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試水股權激勵
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股權激勵制度作為一種激勵機制在西方發達國家盛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體制的改革,許多企業也開始嘗試實行股權激勵制度。股權激勵制度地引進是否適合我國的企業?目前我們在其實施中開展了哪些探索?如何有效的發揮這一激勵機制的效用?面對眾多企業的切實需求,以及企業家的種種困惑,12月7日,由北京正略鈞策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主辦的“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研討會”在北京拉開了帷幕。
股權激勵企業發展中長期激勵的一種有效方式,越來越被眾多企業采納和青睞。正略鈞策人力資源專家梁瑞芳女士指出“實施中長期激勵,能夠經核心員工的個人利益和企業的長遠利益緊密的捆綁在一起,充分發揮激勵、吸引和穩定員工的作用。”
首先,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委托人股東和代理人經營者形成了委托代理關系。這種關系下,股東追求的目標是資本增值和資本收益的最大化,經理人追求的是人力資本的增值和自身利益最大化。
其次,由于信息不對襯導致股東難以全面觀察而確知經理人的行為,更不易控制。為了克服或防止代理人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為了使經理人利益目標對股東利益目標的偏離得到最大可能的矯正,股東就要出讓部分權益給經理人,使得兩者的利益和目標趨于一致。
此外,由于人力資本字技術密集型企業和知識密集型企業的作用日益凸顯,對企業發展的作用是生死攸關的,人力本所有者要求參與企業聲譽索取權的分配,因此必須采用一種長期激勵機制,股權激勵便是適應企業發展需求的人力資源激勵機制的產物。
在股權激勵的實施中,以萬科為代表一批國內優秀企業走在了時代的前列,率先開始了股權激勵的探索和實踐。梁瑞芳女士通過國內上市公司的典型案例總結了股權激勵的七大模式,通過分類、比較、總結歸納,使我們對股權激勵目前在國內的實施狀況略見一斑。
跟隨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專家梁女士的講解我們回顧了股權激勵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市場經濟孕育了股權激勵,但是這一個新生兒能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得以健康的成長,需要我們不斷克服種種障礙。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對這個過程暴露的問題視而不見。2006年1月,新修訂的《公司法》、《證券法》生效,《上市公司官權激勵管理辦法》出臺施行,使得股票來源和股票流通這兩個根本性障礙得到解決,股權激勵終于得以步入正軌。希望這一激勵機制在中國市場經濟中孕育出豐碩的果實,幫助更多的企業駛向藍海。
主辦方正略鈞策管理咨詢成立于1992年,是中國成立最早、最具規模和實力的綜合性管理咨詢公司之一,為國內外幾百家企業提供過戰略、人力資源、營銷、信息化等方面的咨詢服務。此次活動是正略鈞策成立十五周年回饋老客戶系列研討會的第十四次活動。我們期待來自正略鈞策專家人士的更多精彩奉獻。