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蕩蕩,滄海桑田,歲月匆匆流逝,歷史巨輪滾滾向前。曾幾何時,中原大地上七雄鼎立,兵戎相見,黃沙漫卷。一時間諸侯紛爭,群雄競逐。終于秦國崛起,將六國吞并,建立統一的秦朝。六國故地淪為星羅棋布的郡縣,其昔日的輝煌一去不復返。七國都城也隨之衰落,有的重歸小城,有的淪為縣鎮。時過境遷,我們重游這些古都遺址,歷史恍如昨夢,不禁唏噓無限。
在秦國定都咸陽之前,其都城過去數次遷移,始終未能找到一個合適的所在。直到秦孝公時期,秦國國力強盛,才最終選擇在渭水之陽建都咸陽。咸陽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水草豐美,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成為秦國長期建都之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更是將咸陽作為秦朝的首都。作為秦朝政治、經濟的中心,咸陽一時之間輝煌壯麗,規模宏大。
秦始皇為了彰顯帝國威嚴,在咸陽大肆營造宮殿。他下令修建規模宏大的宮殿,占地面積達到350萬平方米之巨,被稱為“世界第一宮”。宮殿高大的城墻聳立云霄,琉璃瓦反射陽光,金碧輝煌,極盡奢華。宮內珍稀動植物應有盡有,名貴文物琳瑯滿目。當時的秦王宮,可謂匯聚天下之精華美學和建筑技藝。在這樣雄偉氣派的王城里,秦始皇頒布王命,接見四方來朝。
為建造宮殿,秦始皇征調天下民夫無數。修宮殿與修長城一樣,是強徭民工的主要方式之一。為了運輸建材,秦始皇還修建直通咸陽的馳道。如此巨大的工程浩勵,顯示出秦朝極盛時期的權勢與實力。數十萬民夫在秦王宮的工地上忙碌勞作,可想而知這里曾經的熱鬧與繁華。
如今的咸陽,已經很難看出當年的榮光了。在長期的戰亂與歷史變遷中,咸陽逐漸衰落,現在只是陜西省的一個地級市,與省會西安相比,它的政治、經濟地位都要低很多。然而,這座城市畢竟曾經是秦朝都城,一些歷史遺跡還保存了下來,給人們帶來無限遐思。譬如西漢時期著名的少年名將霍去病去世后,其陵墓就建在咸陽,成為這座城市歷史記憶的一個縮影。對咸陽人來說,這些歷史印記更是他們的驕傲與自豪。他們至今還在這片土地上尋找秦朝遺跡,希望能夠挖掘出更多當年栩栩如生的歷史印證。
說到楚國,它的都城可謂變幻無常。楚國君主為獲取更好的地利條件,多次遷移其都城。丹陽、郢都、壽春等地都曾是楚國王城。其中以郢都的建都時間最長,長達四百多年之久。郢都位于江漢平原的要沖之地,四野廣袤,土地肥沃,楚文王見此地之秀美,遂決定遷都于此。自此,郢都便成為楚國政治、經濟的中心長達幾個世紀。楚王宮殿華麗,生活奢靡,手工業發達,諸侯朝覲不斷。
楚國君主修建郢都時,運用大量民工,修建高大宮殿與城池。楚王宮采用當時最先進的建筑工藝,琉璃瓦輝煌奪目。為討好楚王,各地貴族競相向王宮進貢珍玩名馬。郢都因此匯集了當時最精湛的文化藝術和奢侈品。作為楚文化的中心,郢都涌現出大批思想家、藝術家、音樂家。他們創作出許多千古絕唱的文學作品,對后世影響深遠。楚國國力鼎盛之時,四方朝貢不斷,郢都一度極為繁榮富庶,楚王得以享受極致的榮華富貴。
隨著秦滅六國,楚國覆滅,郢都也逐漸衰微。到了今天,我們可以在湖北省荊州市看到古郢都的遺跡。這里雖僅是個地級市,但依稀可見昔日都城的影子。每每想到曾幾何時,自己的家鄉是個輝煌的王城,荊州人不免有些悵然若失。如今的荊州旅游業不錯,許多古跡保留至今,成為吸引游客的熱門去處。人們來到這里,會想起古代楚文化的魅力與榮光。荊州人至今還在探尋郢都歷史,希望能發掘出更多楚國古城的秘密與故事。
齊國是姜子牙創立,都城為臨淄。姜氏被田氏所滅后,田氏仍以臨淄為都。秦滅齊國,臨淄成為秦的一個縣。到了今天,我們去山東淄博市的臨淄區,就可找到古齊都的址址。歷史變遷轟轟烈烈,昔日的國都,如今只是個區級地方。不過臨淄區經濟實力雄厚,在淄博各區中位居前列。站在臨淄大地上,或許還能隱約感受到齊國古都的氣勢。淄博市民雖對古齊國歷史已不甚了解,但依然為自己的家鄉曾出現在古代史書中而自豪。
臨淄原本是個小城,后來姜太公選址于此建都,使其開始繁榮起來。姜太公修建宮殿,設置官署機構,使臨淄成為齊國政治中心。手工業和農業得到長足發展,臨淄逐漸成為齊國經濟的核心。大批工匠、商人、學者云集臨淄,這里也成為東方思想文化的一大高地,對后世影響深遠。田氏奪取齊國政權后,也沿用臨淄作為都城,可見其在齊國的重要地位。秦朝時,臨淄雖衰落為縣級地方,但其輝煌歷史還是為后人所津津樂道。如今雖只剩下區區之勢,臨淄的文化底蘊還是深深影響著這里的人文精神面貌。
燕國都城薊城,相較其他諸侯國都城,顯得較為低調,歷史上罕有大事發生。直到秦滅燕國,薊城被毀。但萬料不到,今人所熟知的北京,正是當年薊城的所在。明朝時,朱元璋建京師于此,以“燕京”之名更加輝煌。如今的薊城早已物是人非,北京已然成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成為今日魔都北京的前身,薊城可謂是歷史的一大巧合。北京市民已經很少知曉這段歷史,但北京這座世界級大都市的輝煌,也可看作是古薊城的衍化。
