是今天的慶陵。《明史·熹宗本紀》載:“九月壬寅,葬貞皇帝于慶陵。”



明德陵    明熹宗朱由校

明德陵位于潭峪嶺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熹宗朱由校,光宗長子,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生,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天啟。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年23歲,謚“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哲皇帝”。崇禎元年(1628年)三月八日葬德陵。

 
 

明思陵    明思宗朱由檢

明思陵,位于北京昌平縣天壽山,明思宗朱由檢與周皇后及田貴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明思宗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朝最后一位皇帝,1628年即位,至1644年明思宗見明朝大勢已去,于紫禁城后景山自縊身亡。思陵約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寵妃田貴妃之妃園寢。明朝滅亡后,李自成命人將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貴妃之墓,為攏絡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與妃嬪合葬之陵,而相較于明朝諸陵,思陵的規模也較小。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貼身太監王承恩陪葬墓,清順治帝、康熙帝亦曾為王承恩立碑以嘉許其貞忠殉主。

 
 


清福陵    清太祖努爾哈赤

福陵位于沈陽東郊的東陵公園內,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的陵墓,因地處沈陽東郊,故又稱東陵。福陵后倚天柱山,前臨渾河,萬松聳翠,大殿凌云,占地19.48萬平方米。福陵中利用地形修筑的"一百零八蹬"(108級臺階),象征著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福陵的重要標志。福陵與沈陽市的昭陵、新賓縣永陵合稱“關外三陵”、“盛京三陵”。東陵公園始建于公元1629年 (天聰三年),到公元1651年基本建成。后經清朝順治、康熙、乾隆年間的多次修建,形成了規模宏大、設施完備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距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歷史。

 
 
 
 

清昭陵    清太宗皇太極

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位于沈陽(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游覽勝地。園內古松參天,草木蔥蘢,湖水蕩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充分顯示出皇家陵園的雄偉、壯麗和現代園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有關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清孝陵    清世祖順治(福臨)

孝陵在昌瑞山的主峰下,是順治皇帝的陵墓。孝陵是清東陵的主體建筑。陵園前矗立著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漢白玉制成的。上面浮雕著“云龍戲珠”、“雙獅滾球”和各種旋子大點金彩繪飾紋,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緊靠石牌坊是大紅門。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清東陵的門戶,紅墻迤儷,肅穆典雅。門前有“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的石碑。穿過大紅門,迎面是碑樓。碑樓中立有兩通高大的“圣德神功碑”,碑上分別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鐫課著順治皇帝一生的功績。它是清初政治、軍事的一個側面,它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滿清統治者入關后統治政策的方略和順治其人。龍鳳門位于神道中間,,三門六柱三樓,彩色琉璃瓦蓋,龍鳳呈祥花紋裝飾,富麗多彩。顯示了神道的悠遠和風光的優美。過龍鳳門是七孔橋。它是東陵近百座石橋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有趣的一座。橋身全部用漢白玉石拱砌而成,選料奇特,如果順欄板敲擊,就會聽到五種音階金玉般的聲響,人稱“五音橋”。神道北端是巍峨的隆恩殿,是舉行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筑。為了推崇皇權,清朝統治者不惜工本,極力裝修隆恩殿,金龍環繞,富麗堂皇。與順治皇帝合葬的還有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生母)和孝獻端靜皇后董鄂氏 。

 
 


清景陵    清圣祖康熙(玄燁)

清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橋、望柱、石像生、下馬碑、神廚庫、牌樓門、神道碑亭、二柱門、臺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這些大大小小的建筑以一條寬9.70米的神路貫穿成一個完整的序列,該神路南與孝陵神路銜接,北端直達寶城,彎環如龍,盤曲有情。景陵是清王朝在東陵界內營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其建筑規模稍遜于孝陵,建筑規模總體上是以孝陵為藍本,但局部又有所改創。如圣德神功碑亭內立雙碑;石像生縮減為5對;改龍鳳門為牌樓門等。景陵在葬在葬制上也有重大變革,開創了先葬皇后,附葬皇貴妃的制度;另外還摒棄了尸體火化入葬的傳統而改為土葬。景陵的建筑風格及喪葬形式大多為后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清泰陵    清世宗雍正(胤禛)

