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3月16日,就在“戊戌變法”即將拉開帷幕的前夕,湖廣總督張之洞給光緒皇帝上了一道折子。在這道折子里,張之洞請求光緒皇帝批準,在湖北武漢設立1所工藝學堂:
“于洋務局內設立工藝學堂,選募東洋工學教習二人,一教理化學,一教機器學,招集紳商士人有志講求商學者入堂學習,并派中國通曉化學、制造之士人幫同教導藝徒,講求制造各事宜?!?/p>
張之洞
光緒皇帝對很信任張之洞,對于他的請求,自然照準。
張之洞為什么要開設工藝學堂呢?這與他在湖北創辦的一系列工業企業有關。
洋務運動始于19世紀60年代。最初,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搞洋務運動,更多是引進西方軍事裝備,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是為自強。當張之洞任職湖廣總督后,對這場大規模模仿、學習西方的運動有了更深的認識,開始轉型為創辦大型民用工業企業,是為求富。
19世紀80年代,張之洞陸續在武漢創辦了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湖北紡紗局、湖北繅絲局、湖北制麻局、湖北槍炮廠、火柴廠、造紙廠等工業企業,涵蓋軍用、民用,在漢陽形成了一條延綿10里的工業走廊。
漢陽鐵廠
然而,張之洞很快就意識到,雖然這些工業企業創辦起來了,但亟需一大批管理技術人才,只能依賴于洋人。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得重新大量培養懂技術、懂管理的專門人才。顯而易見,因科舉考試而生的私塾學堂,是不可能勝任這一任務的,只能興辦工業教育,創建工業學校。
于是,湖北工藝學堂就應運而生。
湖北工藝學堂
湖北工藝學堂最初開設于蠶桑局內,1902年遷移到原江漢書院舊址。學校開設的課程有10門,分別是汽機、車床、翻沙、繪圖、木作、打鐵、打銅、玻璃、蠟燭、肥皂香水。學生定額為60名,有教職工30余人,學制3年。學校規定,第一年和第二年,學生專學一門課程,第三年則要學習剩余全部課程。
湖北工藝學堂招生的對象,是12歲以上16歲以下,曾讀四書識字的人,必須身家清白,還要有官紳殷商為他擔保。進入湖北工藝學堂學習的學生,不需要繳納學費和生活費,所有飯食、書籍、紙筆,都由學校承擔,這就相當于包吃包住了。對于貧窮人家的子弟,進入湖北工藝學堂讀書,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湖北工藝學堂
張之洞開辦湖北工藝學堂,目的是培養工程師、技術工人等應用型人才,因此非常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各項工藝,必須親手操作,方能切實通曉。各生均須聽各門匠首、教習教導指揮,實力操作,不準袖手旁觀”。在這樣的培養下,湖北工藝學堂的學生動手能力很強。到1905年,學生們制造的織布機、剪草機、扎花機等新式機器和槍彈皮盒等11種產品,可以進入市場銷售。1912年,《申報》報道,一名叫田飛鳳的學生發明了一種類似于飛艇的飛行車,得到了湖北民政長官的嘉獎。
張之洞開辦學校,很有“國際視野”。在當時的環境下,張之洞敢于把學生派到外國去留學,學習先進工業技術。
張之洞塑像
1907年,張之洞離任湖廣總督一職,回到京城擔任軍機大臣。張之洞走后,湖北工藝學堂繼續開辦。
當年,湖北工藝學堂搬遷到曇華林,更名為湖北中等工業學堂。1913年,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改名為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1922年,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改名為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其后,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幾經融合、更名,于1949年改建為武昌高級工業學校,設有土木建筑科、電氣科、化工科、紡織科、機械科。
1953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武昌高級工業學校所屬5個學科,被拆分出來,融入6所大學。
其中,土木建筑科被融入今天的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電氣科被融入今天的鄭州電力高等??茖W校,化工科被融入今天的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紡織科被融入今天的河南工程學院,機械科被融入今天的武漢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如今,張之洞當年創辦的湖北工藝學堂早已煙飛云散,但它留下的血液,還流淌在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河南工程學院、鄭州電力高等??茖W校、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6所知名大學的血管里,成為不可磨滅的淵源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