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男生表示自己單身的原因竟是“生不逢時”,每個男生都覺得要是有穿越的機會,憑借自身的顏值,回到古代一定能有三妻四妾。
說起婚姻,指的就是適齡男女,在滿足經濟生活、精神物質等條件后,兩個人自愿結合并取得社會認可,組成家庭的一種社會現象。
從古至今,出現了多種形式的婚姻,我們最為了解的就是古代的三妻四妾和現在的一夫一妻制。
眾所周知,我們現在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顧名思義就是一個男性與一個女性結為夫妻,且雙方同時只有一名配偶的婚姻制度。
在古代婚姻制度中,則與現在的制度有所不同的是,那時候的古人實行一夫多妻制。不僅僅是有權勢的貴族階層如此,就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平民也是如此。
而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念叨的“三妻四妾”。
“三妻四妾”一詞,出自于明代蘭陵笑笑生所撰寫的《金瓶梅詞話》一書中的第一回:“至如三妻四妾,買笑追歡的,又當別論。”
除此之外,史書《莊子·則陽》中,也曾記載:“夫靈公有妻三人,同濫而浴……是其所以為靈公也。”。
“三妻四妾”,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非常簡單,就是妻妾眾多。
說到這,想必有許多人心里感到迷惑,這三妻四妾到底指的是哪三妻,哪四妾呢?
古人所說的三妻,指的就是“嫡妻”、“偏妻”、“下妻”。
“嫡妻”,也稱為“正妻”,是男子第一次用轎子抬進家門、明媒正娶的妻子,又叫結發妻子、元配、正室。就地位而言,嫡妻和丈夫平等,無論是在服制,還是其他禮儀制度方面,嫡妻均可享受同等待遇。
在宋朝之前,無特殊許可,若有兩位正妻的行為,會被官府處于一年以上徒刑和相應的杖刑處分,并且會被強制離婚。另外,嫡妻也不能降為妾,無特殊情況,也不能被休棄。
而“偏妻”和“下妻”,二者則是基本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地位要低于“正妻”。
“妾”這一名稱,最早可見于《禮記·曲禮》:“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
對于四妾,則有兩種說法,其一:無論是“嫡妻”、“偏妻”還是“下妻”,這三人每人都有一位陪嫁丫環,再加上丈夫的通房丫環,四人合起來便是名義上的四妾。
其二:四妾指的是四種妾室的稱謂,分別是良妾、貴妾、賤妾、平妾。
良妾就是出身是良民的寫了納妾文書,并且不能隨便賣的女子,有一定地位的家庭附屬成員;
貴妾就是妻的隨嫁侄娣、有子的妾、年長的妾;
賤妾則指的是出身不好的女子,只因才藝出眾從而博得男子喜愛成為妾的女子,一般都是娼女、樂人多一些;
平妾則就是普通的妾室。
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婚俗禮儀是各不相同,這才有了“三王不同俗,五帝不共樂”的說法。
到了明清時期,三妻四妾發展到了鼎盛,就連普通的百姓人家,若是有能力的話,也可以享受這種待遇。
那么,為什么現在要實行一夫一妻制?
從動物角度來說,在雄性動物為首領的哺乳動物種群中,首領擁有交配權,其他雄性會因為爭奪交配權發起挑戰,挑戰成功的新首領會殺死前首領的幼崽,繁衍后代。
而一夫一妻制的種群能避免這種現象,比如狼群。
我們人類的一夫一妻制,使得夫妻雙方共同參與后代的撫養和教育,促使后代更健康良好的成長發育。
從社會角度來說,人類現代社會的一夫一妻制起源于西方。
隨著私有制的產生,資產所有者希望自己的財產由自己的子嗣繼承,所以逐漸確立了這種婚姻關系。一夫一妻制是文明社會開始的標志之一,同時也更有利于社會的安定。
當然也有宗教原因,基督教教義認為,上帝創造了一男一女,就是夫妻的定義,所以在神前發誓的婚約是純潔而神圣的。一夫一妻制也是基督教國家婚姻制度的根本。
現在的社會,男女收入趨于平等,維持婚姻的成本不斷增加,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婚姻已經不再是必選項目,發達國家的高離婚率和低生育率就是一種信號。
從古代的三妻四妾,到現在的一夫一妻制,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而不是最終形態。
而當代社會的男女關系,也正在逐漸向新的兩性關系轉化的過程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