清朝的泰陵距易縣15公里的永寧山下,海拔382米,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頃,內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憲皇后、敦肅皇貴妃。泰陵清西陵中建筑 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泰陵是清朝人關以后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坐落在永寧山下。整個陵寢分前后兩個部分,前部分是門、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宮殿。
一座飛虹跨溪的五孔石拱橋是泰陵最前面的建筑,這橋10.94米寬,87米長,拱高4.9米,由長方形青白石建成,蜿蜒曲折的北易水從橋下流過,春夏秋冬,嚴寒酷暑,碧水長流,清幽可愛,風光優美誘人,像一幅山水畫卷。五孔橋北,有巍峨高大雕工精美的三座石牌坊,一座居中橫跨神道,二座稍后,分列左右,矗立于大紅門外廣闊的原野上,歷經260年的風雨滄桑,雄姿不減當年。大紅門是西陵的總門戶,門有三洞,設東西便門各一,高大的門樓,朱紅的圍墻,宏偉的龐殿頂把大紅門裝點得雄姿挺立,氣象萬千。

 
 

清裕陵    清高宗乾隆(弘歷)

清裕陵位于孝陵以西的勝水峪,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七年告竣,耗銀170多萬兩。裕陵明堂開闊,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氣勢非凡,其規制既承襲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創新。陵寢建筑,基本上是沿襲明朝十三陵建造,并加以改進。往北依次為東西朝房、班房、隆恩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陵寢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月牙城、寶城、寶頂、周圍紅墻環繞,與隆恩門相銜接.地宮內布滿了精美的佛教題材的雕刻:三世佛、五方佛、八大菩薩、四大天王、二十四佛、五欲供、獅子、八寶、法器、佛花以及三萬多字的藏文、梵文經咒,雕法嫻熟精湛,線條流暢細膩,造型生動傳神,布局嚴謹有序,堪稱"莊嚴肅穆的地下佛堂"和"石雕藝術寶庫"。

 
 
 
 
 
 
 
 
 
 
 
 
 
 
 

 

清昌陵    清仁宗嘉慶(颙琰)

清昌陵是 嘉慶皇帝 愛新覺羅颙琰和 孝淑睿皇后 喜塔臘氏的陵寢,位于 清西陵 的泰陵之西。它的神道在泰陵圣德神功碑亭南與之相接,是唯一與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沿途三孔平橋一座,西行300米北折,建有清朝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往北部分與泰陵皆同。唯隆恩殿地面獨具特色。清代皇陵都是皇帝本人或嗣皇帝為先皇建造的,只有昌陵是嘉慶皇帝的父親 乾隆皇帝 為他督造的,是 父親 給 兒子 造陵。

 
  

清慕陵    清宣宗道光(昱寧)

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的陵寢,位于昌陵西南15公里處的龍泉峪。道光在位30年(1820—1850年)。與道光合葬的是孝穆成皇后、孝全成皇后。慕陵在清東西兩陵區中,規制比較特殊,基本上不遵從祖陵制度,簡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規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規模最小的一座,沒有方城和明樓。

 
 

清定陵     清文宗咸豐(奕詝)

定陵是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的陵寢,位于清東陵界內最西端的平安峪。它的神道在七孔橋南與孝陵神道相接,一直西行,直至西大河東岸北折,第一個建筑是一座五孔平橋,每側欄板7塊,然后是涵洞一座、五孔拱橋一座、望柱一對、石像生(獅、象、馬、武將、文臣)共五對、沖天牌樓門、神道碑亭、西側有神廚庫院一座、北為三路三孔石橋,橋北東西相對朝房各一座,東西相對布瓦卷棚頂值班房各一座,正中為隆恩門,隆恩殿僅月臺南東西三面有石欄桿,大殿本身取消了環繞的石欄桿,殿后為三座門,定陵裁撤了二柱門,其余與祖陵同。1966年,拆除了西朝房和西配殿。定陵始建于咸豐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完工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前后計有7年半的時間,凈耗白銀三百一十三萬四千五百四十七兩之多。

 
 
 
 

清惠陵    清穆宗同治(載淳)

