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官辦書院是唐玄宗于東都洛陽創建的麗正書院,宋代有四大書院(白鹿、嵩陽、應天、岳麓)。明代開始有省級書院的出現,同時也有影響很大的民間書院,如僅存21年的東林書院,"天下言書院者,首東林"。到了清末,全國共有書院2000余所,武昌則有三大省級書院名噪一時,分別為江漢書院、經心書院、兩湖書院。

武昌城老九門
江漢書院
江漢書院是武漢最早的書院,以江、漢二水為楚地之望而定名,明萬歷年間由湖廣提學葛寅亮主持創辦。原址在武昌文昌門內,后遷至忠孝門內巡道嶺(今糧道街武漢中學處)。清雍正年間正式定為直省書院(全國當時23所省級書院),"一時書院之興,惟此為盛"。

1853年,太平軍占領武昌時書院被毀,1862年集資重修,數年后書院擴建,內設十賢祠、文昌閣、德教祠,又有題名碑記,凡諸生中試者,皆鐫名其上,以資鼓勵。課程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和宋明先儒著作。教學上以“勤習經學,講明圣道”為宗旨,肄業生員初定額60名,后增為240名。

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濂溪先生周敦頤
這里開設的課程,比私塾豐富而精深。學生入學后,主攻今文、試帖詩、按月官、師二課,官課自總督至武昌知府,每月講課一次。后江夏縣、漢陽縣令亦來講課。師課則院長每月講課一次。官課考試有獎金,師課有膏火無獎金。
清代雷以諴題江漢書院
或登書賢,或膺拔萃,或被優選,六十幾名,皆從游院中弟子;
可入詞館,可進部曹,可備外職,二百余載,多遴用楚地人材。
1897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時,對書院進行改革。除經史外,增設天文、地理、兵法、算學四門,體操課則到經心書院學習。

武昌城內三大書院
1902年 江漢書院并入經心書院改為勤成學堂。1906年,張之洞籌建武昌支郡師范學堂,共分甲、乙、丙,丁、戊、己、庚、壬8堂,將甲、丙兩堂設于此,江漢書院遂廢,如今舊址原建筑皆已不復存在。
經心書院
張之洞任湖北學政時,發現武昌原有江漢書院規模太小,他于1869年商請湖廣總督兼署湖北巡撫李鴻章,在武昌三道街學署別建精舍為課士之所。始定名經心書院,次年遷火星堂文昌宮(今湖北實驗小學后面)。李鴻章撥二萬兩充給辦學經費,張之洞出俸銀萬兩置圖書。

經心書院側影,舊址僅存的一幢建筑
進入這里學習的學生,均由學政在各縣諸生中親自選拔調取。學制五年,書院寬闊,住宿條件優越。學舍分經、義、治、事四齋,每齋20人,人各一室。課程有經解、史論、詩賦、雜著等。經心書院培養出不少高材生,當賀人駒、陳作輔、傅廷浩、范昌埭4名高材生病故后,張之洞親自作詩哭悼。
懲毖殷憂圣主詩,桃辛寥苦國人知。
凄迷誰補城坊考,但寫門前一絢絲。
---張之洞《吊諸生賀人駒城坊》
1890年夏,張之洞決定將經心書院舊址墊高地基,擴建兩湖書院,經心書院則遷回武昌三道街原址(今武漢市警官學校處),更名為經心精舍。1897年書院改革,增設外政、天文、格致、制造四門,分年輪習。兼習算學. 另設經史一門,講授《四書》義理及中國歷史,經心書院至此已演變為新式學堂。書院后山建有天文臺,供觀測天象用。

經心書院圓門,舊址僅存的一幢建筑
1898年,張之洞從經心書院選李書城(辛亥時為黃興的參謀長、新中國曾任農業部長)等5人赴日本學陸軍,次年選屈德澤(后任湖北高級農業學校校長)等6人赴日學實業和法政。1903年,選張繼煦(后任武昌師范大學校長、安徽教育廳廳長)等9人赴日學師范。并派經心書院學生赴比利時學鐵路和政治,赴法國學數學。
1903年,經心書院并入兩湖書院,成為清末學堂改制的“先行軍”之一。
兩湖書院
1889年8月初,張之洞上任湖廣總督之初,便視察自己1869年任湖北學政創辦的經心書院,以及明代創辦的江漢書院。當時武昌發了兩次大水,把經心書院的墻淹塌了,江漢書院屋舍也很狹小。有識之士提議另建一所書院,江夏縣紳陳慶溥稟愿將其所有的都司湖塘捐作辦學,武昌城的一位茶商提出只要能擴招10名商人子弟入學,他愿捐銀20萬兩。湖南、湖北的八大茶商集團亦踴躍捐貲,擬每年按茶價千分之一的比例提取資金,作為辦學經費。