燕國雖地處偏北,但其都城薊城也頗為繁榮。燕王修建宮殿與官署,經營薊城成為政治中心。手工業發達,農牧業生產充裕,促進薊城經濟長足發展,成為北方重要的商業城市。燕王招攬人才治理國家,使薊城也成為當時北方重要的學術文化中心。燕國 ?力雄厚的時期,薊城繁榮鼎盛,被譽為“東北第一都”。燕王宮殿氣勢恢弘,來朝使者不絕如縷。雖然規模不及中原諸侯國都,但薊城當時也已功德圓滿。秦滅燕國后,薊城榮光不再,沒落為普通城池。誰能想到,時輪歷史巨變,今日之北京重現薊城舊地,化為我國首都,其命運軌跡之神奇可謂空前絕后。
趙國都城邯鄲在戰國時期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著名的邯鄲學步故事便發生在此。鄴城是邯鄲的別稱,曹操曾修建過著名的銅雀臺。到了今天,邯鄲作為河北省的一個發達城市,經濟實力雄厚,擁有眾多文物保護單位。趙國故地成為今人的家園,歷史變遷可謂不可思議。如今的邯鄲市民已經很少聯想到古代趙國的歷史,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發展經濟,過上富裕的現代生活。但那些歷史遺存,還是時時提醒著人們這里曾出現過的故事。
趙國君主將都城設在邯鄲,使其成為政治中心。邯鄲地處中原要沖,修建了堅固的城池,積聚了充足的軍備物資。手工業發達,商業繁榮,使邯鄲也成為經濟中心。各地精英云集,文化藝術昌盛一時,邯鄲可謂集政治、經濟、文化大成,當時的趙國國?達到鼎盛。趙都邯鄲那氣勢恢弘的宮殿與高大的城墻,見證了趙國全盛時期的輝煌景象。先秦諸子百家思想也在這里得到充分討論與發展。邯鄲的全方位繁榮,使其在戰國諸侯國中獨占鰲頭。秦滅趙國,曹操時期邯鄲又一次興盛。可以說,這座城市是中原文明的重要載體,其沉淀的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精華。
魏國早期定都安邑,后移都大梁,此地就是今日的河南開封。開封地處黃河中游腹地,資源豐富,一度使魏國稱雄于諸侯。但幾代風流后,大梁漸漸衰落。到了今天,作為八朝古都的開封,依然美名遠揚。宋代的“汴京”更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開封的古老文化底蘊至今仍深深影響著這座城市。開封人引以為傲的歷史,也成為吸引無數游客的重要因素。人們來到這里,仿佛穿越時空隧道,領略千年古都的輝煌與滄桑。
魏國遷都大梁,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著力打造其成為魏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魏王宮殿氣派非凡,官署林立,手工業發達,商業繁榮。大梁匯聚了當時最杰出的思想家、藝術家、學者,真可謂人杰地靈。在魏國鼎盛時期,大梁的富庶景象令四方稱奇。宮殿與高樓接連不斷,來往行人川流不息,處處洋溢著繁榮昌盛的氣息。魏國國力衰敗后,大梁漸漸衰微。但這座城池依然保存著濃郁的文化底蘊,在后世復興時得以再次綻放光芒。如今開封既保留著古都風貌,也在創新發展,可謂古今交融、生生不息。
韓國是七國中,國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在戰國末期,它猶如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并且韓國也是秦朝滅六國時,第一個被滅的諸侯國。韓國將春秋時期鄭國滅掉后,便將國都遷至新鄭,也就是如今河南新鄭市。新鄭市屬于河南縣級市,由鄭州市代管,這里曾出過許多名人,比如:華夏三祖中的黃帝軒轅,與炎帝神農,還有唐朝著名的詩人白居易等等。
韓王遷都新鄭后,也在這里修建宮殿,設置官府機構,企圖使其成為韓國的政治中心。新鄭處在交通要道上,也成為商業貿易重鎮。然而好景不長,韓國國力衰微,很快就淪為秦國攻打的第一目標。新鄭淪陷后,韓國滅亡,新鄭重歸小城。短暫的輝煌后,這座曾為王城的小城再無建樹。現在的新鄭市,只是保留了一些古跡,依稀可見當年的風采。如今這里變成了普通的縣級小城,經濟實力并不突出。小城的市民生活平凡樸實,與當年的戰國風云際會毫無關系。然而這座承載歷史記憶的城池,還是讓人感慨萬千。歷史的巨輪在這里留下車轍,提醒人們這里也曾有過輝煌的一頁。
可以說,這些都城的變遷堪稱驚世駭俗。它們曾經作為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匯聚人才,輝煌一時。但在秦朝崛起后全部淪陷,有的淪為小城,有的成為縣城,其命運轉折之巨大令人震撼。如今這些地方雖已衰微,但依稀還留有當年的印記。站在這里,仿佛還能聞到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蕩氣回腸的氣息。遙想當年盛世的繁華景象,不免會唏噓感慨。歷史的變遷警示我們,世事滄桑,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我們既要守住民族精神家園,也要舍棄舊物,乘風破浪,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