清惠陵[1]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和阿魯特氏孝哲毅皇后(嘉順皇后)的陵寢,位于景陵東南三公里處的雙山峪,載淳在位十三年(1862-1874年),生前一直未建陵寢。死后,于公元1875年春(史載為光緒元年二月),清廷選擇雙山峪為萬年吉地,二月二十三日確定陵名為惠陵。自公元1875年(光緒元年)農歷八月初三日動工,至公元1878年(光緒四年)農歷九月竣工,歷時三年零一個月,共耗銀4359110.89兩。承修大臣醇親王奕譞、左都御史魁齡、戶部侍郎榮祿、署理工部侍郎翁同龢等。

 
 
 
 

清崇陵    清德宗光緒(載湉)

崇陵是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的陵寢,位于泰陵的東南面約4公里的金龍峪。光緒在位34年(1876-1908年)。崇陵是中國歷代皇帝中的最后一座陵寢,宣統元年(1909年)破土興建,民國四年(1915年)竣工。崇陵的建筑物數量與規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建筑工巧,陵園儀樹中有罕見的羅漢松和銀松。地宮中合葬著光緒帝和他的隆裕皇后。

 
 
 
 

清定東陵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的墓葬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初九清明節,由同治皇帝親自勘察風水,于十五日將平頂山改為普祥峪定為慈安母后皇太后的墓葬,普陀山改名普陀峪,定為慈禧太后的墓葬所在.兩陵由第七世樣式雷雷廷昌主持設計修建,于當年八月同時動工,于光緒五年(1880年)六月同時完工,耗時六年,耗銀五百多萬兩.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陵又重修一次,工程歷時十三年于一九零八年十月十八日完工。慈禧墓棺內珍寶:尸體入棺前,在棺底鋪三層金絲串珠錦褥和珍珠一層,共厚一尺.頭上部為翠菏葉,腳下置粉紅碧璽蓮花.頭戴珍珠鳳冠,冠上最大一顆珍珠大如雞卵,價值一千萬兩.身旁放金,寶石,玉,翠雕佛爺二十七尊.腳下兩邊各放翡翠西瓜,甜瓜,白菜,還有寶石制桃,李,杏,棗二百多枚,身左放玉石蓮花,身右放玉雕珊瑚樹.另外還有玉石駿馬八尊,玉石十八羅漢,共計七百多件.葬殮完畢,又倒入四升珍珠,寶石兩千兩百塊填棺。該墓于民國十七年五月十七日上午被馮玉祥舊部孫殿英盜掘.陪葬文物有二十余車。一九八四年元月,內棺再次被打開,確認棺內上身包裹黃綢,下體褲子上繡滿壽字,右腳穿白菱襪,左腳赤裸的完整尸骨就是慈禧。慈禧死后一年,于宣統元年十月(1909年11月15日)葬入地宮。僅僅20年后,便被孫殿英部盜掘洗劫。1979年2月,清東陵管理所正式開放,才再次打開地宮。推開兩道石門,從石棺床上見到一具完整的內棺棺木,而破碎的外槨被扔在西北角。這是1928年此陵被盜后溥儀派載澤等人匆忙清理重殮的。

 
 

 
 
 
 
 
 
 
 
 
 
 
 
 
 
宣統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

愛新覺羅·溥儀,字耀之,號浩然。曾是清朝皇帝和偽滿洲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皇帝,辛亥革命以后,被袁世凱逼迫而宣布退位。抗戰時充當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皇帝”,被定為戰犯,后被國家主席毛澤東特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后擔任第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1967年在北京去世。作為清朝皇帝在位時的他的年號為“宣統”,故通稱宣統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其在偽滿洲國“皇帝”位時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宣統皇帝溥儀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寶山。于1995年遷葬到清西陵的華龍皇家陵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古代十大帝陵
歷代皇陵綜述
參觀明孝陵博物館
探訪崇禎皇帝陵——思陵
現存歷史十大陵墓,秦始皇、武則天最神秘,有座陵墓修了247年!
盤點中國帝王陵墓十大謎團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安县| 丹棱县| 长丰县| 龙山县| 托克逊县| 鸡东县| 应城市| 乐亭县| 岱山县| 本溪市| 罗源县| 合江县| 宜良县| 永吉县| 长春市| 嘉兴市| 石台县| 文成县| 额敏县| 中卫市| 子长县| 名山县| 涿鹿县| 连江县| 宽甸| 尼玛县| 略阳县| 垫江县| 涪陵区| 项城市| 横峰县| 长岭县| 军事| 麦盖提县| 舟山市| 绥江县| 石城县| 罗源县| 蒙山县| 昌邑市| 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