《春秋世族譜》牌記
1890年,張之洞就武昌營坊口、老天符廟都司湖,并火星堂經心書院舊址創辦新書院。新書院院址擁都司湖與擁菱湖之“兩湖”,又有湖北、湖南之“兩湖”茶商捐資,張之洞就定名“兩湖書院”。次年春兩湖書院正式招生,分別從湖北、湖南兩省各選調才識出群、志行不茍的秀才100名和茶商的績優子弟40名入學。且均由當時的名師任教。
都司湖畔,兩湖書院門口有張之洞所題的對聯:
正氣長存,流形一院;
學業精進,馳譽兩湖。
講堂與齋舍別具一格,最引人注目的有幾副舍聯。
其中張之洞題的一副:
“宋學積分三舍法;楚村淹貫九丘書。”
另一副則是兩湖書院東監督梁鼎芬所題:
唯楚慶多才,夾袋宏搜,安得萬間開廣廈;
取人不求備,鎖闈清課,何妨六藝重專門。
兩湖書院的規模是武漢三鎮其他的書院無法比擬的。書院齋舍達240間,其中南齋10棟100間(今武漢大學第一臨床學院一帶),為湘籍學生所居,每棟分別以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為名序;北齋10棟100間(今武漢音樂學院一帶),為鄂籍學生所居,每棟分別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為名序;西齋2棟40間(現武昌實驗小學一帶),系當時的八大商人集團子弟讀書學習之用,每棟分別以戌、亥名之。

當年的正門
正學堂與楚賢祠、監督廳和分教廳為書院的主要建筑。書院最北邊的水榭,極目四野,這里是湖廣總督張之洞宴會賓客的地方。時人所說之“前后兩湖,風廊月榭,荷紅藻綠,雅擅一城”就是在此處所作。

兩湖之間的楚賢祠
兩湖書院設提調1人,監院2人。后改提調為院長,均由梁鼎芬充任,學制5年。兩湖書院實為湖北省最早設理科的書院。1897年書院改革后 課程設有經學、史學、兵法、算學、格致、兵操、地理、數學、博物、化學等科。

梁鼎芬像
書院的師資力量雄厚,除經學、史學、理學、文學四門功課外,各課延聘名師分教。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書法家楊守敬、當時國內首屈一指的數學家和翻譯家華養芳、音韻學家沈勇植,以及易順鼎、楊銳、汪康年、姚晉圻、周樹模、陳三立、屠寄、鄒代鉤等名流都曾在這里任教。
當時,三兩庫銀足可支付每人每月的生活費用,住院學生每月發膏火銀四兩。書院將月考成績分為超等、特等與平等三等,對績優者發放獎學金。每學期大考一次,張之洞親臨主持。修業期滿合格者擇優推薦請獎錄用,不合格者歸家。部分優秀學生還由官費選送出國深造。

兩湖書院老照片
兩湖書院開辦10余年,卓有成效。與廣東的廣雅書院并稱晚清全國兩大書院。革命志士唐才常、辛亥起義的戰時總司令黃興、京師大學堂的首任監督陳間咸、國學大師章士釗、法學家張知本、教育家張繼煦、方志學家王葆心、科學家李四光,皆出自兩湖書院。

老地圖中的兩湖書院,正門在張之洞路
1903年,兩湖書院改名為兩湖文高等學堂,次年又改為兩湖總師范學堂,分設優級師范和初級師范兩等。兩湖總師范學堂“以修行為基,以求實為主”,培養急需的中小學堂師資。學堂規模計劃招生1200名,后實招約九百名,故有“千師范”之稱。
梁鼎芬對自己和張之洞開創的教育業績頗感自豪,曾自題門聯云:“往事憶觚棱,身別修門ニ十載;新陽盡桃李,教成君子六千人?!?/p>

武漢音樂學院是最有兩湖書院遺韻的地方
武漢三鎮清末較為有名的書院還有睛川書院、問津書院、芍庭書院等等,張之洞還創辦了自強學堂、湖北工藝學堂、湖北農務學堂等新式高等專門學堂?!昂笔?,二百堂,武漢學生五千強;派出洋,學外邦,各省官費數湖廣;湖北省,秉眾長,四百余人東西洋…”張之洞督鄂多年,眼光超前,教育上形成了從蒙養院到高等學堂,普通、師范、職業學堂并存的教育體系。同時還派遣優秀學子國外游學,以期達到“睜眼看世界”,師夷制夷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