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漢字是最古老而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字,從中國仰韶文化時期開始,到殷商時代轉化成甲骨文,以后一直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發展,強有力地推動著文明的進程。雖然在世界文明中獨樹一幟,獨有獨特的地位和優越性,但同時也是國際上公認最難理解的文字之一。
五一假期馬上就要來了,大家在游覽一些寺廟的時候,可能會看到一些房間上寫著不同的文字。這里有些東西也引來了人們的好奇,寺廟的掌門人是“住持”,為什么有些牌匾上寫的是“方丈”?這兩者是代表一個含義,還是有所區別呢?
首先我們先聊一聊“住持”,顧名思義久住護持,在佛教中被認為是掌管一個寺院的主僧,道教中是掌管道觀的道士。只要被稱為“住持”,就代表著他常常住在這個廟宇或寺院的常住僧人或道士,就如我們所說的他是這個單位的固定工,而才具備了入選住持職務的首要條件。
雖然兩個教派都有對這個詞的解釋,但最早提出的還是佛教。在傳入中國之后,禪宗根據《維摩詰經》稱寺院最高執掌者為“住持”,即讓他們維護、傳承所謂的“佛法”,所以在當時大多數還會將住持稱為“住持僧”。此時他們的任務還是比較重的,又是宣揚又是維護。
在他們的努力下,佛教迅速在國內廣為傳播。到了唐宋之后,佛教被一些統治者認可,修行者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在這個時候,許多人也爭相修佛,因為人數眾多,住持需要將它們集中在一起宣揚佛法,自然也成為了這群人中的“領導者”。
到了南宋末期,因為百姓生活的疾苦,許多人也開始有了精神寄托。為了更好地宣揚佛法,民間開始大肆修建寺廟。在這種環境下,“住持”也成了這個寺廟的執掌者。道教興起之后,全真派率先借用了佛教中的“住持”一詞,二者的釋義雖然有所出入,但職責都是一樣的。
“方丈”和“主持”還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前者源于道教,最初指仙人居住的島嶼,后來被引入到佛教之中。眾所周知,道教有著許多神靈,而佛教沒有等級之分,則用來代指寺廟中的長老或者住持用于居住的地方。
在道教中,“方丈”被視為道觀的最高精神,從本質上來講,它并不具備統領整個道觀的管理權,只是被作為精神以及道法的模范人物。想要在道教中當選為“方丈”,必須嚴格遵守戒律清規、約束自身道德品行,在得到所有道家弟子擁護與愛戴之后,才有資格評選。
佛教在引用“方丈”一詞之后,起初也是這樣的含義。到了唐朝時期,清規制度徹底建立,“方丈”一詞也發生了變化。制度中規定,一個人想要成為方丈,必須是住持才有資格申請,同時周圍還必須有上規模的寺廟群。如果只有單個寺廟,就容易和主持工作上發生“沖突”。
不過在如今能否申請成功,還要看所在省的宗教管理部門和佛教協會是否通過。如果得到批準,還必須正式任命才能生效。通俗來講,方丈可以是多個寺廟的執掌者,每個寺廟的住持全部聽命于“方丈”。“方丈”可以兼任多個寺廟,而“住持”則不能。
綜合全部內容來看,方丈的權力還是略高于住持。形象一點前者是董事長,后者是每個分店的老板,雖然經常被人們混為一談,但本質上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
在漲知識的同時,這也從側面反應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作為新時代的華夏兒女,品史君認為諸位也應該將這種東西傳承下去,為何這樣講?
中華民族歷史發展到現在,曾遭遇過無數次外族入侵,為什么還能重新屹立在世界東方?可能有人會說漢服、漢語等等,如果是漢服,為什么它成為了一種藝術,只有少數人在特定場合穿?如果是漢語的話,為什么英語成了所有人學習生涯中的必考科目?
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也正是得益于傳統文化的魅力。不管時代如何發展,它身上流淌的中華血液永遠是不變的。幾千年形成的文化流傳到了今天,深深影響著每一代人,為何到我們這里就行不通了?希望諸位在過洋節的時候,一定不要忘了傳統文化這個“根”的存在。
我是品史君,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也對文化感興趣,不妨為我留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