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周老嘴(古華容縣城所在地)
在小說《三國演義》和史書《資治通鑒》中,都提到在火燒赤壁后,曹操率領軍隊從華容道返回江陵(今荊州)。小說中還描寫到諸葛亮在曹操敗退的華容道設伏兵、曹操因此“三笑三驚”的精彩故事,華容道因此名揚天下。
上圖為: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電視劇照)
那么真實華容道的位置在哪里?關于這一點,雖然說法很多,有湖南岳陽華容縣說、湖北武漢說、湖北鄂州說等,但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說法是被大多數學者認可的。
首先來看流傳甚廣的湖南岳陽華容縣之說。據岳陽市地方志《岳州府志》記載,曹操經華容道逃回南郡時曾在一處懸崖上摔掉所騎戰馬,后人稱為“倒馬崖”,就在今華容縣東北的桃花山。《華容縣志》也多處記載了“倒馬崖”。
上圖為:岳陽市華容縣倒馬崖
學者對華容縣倒馬崖進行了實地調查后,發現此地在地形上與小說《三國演義》的描寫十分近似,比如“地勢險峻”、“樹木叢生”。另外學者還對當地村民進行了采訪,結果該村居民大多知道當年關羽在此地義釋曹操的故事。
但是這里存在幾點疑問。第一,根據《隋書》記載,湖南華容縣是在隋朝時才改為此名,隋朝以前叫南安縣。曹操是東漢末年人,戰敗后不可能途經“隋朝的華容縣”撤退。
上圖為:曹軍途經華容道(劇照)
第二,所謂“倒馬崖”的情況只是和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描寫很相似,而小說里的故事經過了作者羅貫中的加工虛構,與真實歷史有很大差別,這也是眾所周知的。
第三,如果曹軍撤退時途徑岳陽華容,則其路線是從赤壁戰場先向西南到今岳陽、再折往西北經今華容、再北渡長江到江陵。這樣既繞了一個大彎,又因為多次橫渡長江會減緩行軍速度。當時后有追兵,曹軍難道還有心情慢悠悠地走馬觀花嗎?可見,岳陽市華容縣的說法有些經不起深入推敲。
其次來看湖北鄂州說。這種說法雖然也有其理由,但也存在明顯漏洞。根據《三國志》記載,今鄂州地區當時屬于孫權的勢力范圍。曹操在赤壁戰敗后,應該是往西退回其已有地盤,他再傻也不會反方向進入東吳、羊入虎口吧。
上圖為:赤壁之戰(劇照)
至于湖北武漢說,同理,今武漢市所轄地區在當時也為孫權、劉備勢力所掌控,曹操戰敗后不可能像個瘋子似的撤往敵人的防區,更不可能冒著被包圍的風險經由今武漢或者鄂州地區向北方撤退。
最后來看荊州監利縣說。這里的華容道在今監利縣城西南,長7.5公里,現在當地政府還立了標識碑。監利在東漢三國時期稱華容,古縣城位于現在的周老嘴鎮。三國時的華容道就通向位于周老嘴的古華容縣城。這是這種說法成立理由之一。
上圖為:監利縣華容古道標識碑
那么,這條華容道在當時到底是怎樣的一條道路呢?
先說云夢澤。據史料記載,在先秦時江漢平原曾有巨大湖泊-云夢澤,水面從今武漢以西覆蓋到荊州東部。后來兩漢至三國時期,由于長江、漢江泥沙沉積,多處水面消退成陸地,變成了由零散湖泊組成,且蘆葦叢生的大片沼澤。
上圖為:古云夢澤分布示意圖
華容道位于這片大沼澤之中。《資治通鑒》中說:“從此道可至華容也。”說明華容道可通往當時的華容縣城。《三國志》等正史記載曹軍通過時“遇泥濘,道不通”,甚至 “羸兵為人踏藉”。可見,華容道雖然可以通行,卻是一條難走的泥濘小道。
既然監利華容道是一條十分難走的坑洼泥路,為什么曹操選擇從此道逃跑呢?
首先,事關曹操戰敗后的選擇-北撤。從地理上看,江漢平原西北是巴山,東北是大別山。曹操想北撤,就要沿原進軍路線返回后方江陵,再回襄陽,最后北返中原。
上圖為:赤壁之戰前后曹操行軍路線
接下來,江陵是曹操伐吳的基地,囤積大量糧草,有利于曹軍進行補給、穩定軍心。而回江陵有水路和陸路兩種選擇,但曹軍戰船大部已被燒毀,即便有船也不能冒著被周瑜水軍追殲的風險、愚蠢地逆流而上,應該會優先選擇陸路。
上圖為:華容道地理位置
所以可推斷出曹操會選擇陸路。如果于地圖上在烏林和江陵之間畫一條線,則正好橫穿云夢澤、途經華容道。于是此路雖然地處沼澤、坑洼不平,但并非不能通行,成為曹軍的撤退選擇。這是監利縣說法成立理由之二。
上圖為:敗退華容道的曹軍(劇照)
此外,上文也已經提到,曹軍如果途徑岳陽華容或者潛江等地的話,會繞彎路、甚至還會不得不多次渡長江,由于后有孫權、劉備的追軍,曹軍自然優先選擇最近的路線返回,畢竟此時撤退得越快越好。這是監利說法成立理由之三。
當然,在赤壁慘敗后,不排除曹軍會做出這樣的安排:分兵突圍。于是,也許曹軍主力和曹操本人經最短的路線直返江陵,而殘余水軍以及其他軍士走水路或者別的路線。這或許也是后來出現多條言之鑿鑿、各有根據的“華容道”的原因吧。
綜上所述,在多種有關華容道的說法中,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由于比較符合當時的歷史地理情況和曹操軍隊所面臨的實際,因此為大多數學者所認可,被認為是最接近東漢三國時期真實歷史的曹操敗退的“華容道”。
上圖為:華容道(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